谦让是做人的一种美德

谦让是做人的一种美德

谦让是一种境界。生活中多一分谦让,就会心胸宽阔,豁达大度,这是心胸狭窄、凡事总要打小算盘、占便宜的人所不能理解的。生活中,有些人眼睛只盯在自己鼻尖的境界,跟人谈吐时也会莫名其妙地炫耀自己胜人之处,做什么都要比人高,做什么都要占先,殊不知,人们出于礼数等各种原因,一般未必会对其直言尽意,而在内心里往往很鄙视这种人。有些人则不一样,为人谦让,凡事总能让人三分,从表面上看好像很吃亏。其实,这是一种很有境界的、老子倡导的“上善若水”(品行高尚的人,能像水那样置己于最低处)的处世哲学,这种人总把自己看成跟大众一样,不逞能、不占先,心境平和宽容。实际上,他们往往是最有能耐的,在人们的心目中也是形象高大、受人尊敬的。

在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有一条全长约180米、宽2米的巷道,当地人称之为“六尺巷”。

据作家姚永朴《旧闻随笔》和《桐城县志略》等史料记载:清朝名臣张英便住在这里,张英历任礼部侍郎、兵部侍郎、工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名声显赫,桐城人习惯将他称为“老宰相”,其子张廷玉称为“小宰相”,父子二人合称为“父子双宰相”。

当年张英家和一户姓吴的人家比邻而居,房屋之间有块空地被吴家给占用了,张家的人就送信给张英,让他出面干预。张英看罢来信,就写了首诗给家人,诗上说:“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书明理,遂撤让三尺,吴家见此情景深感惭愧,亦退让三尺,这样张吴两家之间就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后人称为“六尺巷”。

张英轻启朱毫,四两拨千斤,简简单单的几句诗,就化解了原本剑拔弩张的邻里矛盾,为时人亦为后人作出了谦逊礼让、与人为善的绝好榜样。

事实上,张英的做法不仅是与人为善,而且他身居官场,处处都是陷阱,步步都得小心,正如古人所说,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稍不留神,就可能遭遇灭顶之灾。所以张英从大局着想,认为忍让为好,免得事情闹大了,虽然不至于当时影响他的前途,但从长远来看,未尝不是个祸患。而退让三尺,不仅化解了无形的隐患,又解决了邻里的纷争,实在是一举两得。

马尔辛利刚任美国总统时,他指派某人做税务部部长,当时有许多政客反对此人,他们派遣代表前往总统府进谒马尔辛利,要求他说明委任此人的理由。派去的代表是一位身材矮小的国会议员,他脾气暴躁,说话粗声粗气,开口就把总统大骂了一番。马尔辛利却不吭一声,任凭他声嘶力竭地骂着,等他停下来了才和气地说:“你讲完了,怒气该可以平息了吧?照理说你是没有权利来这样责问我的,不过我还是愿意详细地给你解释。”

几句话说得那位议员羞愧万分。但总统不等他表示歉意,就和颜悦色地对他说:“其实也不能怪你,因为我想任何不明真相的人,都会对这件事很生气。”接着,他便把理由一一解释清楚。

其实不用马尔辛利再解释什么,那位议员就已经被总统的气度所折服,他心里很懊悔,不应该用这样恶劣的态度来责备一位和善的总统。因此,当他回去向同伴们汇报时,只是说:“我记不清总统的全部解释,但有点叫以肯定,那就是——总统的选择并没有错。”

如果马尔辛利也一样大发脾气,那无疑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反而会使矛盾激化。欲制服一个大发脾气的人,再没有比主动让步更妙的了。

我们在单位里,如果能够升职,或许就能看到周围一些不赞同的眼光。这种时候光是努力工作是不够的,还应该表现出你的风度和内涵,真正让人服气,这样一来工作起来才会更为顺利,也会得到更多人的认可。

《尚书·大禹谟》中说:“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也。”谦让应成为我们做人的原则,事事能设身处地为人着想,处处能发扬风格先人后己;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机会留给别人,自己甘愿等待下一次机会。谦让是心灵的丰盈、精神的成熟、生存的智慧;谦让是对别人的释怀,对自己的蓄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