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巧妙利用所求之人的软肋

不妨巧妙利用所求之人的软肋

求人办事,欲达目的有时就要想方设法使对方答应,揪辫子就是其中一法。如果别人有把柄被你掌握,你有求于他,他偏不肯就范时,不妨适当抓他的“小辫子”,这样有助你办事成功。如果你抓住了某人的“小辫子”,你想求他办事,他能办却不愿办时,你只要轻轻拉动“辫子”,一般情况下,他都会“束手就擒”。

北宋乾兴元年,真宗病死,仁宗继位,因年幼,刘太后垂帘听政。大臣丁谓、冯拯、曹利用在刘太后册立为后以及垂帘听政的前前后后,极尽巴结之能事,所以很得刘太后的欢心,都升官高任了。这三人在太后面前连进谗言,将李迪、寇准等忠臣贬出京城,此时奸佞当道,好人无辜受罪。尤其是丁谓独揽大权、骄横无比。老百姓编出了四句顺口溜:“欲得天下宁,须拔眼中钉(丁谓)。欲使天下好,不如召寇老。”

面对丁谓把持朝政的局面,很多忠直不阿的大臣尽管不愿与丁谓同流合污,但也奈何不了丁谓。而大臣王曾对丁谓更是服服帖帖,什么事都听从丁谓,从来也没有顶撞过丁谓。

这时,真宗的陵寝还没有建成,刘太后便命丁谓兼任山陵使,雷允恭为都监,由二人负责陵寝的建造事宜。雷允恭与判司天监(掌观天文地理、阴阳五行的官员)邢中和前往预定地点勘察陵址,邢中和对雷允恭说“山陵上百步,即是佳穴,按古法看,选用此地为穴位,可以繁衍子孙,造福后代,只是恐怕下面有岩石和水。”

雷允恭说道:“先帝子女不多,若今后代子孙多起来,移筑陵寝又有何妨?”

邢中和犯难地说:“山陵事关重大,重新勘察,必然要花费很多时间,还有七天就到下葬的期限了,搞不好,就来不及了,这可如何是好?”

雷允恭劝说道:“你不要多虑,只管督工改造,我现在就去请示太后。”

雷允恭当日去禀告刘太后,请求改穿陵穴。刘太后说:“陵寝干系甚大,不应无端更改。”

雷允恭劝道:“改穿陵穴,使先帝多子多孙,难道不是好事吗?”

太后迟疑了半晌,回答说:“你去与山陵使商议此事吧,看能否改筑?”

这样,雷允恭就去请示山陵使丁谓,丁谓没说什么,雷允恭再去请示太后,太后便答应了。于是监工使夏守思,领着数万工匠,改穿穴道。掘土数尺,即见乱石层叠,大小不一。好容易除掉乱石,忽然间,涌出一泓清水,片刻就变成了小池,工匠们看到这种情况,都议论纷纷,夏守思也惊惧得很,不敢再令动工,当下振内使毛昌达向太后禀报。

刘太后得报后,就责问雷允恭,并提到丁谓。丁谓对雷允恭百般袒护,并请求另派大臣去察看。王曾毛遂自荐,自愿前往。

不到三天,王曾就回到京城,这时已是傍晚了,王曾请求拜见太后,且请求太后令身边人退下,单独谈话。太后当即把王曾召到宫内。王曾密奏道:“臣奉旨按察陵寝,陵寝万万不能改移!丁谓包藏祸心,暗中勾结雷允恭,擅自移改皇陵,将陵穴置于绝地。”

太后闻听此言,禁不住大怒道:“先帝待丁谓有恩,我待丁谓亦不薄,谁知丁谓却如此昧良心,以怨报德,”当即呵令左右道:“快传冯拯进来!”

不一会儿,冯拯就进来了,太后严厉地对冯拯说道:“可恨丁谓,负恩构祸,若不将他加刑,是没有国法了。雷允恭外结大臣,更属不法,你速发卫士拿下丁、雷,按律治罪!”

冯拯一听,吓得目瞪口呆,不能回答。

太后又说道:“你是丁谓同党吗?”

冯拯忙免冠叩首道:“臣怎么敢袒护丁谓呢?只是皇帝初承大统,就下令诛杀大臣,恐使天下臣民惊骇不已,还请太后宽容。”

太后听后便下令先将雷允恭处死,以后再惩处丁谓。

不久,太后下谕将丁谓降为太子少保(东宫官名,无实职掌,属寄禄官),贬到西京洛阳。

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王曾乘机抓住丁谓的过错,上奏太后,参倒了骄横害人的丁谓。

这一招,虽属厚黑之举,但是如果利用得当,其结果是显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