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产业集群持续创新网络分析

二、生物技术产业集群持续创新网络分析

通过对典型集群进行深入研究,我们发现生物技术集群在创新网络成员、网络结构以及持续创新机制等方面都具有突出的自身特征。

(一)集群创新网络主要成员

生物技术集群持续创新网络包括一般意义上的集群创新网络的成员,却具有不尽相同的特征和作用,如企业、科研机构等;同时还有一些特殊的因素在发挥关键作用,如专家型公司等。具体来说,集群创新网络的主要成员包括以下几类。

1.科研机构——能力源泉

科研机构主要指集群内的大学和公共研究机构,是网络中最核心的成员之一,其意义和作用远比一般的集群创新网络中的科研机构要大得多。第一,现代生物技术直接建立在现代生命科学突破,特别是实验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以基础研究为主的大学和公共研究机构是创新所必需的新知识的主要初始来源;第二,大多数生物技术企业是携带学术研究成果的杰出科学家与风险资本结合的产物,因此科研机构还是创新主体的主要来源;第三,现代生物技术创新需要大量“高水平、具有丰富实验室操作经验的研发人才”,而科研机构可为集群内的企业源源不断地提供研发人才,特别是能够在新发现的生命科学领域迅速生产博士和博士后。从这三方面的意义上说,科研机构是生物技术集群持续创新能力的源泉。

只有科研机构密集、基础研究水平高的集群,才具备形成持续创新能力的基础。

2.专家型公司与核心公司——创新主体

一般而言,集群创新网络的核心和主体都是企业,但生物技术产业集群持续创新网络的主体却是由两类企业(专家型公司和核心公司)的紧密合作形成的,单独任何一种类型的企业都无法独自执行现代生物技术创新的任务。

生物技术创新首先需要的是新技术和新知识,而在发现新知识和创造新技术方面,专家型公司处于主导地位。但完成一项生物技术创新,仅有新知识、新技术还不够,商业化需要的管理能力、资金、生产和营销网络等资源主要掌握在核心公司手中,因而专家型公司也无法离开核心公司而独自发展。专家型公司与核心公司共同组成了创新主体,二者缺一不可。各集群在新创生物技术企业(专家型公司)数量方面都具有很高的集中度,同时又都拥有成功的大型核心公司,如波士顿有安进、健赞和生物基因公司;旧金山有基因泰克、奇龙以及全球最大的生物芯片企业昂飞;BioAlps有Serono、Medtronic,BioRiver有Qiagen、Amaxa,伦敦有Immunetics、Ontogeny等。

3.风险投资机构和政府——关键推动力

专家型公司是由科学转化而来的,但科学不会自动向产业转化,风险投资是推动这种转化的关键力量。不论专家型公司是来自科学研究、杰出人士自主创业,还是核心公司孵化的结果,风险投资都是专家型公司得以出现的不可或缺的关键基石。可见,区域内必须要有丰富的风险投资来支持专家型公司的产生,否则作为新技术主要提供者的专家型公司的诞生过程就可能中断,集群创新自然无法持续下去。各集群都是金融体系完善、风险投资发达的地区。

政府也为完善集群创新的制度环境、金融环境和基础设施等发挥重要作用。首先,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带来很多全新的、尖锐的制度性问题,如前述的基因工程介于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之间而带来“哈佛鼠”之类的特殊知识产权纠纷、新技术商业化的制度障碍等,这些问题只能由政府来解决;其次,创新所需的孵化器和投资高昂的技术平台等,一般要由政府来建设,或是政府出面采取贷款、贷款担保和其他公共融资,以满足企业的设施需求和设备购买需要;再次,政府通过对基础研究直接投资、向民间风险投资基金注资、利用税收优惠鼓励风险投资等方式涉足生物技术投资,使专家型公司比较容易获得资金。对于风险投资相对薄弱的集群而言,政府的资金支持对科学研究和企业发展具有显著推动作用;最后,政府的介入具有引导作用,可以给予企业信心,这对于集群创新也很重要。

4.创新氛围——无形资源

生物技术集群所根植的创新氛围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特征,简单说来包括:崇拜冒险、尊重失败和乐于合作。

生物技术创新面临极高的风险,如果没有崇拜冒险的创业精神,很难想象会有一批又一批杰出科学家义无反顾地投入到生物技术创业大潮中来,也很难想象无数风险投资家会大胆地将巨额资金投入到现代生物技术创新。

当然,现代生物技术创新的高失败率使大多数极富冒险精神的企业家成了“失败英雄”,但宽容失败、尊重失败乃至崇拜“失败英雄”的氛围,则最大限度地保证了集群创新、创业的热情和势头。再有,生物技术集群内的合作精神是十分突出的,在网络成员间不仅广泛存在各种正式合作关系,还广泛存在各类非正式合作关系,这对于各成员把握现代生命科学发展前沿、解决各类疑难问题、获取和利用市场信息、寻找和建立正式合作关系等都具有重要作用。比如在旧金山和波士顿的生物技术集群内普遍存在“咖啡厅沙龙”“酒吧社交”等非正式合作和沟通方式,众多科学家在闲暇时间聚在一起,信息快速流通和扩散,使很多在公司内无法解决的技术问题迎刃而解。这种创新氛围在成功的生物技术集群内普遍存在,尤以美国的生物技术集群所拥有的崇拜冒险、尊重“失败英雄”的特质最为突出,集群成员无时无刻不受到这种氛围的熏陶和感染,极大促进了集群创新的蓬勃发展。

5.中介和专业孵化器——配套资源

中介机构对生物技术集群持续创新也具有积极影响。生物协会、专利机构等专业化服务机构为生物技术公司提供管理经验、政策咨询、合作机会等。例如,麻省医疗设备产业理事会与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的合作,就成功简化了医疗设备的审批程序,为波士顿“基因城”的生物医疗创新铺平了道路。同时,专业的生物技术孵化器对于专家型公司的发展具有重要支持作用。例如,美国的生物技术集群都建立了专门的生物技术孵化器以及为生物技术公司服务的综合孵化器,BioAlps的五个大型专业孵化器也对集群内企业的发展发挥了明显作用。

此外,现实的市场需求、整体的技术环境等也是集群创新网络不可或缺的成员,而这与通用的集群理论是一致,亦不再重复。

(二)网络结构

“双核”是指集群创新网络具有两个核心:一个核心是由风险投资机构与科研机构之间的联系构成的,我们称之为能力核,它提供现代生物技术创新所需的新技术、新企业及研发人才,没有这个能力核,生物技术集群也就从根本上失去了持续创新能力;另一个核心是由专家型公司与核心公司构成的,我们称之为载体核。能力核是集群创新的根本动力来源,但创新的主体还是企业,不过生物技术创新是专家型公司与核心公司合作完成的。载体核与能力核二者缺一不可,而且二者之间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能力核的存在使载体核的存在有意义,载体核的发展又会促进能力核的进一步强化,因为不论是专家型公司还是大型的核心公司都与集群内的大学、研究院所等展开广泛合作,以尽量多地掌握和接触现代生命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这反过来又促进了科研机构研究能力的发展。例如,安进与200多所大学就基础研究展开合作,为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成果,每年要付出3000万美元的研究经费;而基因泰克、奇龙等公司与多个国家的众多著名大学之间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密切关系。生物技术集群创新网络这种“双核”特征与一般的集群创新网络以企业间的合作关系为核心形成了鲜明对照,我们认为这是由生物技术创新对科学研究高度依赖,以及高投入、高风险和高度不确定性的特征所决定的。

“分层”指生物技术产业集群的创新网络明显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核心网络是由能力核与载体核所组成的,是集群持续创新的基础,只要这个核心网络存在并发挥作用,集群就可以具备最基本的持续创新能力;第二层是由政府支持、专业孵化器和中介机构所组成的,附着于核心网络之外,通过与核心网络内的各成员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为集群持续创新提供有力支撑;第三层是由创新空气、技术环境、市场需求和政策法规等外部要素组成,为集群持续创新提供进一步的支撑和动力。发展集群持续创新能力,首先要构筑核心网络,在此基础上,应不断发展完善第二层和第三层,以进一步提升集群持续创新的能力和水平。

(三)集群持续创新机制

从本质上讲,生物技术产业集群的持续创新机制与现代生物技术创新的可持续性原理是一致的。也即是说,生物技术集群的持续创新能力来自风险投资、科研机构、专家型公司、核心公司之间的良性互动及其所形成的正反馈机制。

宏观看来,只要专家型公司不断涌现,就可以源源不绝地创造新技术,并通过技术的授权、转让,公司并购等途径将技术提供给核心公司使用。而核心公司在完成创新实现过程的同时,又推动了专家型公司的发展:一是通过孵化或杰出人士自主创业等途径创造新的专家型公司;二是在合作过程中帮助少数专家型公司成长为核心公司;三是这种合作创新模式的成功会为整个集群树立范本,激励科学家与风险资本广泛结合,催生更多专家型公司。当然,这是有前提的,即需要集群内发达的风险投资和科研基础,通过风险投资和科学的广泛结合不断创造专家型公司。

显然,风险投资、科研机构、专家型公司、核心公司之间的良性互动一旦形成,集群创新持续发展的正反馈周期就开始了:核心公司执行生物技术创新实现的任务,不断涌现的专家型公司则为核心公司提供新技术或被核心公司兼并,保证了集群的创新活力。专家型公司的学术渊源促进了产业和科学间的强联系。反过来,这些成效又加强了集群的产业和科学基础,并成为吸引新的风险投资、政府科技投入、中介机构、烘托创新气氛的基础。最终这种正反馈形成了自组织特性,虽然没有正式的契约关系,但集群网络内的企业和相关支撑机构却可以按照合理的分工,在默认的共同规则的指导下,使集群沿着既定的成功路径向前稳定发展,促进集群创新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