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6 音频文件的压缩

5.5.6 音频文件的压缩

音频模拟信号经过采样、量化和编码后变为音频数字信号,需占用大量的存储空间。例如,一个采样频率为44.1kHz,量化位数为16bit,声音为立体声,播放时间为60s的音频数字信号占用的存储空间达到10MB。因此,多媒体应用中,需要将音频数据进行压缩,然后再进行存储,以减少音频信息的存储空间。

音频编码后的数据是一维的,是随着时间变化的二进制数字序列。对于同一段音频信息,在保证音频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缩短这个序列,就是音频文件压缩追求的目标。

音频文件压缩的一种典型思想是:非均匀量化。与非均匀量化不同的是均匀量化,所谓均匀量化,指的是在音频模拟信号的整个幅值范围内,使用统一的量化位数,将幅值划分为相同数目的区段,落在同一个区段的幅值使用相同的二进制代码。均匀量化的不足是:由于没有利用音频信息的特点,所以数据量大,样本位数大。而非均匀量化指的是,对输入信号进行量化时,大的输入信号采用大的量化间隔,小的输入信号采用小的量化间隔。因此,对于同一个音频信息,在保证音频信息质量的前提下,非均匀量化比均匀量化获得的二进制数字序列更短,达到了压缩的效果。

无损音频压缩:利用信息冗余进行数据压缩,虽然缩小了音频的储存大小,但可以保留原始文件的所有信息,在播放上与原始文件没有任何差别。利用信息冗余来进行压缩的示例如下:假设今天要传递的消息是一间教室的哪些座位为空位。相较于传递每个座位的个别信息一连串的消息,直接传递哪几排座位为空位更能节省消息的大小。因此无损压缩的压缩率也跟数据源的一致性有关,一致性越高,压缩率越高。

Shorten是一种比较早的无损压缩格式;后来出现的有Free Lossless Audio Codec(FLAC)、Apple Lossless(ALAC)、Monkey's Audio(APE)和WavPack(WV)。

有损音频压缩:对原始文件的一些信息做一些近似处理,以得到更小的文件。压缩后文件大小原本的5%~20%(无损文件压缩为原本的50%~60%)。

有损压缩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但是有损压缩将人类心理学、听觉系统的识别都纳入压缩结果的考量。因此虽然压缩后文件很小,聆听者几乎分辨不出来。由于有损压缩的不可恢复性,这种格式并不适合用在需要反复存档、读取的工作上。例如音乐工作者修改乐曲内容,有损压缩较适合用在最后的用户上,最常见的有损压缩算法如MP3。

有损数据压缩常用的压缩方法为修正离散余弦(MDCT),利用人类听阈的特性以及听觉掩蔽,将不重要的声音信息舍弃。结合人类大脑听觉识别与人耳听阈的研究称为声心理学。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有损压缩在理论上对原始文件造成损失,但这种损失不一定能被人耳分辨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