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
在高校教育过程中,由于高等学员身份的特殊性,他们往往要兼顾学习和工作的双重压力,难以在两者之间恰当地分配时间、精力,形成较难解决的工学矛盾。另外,就职业发展理论而言,高校教育教学模式必须考虑到学员的职业发展需求是以学习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为主。为了找到学习和工作之间的平衡点,并提高学员的实践动手能力,有必要引入校企合作的双元制教学模式,以夯实学员的职业发展道路。
(一)建立校企联动机制
合作的前提是信任和需求,关键是寻求联动的结合点,否则难以形成合力。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已经清楚地意识到,校、政、企三方都有实施教育的愿望和条件,这就给创建“学校主办、企业和政府协办或督办”的共同办学联动机制铺平了道路,也为实施校政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扫清了障碍。
对于学校、政府、企业而言,发展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因此,校、政、企联动的逻辑起点应该是发展。学校发展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上,政府(社会)、企业发展需要人才,人才就成为双方或多方联动的结合点。要让学校、政府、企业围绕人才培养走到一起,必须建立有效的联动机制,包括管理制度和运行模式。必须建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的网络交流平台以及信息员联络制度和信息发布制度,畅通对外宣传和信息沟通渠道。
(二)规范校企管理模式
双方或多方合作,必须以合同或协议的形式建立一种有约束力的办学关系,明确双方责任与义务,从而确保合作的有效性和规范性。同时,必须充分尊重高校教育规律和高等学员特点以及政府、企业的实际需要,建立以主办学校为主、政府和企业参与的教学管理制度,共同商议、决定重大事宜,合理安排各教学环节,确保教学质量,达到规范性与灵活性的完美结合。在办学实践中,我们实行的是项目管理,即由学校高校教育主管部门和企业、政府负责人组成项目管理组,共同研究制定培养计划、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校、政、企各方紧密合作,及时掌握教学情况,有力地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
(三)合理设置培养目标与教学计划
高校教育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才兼备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要实现这个培养目标,关键是要制订一个以较高层次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培养方案,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确定学以致用的教学内容以及与学员的职业发展、从业岗位密切相关的实践教学环节。因此,必须彻底改变沿袭普通高校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学历+技能”的学科课程与技能培训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学员来自各行各业生产、管理、服务一线,有的还是管理和技术岗位骨干,对职业、技术及其所需知识有着深刻的认识。学员所在单位和部门也希望自己的员工能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学以致用。因此,我们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该充分利用学员及其所在单位这一宝贵资源。让学员和社会各界充分参与到教学计划制订和课程设置中来,使我们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实践证明,高校教育校、政、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多方共赢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高校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非常有效的一种模式,随着科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它必将拥有一个美好的前景。
校、政、企合作之路还在探索之中,许多深层次问题还需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如合作模型与运行机制问题、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关系问题、学员考核与评价问题等。我们必须在实践中改革创新,拓宽运作思路,主动走出校门,将高等高校教育真正办成面向社会的开放式教育,为社会各界、企事业单位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