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中国路径
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是宏大而独特的教育创新,也是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既不能简单延续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已有经验,也不能完全模仿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只能在承继历史、借鉴他人的基础上,努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现代化之路。这是中国跻身世界知识体系前沿、形成中国高等教育思想、制度和文化高地的关键所在。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和世界水平相统一的道路
到2030年,中国不仅要在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公平等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还要为人类社会贡献中国人所创造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办学理念和可资借鉴的办学模式。将“中国特色”与“世界水平”融为一体,使其相互支撑与促进,是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探索进程中最具挑战性、最有价值的部分。强调“中国特色”并非指中国独有,而是以中国为案例,通过对这片土地上近百年的改革探索与创新实践的浓缩提炼,展示后发的人口大国面对全球化、知识经济及社会转型的多重压力,艰难生存、崛起并发展的历史经历;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应对当前和未来全球重大问题的挑战,提供具有普遍意义、可资借鉴的经验。
(二)坚持走文化优势与体制优势相结合的道路
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建设路径要立足中国国情,扎根中国血脉。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教育传统历经人类历史长河的冲刷洗礼,不仅值得,而且必须为现代中国人所珍惜和承继,这是支撑我们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基因。在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要努力挖掘和弘扬中国文化传统中具有现代生命力和普遍解释力的原创性资源,树立文化自信,使现代中国的重新崛起具备坚实的文化根基。
作为“后发型”的发展中大国,中国社会对高等教育旺盛的需求与相对匮乏的资源支持形成巨大反差。我国要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要强化目标导向性决策,就要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同时积极开拓和利用市场、社会等多种资源,大胆突破制度性瓶颈和体制性障碍,使高校拥有更加自主、自律发展的条件和空间。
(三)坚持走教育发展与国家富强相结合的道路
从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来看,将知识生产、人才培养与服务国家战略有机联系在一起是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机构生存发展并走向成功的共同特点。美国的许多世界一流大学都通过参加国家三大科学工程(曼哈顿工程、阿波罗登月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奠定和巩固自己的学术领军地位,并形成全球影响力。中国的很多高水平大学也是在高度参与国家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对国家知识创新体系建设做出贡献而得到政府和社会认可,逐渐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宏观经济社会需求与大学发展内在逻辑的有机结合,走向2030的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必须找准高等教育和国家发展富强的结合点,在政策与实践上精准发力,走依法治教之路:一方面政府通过体制改革,简政放权,赋予高校更大的法定治理自主权;另一方面高校要加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意愿与能力,使人才培养及学术研究的成果在国家可持续发展及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和价值。
(四)坚持走全球视野与中国意识相结合的道路
高等教育现代化是世界性趋势,需要我们以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以虚心的态度学习国外先进经验,以积极的行动参与国际交流。高等教育现代化也是本土行动,需要立足国情,针对中国社会实际问题,制订本土化解决方案。
由于中国改革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既有中国特定经济社会因素,也有全球化的共同背景。因此,发现并科学解释和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将全球视野和本土意识相互结合,将人类社会所积累的多学科知识、多领域经验与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实践智慧融会贯通,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