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程教学中对教师口头语言的要求

第一节 在新课程教学中对教师口头语言的要求

语言是人类交往的工具,教学语言则是这一工具在教育、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教师在教学中,主要是通过这一工具与学生交流,所以提高教师的口头语言修养便显得尤其重要。正如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教师所从事的是培养青少年一代的崇高事业,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这一特点出发,就要求教师在一切教育、教学过程中,都应用最完美的语言去开拓学生的视野,这是对教师口头语言修养的总的要求。

口头语言,科学性,思想性,艺术性教学语言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进行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教师通过教学语言,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的教学语言水平,是课堂教学能否取得高效的关键。教学语言更是一门独特的艺术,教师要会运用语言艺术,捕捉最佳的教学时机,达到完美的教育学生的目的。

一、教师的口头语言应具有科学性。

也就是说,教师的讲解必须概念准确,条理清晰,系统严整。首先,概念要准确。陶行知先生说过:“做学问最忌的就是玄想、武断”。这就要求教师讲解时用语要准确,语言表达要辩证,防止绝对化。在一次计算机课上,老师讲到符号常量:CONSTPI=3.14,有学生问了一句,“为什么圆周率约等于3.14呢?”,老师瞪了学生一眼,随口就说:“这是国务院规定的!”,很显然,这位老师对学生所问问题的回答是信口开河,违背了科学性这一要求。其次,教师的语言要条理清晰,系统严整。指的是教学语言要有一定的逻辑性,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要符合客观规律,符合思维规律,并起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作用。就是说任何学科都要运用思维的形式来思考和表达自己的研究对象,要会运用一般的或特定的逻辑方法。因此,教师必须把本学科的内在逻辑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如果教学过程中忽视了这一点,就会影响学生逻辑思维的正常发展。有的老师为了在学生面前显示自己知识面广,学识渊博,往往会在讲课时东拉西扯,背离了教学的主题,有学生就反映有的老师上计算机课好象是在推销电脑,学生听了一节课居然不知道老师重点在讲什么,连条理都理不清楚,还谈得上什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呢?

二、教师的口头语言应具有思想性。

即要有教育性和启发性。首先,教师的口头语言要有教育性。教师的职业决定了他的一言一行都在对学生施加着影响作用。因此,教师必须有意识地注意语言的教育作用,将教育性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去。比如,在计算机教学中,学生上到的第一课是“计算机的起源和发展”,我是这样告诉学生的,最古老的计算工具——算盘是中国人发明的,而第一台电脑却诞生在美国。现在,有多少人坐在电脑前,用着美国人的软件,享受着日本人生产的空调带来的舒适,手腕上带着瑞士的手表……,作为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炎黄子孙,难道这一切不值得我们去深思吗?通过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教育性,可以将学生的学习动机由为父母而读书,为上大学而读书,为有一份好工作而读书等等引导到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学习上来。其次,教师的口头语言还应具有启发性,这是指教师的语言对学生能起到调动自觉性和积极性的作用。教师的语言是否具有启发性,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看他的语言是否拨动了学生的心弦,是否对学生产生了激励作用,达到了培养人材的目的。比如,在讲到文件属性时,可以首先问学生在上机时是否遇到过文件被恶意删除的情况,当然,很多学生都有过这种“惨痛”的经历,然后再问学生是否希望自己的文件可以免遭这种“杀身之祸”?学生当然急于想知道怎么办,这时教师再告诉学生可以利用更改文件属性的方法,比如改为隐藏的属性,但是这时又出来一个问题,学生上机一试发现改了属性后有的电脑上依然可以看到这个文件,这时教师可以进一步告诉学生,大家一起动手来做,在查看菜单的文件夹选项中可以对隐藏文件是否显示进行设置。用这样的方式告诉学生,学生的印象会比较深刻。在教学中注意口头语言中的启发性语言的应用,往往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教师的口头语言应具有艺术性。

也就是说,教师的口头语言要形象生动,悦人耳目,深入浅出,感人心灵。教师的语言是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要使之达到预期的效果,所用的语言必须能为学生所接受。因此,教学语言应声调高低适度,节奏快慢合理,既不要用平淡的语言无表情地去讲授重大而有趣问题,也不要用激昂慷慨的言词去讲授那些本来平淡无奇的事实。其次,要了解学生的语言,会运用学生的语言,教师不仅要讲让学生听得懂的话,而且在语言的运用上要比学生更高一筹。只有这样,学生才愿意听,乐于听。

另外,教师的语言要跟学生当时的思维联系起来,跟学生的接受水平相一致。因此,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不是一字不差地背诵讲义,而是在有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一边按计划讲解,一边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从学生的表情上“洞察一切”,将抽象的问题化为具体,将困难的问题化为简单,将零碎的问题归纳得系统,直到学生理解为止。比如,现在的学生接触的操作系统都是windows98,windows2000,但是在高职考的计算机专业课考试中却还要求掌握DOS部分的命令,在04年六月的计算机高职考试中就有一道DOS的操作题,涉及到绝对路径,相对路径的问题,学生对这两个概念比较容易混淆,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举开信封的例子,我是这样告诉学生的,假如你给在嘉兴的同学写信,在写地址时,可以写上“中国浙江嘉兴”,也可以只写“嘉兴”,用前一种方式,你在任何地方发信都可以,我们可以把它认为是绝对路径(从最高级目录根目录开始),用后一种方式,则与你当前所处的位置有关,只有在浙江省内发信才能正确无误地将信件送到收件人手中,我们可以把它认为是相对路径(从当前目录开始)。这样解释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了。除此之外,语调的情感也是不可忽视的,它是教师对教学内容体验的自然流露,不是生硬的外加成份,也不是增加几个感叹词所能奏效的。情感的自然流露会使“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使学生喜欢听并受到鼓舞,教师的语言如果没有真情实感,只在形式上兜圈子,就会降低语言的表达力,也会倒了学生的胃口。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若能适当地运用口头语言的科学性、思想性、艺术性,就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语言的艺术,应包括教学语言的真知性和科学性;鲜明性和生动性;启发性和开拓性;美感性和趣味性。

一、真知性和科学性

所谓真知性和科学性,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准确无误地使用概念,恰如其分地调词遣句,科学逻辑地“传道、授业、解惑”,令人信服地答疑解惑。这样才能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使学生获得真知;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沿着教师的语言轨迹,打开思想大门,积极地进行创造性思维,进而化知识为能力;这样才能使教师借助语言输出的信息,获得最佳的反馈,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反复锤炼自己的语言,力求教学语言的规范化、科学化,以求真知性、科学性。

二、鲜明性和生动性

所谓鲜明性和生动性,就是要求教师的语言,不仅要有明确的观点、强烈的爱憎,还要有生动的形象、感人的色彩,做到以理服人,以事动人,以情感人,从而使学生借助教师的语言启发,在头脑中形成概念,再现场面,借助旧知形成新知,开发智力,提高智商。为了激起学生的求知的渴望,这就要求教师精心备课。在语言运用上,得心应手,比喻贴切生动,用词浅显易懂,符合学生知识结构特征,又系统、严密、含义深刻,使学生听后,除获得专业知识,开发智力外,还要在口头表达能力上有所得。

三、美感性和趣味性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挥汉语得天独厚的优势,较为熟练地运用语言的“整齐美”、“错落美”,显现语言的节奏感和趣味性。因为,呆滞的语调会使学生昏昏欲睡。因此,教师的语言应有抑有扬,力求做到抑扬顿挫,缓急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