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学的语言艺术
一、浅谈声乐教学中的语言要求
摘要:声乐教学没有器乐教学那样直观,学生只能通过教师的范唱和教师的教学语言中,去理解、去体会、去领悟。教师语言的研究探索,对促进声乐教学水平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教师语言的准确性很重要。“准确就是美”这是一句名言,它精辟地阐明了教学方法和声乐艺术的关系。教师无论有多么高超的演唱技巧和教学方法,也只能是将自己的一些“感受”转换成较抽象的语言描绘来启发和引导学生。同时,语言的准确对于建立教师的威信和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有着重要意义。其次,教师的语言要具有生动形象性。要将抽象的概念用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原形,用留在人们脑子里的形象作恰当准确的比喻,才便于理解,掌握;才能使学生自觉地,持久地用理想的方式进行歌唱。
关键词:声乐教学;语言;要求
声乐教学是直接对人体的发声机能、技巧和心理进行综合训练和过程。人类的各发声器官在歌唱时,使得运动状态和它们之间的互相协调作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主要依靠教师把自己的歌唱发声的感受和体验,歌唱的经验和方法,通过精练准确、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传递给学生,使他们通过积极的思维、体验、转化为自己歌唱;教师根据学生的歌唱,进行判断评价,再运用教学语言喻示;诱导他们逐步调节、纠正发声机体,使之找到正确的歌唱方法。可见语言就成为教学中的重要手段。
一、语言的准确性
语言的准确性,是语言表达的最基本要求。“准确就是美”这是一句名言,它精辟地阐明了教学方法和声乐艺术的关系。教师无论有多么高超的演唱技巧和教学方法,也只能是将自己的一些“感受”转换成某些比较抽象的语言描绘来启发和引导学生。而“感觉”是难以表达的,语言仅是间接表达,这就使得声乐教学更加抽象和特殊,同时要求声乐教学中所使用的启发、诱导性语言必须要准确。如果在教学中,教师对某些感觉的描述不够准确,造成学生理解错误或把握不准将会影响“教”与“学”的效果,甚至是误入歧途。
教学语言的表达要准确,既要合乎逻辑,又要照顾到学生的认知水平,运用他们容易理解的语言。过于专业化的教学术语,如“运用头腔共鸣来歌唱”、“运用胸腹式呼吸方法”等,以及过分强调教师自我体验的提法,如“我是用鼻子唱,鼻梁上边有条线,我就在这条线上用声”等等,往往会让学生莫名其妙,弄不懂教师的初衷,结果达不到教学目的。
教学语言的准确,对于建立教师的威信和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有着重要意义。如果在教学中,学生总是不能理解教师所阐述的歌唱原理,教师对其发声的指导总是说不到点子上,或同一种发声现象,教师每一次的说法都不一致,一会儿是呼吸问题,一会儿是喉咽腔太紧,一会儿又是共鸣位置没上去。这样,会使学生产生不信任感,也就不能很好的配合教学,导致教学失败。
情景教学是教师在进行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方式之一。情景教学主要以语言描绘为基础,借助于周围的环境,气氛等手段,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学内容,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比如:学生在演唱不同的声乐作品时,由于阅历、经历及理解能力的原因而对某些作品的处理不太恰当;没有体验过的事物就无法在头脑中形成印象,这就要求教师用准确精练、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使学生在头脑中唤起对具体事物的想像,并形成感性的认识,再上升为理性的领悟和对美的感受。
二、语言的生动形象性
准确的教学是建立在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上的。教师和学生建立密切的师生关系,了解他们的语言喜好,个性和经历,便于在教学中运用他们熟悉能够体会到的感觉和事物,通过比喻、假设来启发他们准确的掌握发声的原理和方法是有益的。如有的学生从小学习小提琴,教师在讲述歌唱发声起音时,声带张力和气息的控制互相作用,就可用该生熟悉的弓的紧与松的辩证关系加以说明。讲到歌唱时声波集中反射在硬腭,通过反射点的传递,振动可形成头腔共鸣,亦可用小提琴的振动,通过指板和共鸣箱内音柱传递形成整体共鸣,解释这一共鸣现象。教师要经常实际学习收集别的教师生动活泼的教学用语和有效的提法,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丰富发展自己的教学语言,教学中就能达到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化模糊为生动的教学效果。
教师的语言要具有生动形象性。要将抽象的概念用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原形,用留在人们脑子里的形象作恰当准确的比喻,才便于理解,掌握;才能使学生自觉地,持久地用理想的方式进行歌唱。比如,初学声乐的学生一唱起歌来,由于气息不均匀,声音不连贯,缺乏流畅性。为指导学生学会用正确的歌唱呼吸方法,体会气息对声音的支持,应告诫学生,气息不能像挤牙膏一断一续,应象蚕吐丝,又匀又长。当学生按照这种形象化的比喻去找感觉,就会使气息均匀,声音连贯。再如,当学生的声音既僵又硬时,可告诫学生,声音像硬梆梆的石头,只会生硬、刻板、尖锐、难听;要像丝绒那样柔软,才能光泽、圆润、甜美、动听。又如,老师也可用“闻花香”、“远处喊人”的形象比喻,便于学生理解打开喉咙,声音通畅等声乐技术概念。当学生将抽象的声音概念与具体的形象感觉结合起来,有了正确体会,反复训练,持之以恒,使之成为习惯的动作,声乐教学便能获得事倍功半的效果。
美术活动中教师的语言
教师在活动中语言的正确引导和适当运用对活动的顺利开展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教师要运用语言将活动内容和孩子的生活经验相联系,让孩子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孩子会自然而然地参与、自然而然地投入到活动的情绪中去,和活动融为一体。只有这样产生的活动效果才会是最佳的。因为这时孩子是“我要做”,而不是“要我做”,主动性、积极性不言而喻地被调动起来了。
就拿美术活动“同时打开的窗户”为例,此活动主要是以国庆节晚上打开窗户看烟火为情节来帮助孩子进一步在学习油画棒渐变接色中,培养对色彩刺激的敏感和大胆表现的兴趣。活动一开始,教师就提问:“过几天要过什么节了?国庆节可以做些什么有趣的事呢?在家里怎么看烟火、看彩灯呢?”用这些问题来直接导入主题,和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孩子本身最喜欢过节,看烟火了,因此对教师的提问反应相当激烈,争先恐后的回答,同时回忆起了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很自然地投入到情节中去了,这样的语言使活动能更好地开展下去。
接下去教师又用语言形象地引导孩子给每一扇窗户命名,如:卧室的窗、厨房的窗、书房的窗等,使孩子再一次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知道看烟火要到大窗户前来看,这样就能成功地达到提醒孩子将窗户画大的目的,孩子是真正理解的掌握,一切又是那么的自然而然,孩子的情绪始终和教师的语言及情节的发展紧紧相连。可见教师成功地运用语言将活动和孩子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由于孩子的年龄特点,教师的语言要多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这对影响孩子的情绪是至关重要的。孩子年龄小,只有运用形象的比喻、适当的夸张,才能有效地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如将要孩子来渐变涂色的地方,比喻成被烟火照亮的窗户,教师便形象地问:“窗户是透明的,在国庆节的晚上变成了五颜六色的,是为什么呢?”孩子很自然地联想到是烟火、彩灯的光照上去的,这当然是语言生动运用的结果。
另外在引导孩子学习接色时,将红色比喻成中国人,将绿色比喻成美国,两种颜色相连比喻成两国人民握握手,中间在选颜色相连比喻请个朋友来帮忙,这样形象生动地运用了语言,使孩子轻松地掌握了渐变接色的方法,可见运用比喻、夸张的方法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是必不可少的。
再次教师的语言要有一定的煽动性,让语言的变化来影响和控制孩子的情绪,也就是说让孩子的情绪随你语言的变化而变化。教师要让孩子有真实的感觉,首先自己也要非常投入,将情节当成真的,用自己的情绪去影响孩子,再配合上生动的语言,这样孩子才会被你的语言所吸引,被你的情绪所感染,也才能真正做到成功的控制孩子的情绪变化。教师是一个很好的调节者,如果教师的语言过于平淡,孩子的情绪就不能很好的调动起来,如教师的语言过于高涨,孩子的情绪也会太过激动,同样不利于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教师要灵活地运用自己的语言来调节好孩子的情绪,能使孩子的情绪随你语言的变化而变化,这就是教师的魅力所在了。
最后教师的语言要重点突出有详有略,生动而不烦琐,简单而不乏味,把握好时机,适时适当的运用,将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有一段时间,过了这段时间,再要集中孩子的注意力就很困难了,因此教师要很好的把握这一段时间,将活动的重点和难点落实到实处,使一个活动在高潮中结束,给孩子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是最好的。过多的话只会让孩子觉得没劲,从而失去兴趣,而太过简单的语言会让孩子觉得云里雾里,一时摸不到头脑,不知道教师在说些什么,同样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教师的语言要有详有略,生动有趣,才会对孩子产生较强的吸引力,真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教师的语言是一门艺术,值得每一个教师在实践去摸索和研究,以上仅是我个人的一些粗略的看法,希望在以后的实践中能有更深刻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