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教师怎样练口语

第四节 当教师怎样练口语

一、如果提高口语水平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粘东西。教师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牢牢粘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扬帆远航,引导他们追求生活的真谛,奋然前行。”老师向学生讲授知识时,依靠的不仅是渊博的知识素养,还要看教师如何真正地把知识内化为学生内部素质的一部分。这是一门艺术,一门语言的艺术。

教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语言艺术来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许多人都讨论过这个问题,但是如何很好地解决,确实让人十分关注又觉得颇费思量。由国家教育委员会师范教育司组编的《教师口语训练手册》从应用性角度对这一问题作了很好的回答。该书作为《教师口语》教科书的延续和补充,遵循口语训练的规律,为师范生课内外(主要是课外)口语训练提供了丰富的训练材料,以保证师范生课外口语技能训练做到有序、有效。

该书在编排体例上,形成了普通话训练、一般口语交际训练和教师职业口语训练三部分有机结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多项训练内容的交叉,带给师范生的不仅是一种职业素质的培养,而且还有日常交际生活中口语技能的提高。从整书看,由最基础性的一般语言运用练起,以一般口语交际过渡,最后落脚点放在教师职业口语训练上。整个过程符合口语能力提高的内在要求,有助于师范生切实有效地掌握口语技能和表达技巧。

另外,该书材料丰富,安排了大量的练习内容,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如教师口语训练,就有导入语、讲授语、提问语、结尾语和应变语等的训练;教育口语训练包括对学生个体和群体的不同谈话要求;而且,该书还根据文科、理科老师不同的语言特征设计了各具特色的训练内容。

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教师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而《教师口语训练手册》一书则为提高师范生和教师的口语素养提供了“实用有效”的参考。

提高语言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首先要尽量多掌握汉语的词汇。词汇贫乏,用来用去总是那么几个词,必然会令人感到语言干瘪,单调乏味。有位青年从苏州旅游回来,兴奋不已,逢人便说苏州好。当别人问他好在哪里时,他眨着眼睛回答说:“风景好,房子好……好极了!”形容事物只有一个“好”字,怎么好法却说不出来,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词汇量少。如果平时注意积累,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在表述时就能信手拈来,使语言文采横溢。

其次,语言表达要简洁明晰,通俗易懂。据史书记载,子禽问墨子:“老师,一个人说多了话有没有好处?”墨子回答:“话说多了有什么好处呢?比如池塘里的青蛙,整天整天地叫,弄得口干舌燥,却从来没有人注意它。但是鸡棚里的雄鸡,只在天亮时叫两三声,大家听到鸡啼知道天就要亮了,于是都注意它,所以话要说在有用的地方。”墨子的话和古语:“言不在多,达意则灵”一样说的都是讲话要少而精的道理。我们追求的是用最经济凝练的话语来表达尽可能丰富的意蕴。

再次,讲究文采,适当地运用修辞技巧。随着全民素质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言语表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说得对,而且要求说得好。有些人说话说得文理通畅,但就是吸引不了人,让人听了觉得平淡无味,这就是因为缺乏必要的修辞技巧。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言语交际非但不拒绝文采,相反格外讲求调动修辞手段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英国物理学家洛兹博士,在对普通的听众讲述原子的体积时,曾这样说道:“一滴水中的原子数,和地球上的树叶一样。”比喻用得恰到好处,抽象的数字变成了生动具体的形象,胜过许多概念和推理,人们不仅听得懂,并且能产生兴趣。

二、警惕教师的语言暴力

所谓语言暴力,顾名思义,就是诉诸于口头或书面语言的暴力行为,它是指教师在学校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乃至生活中,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使用谩骂、底毁、蔑视、嘲笑等侮辱岐视性的语言,致使学生的人格尊严、精神上和心理健康遭到侵犯和损害。

语言暴力,尤其是课堂中的语言暴力,大多后果一时难以为人们所察觉,且容易为人们所忽视。教师把语言暴力“赐予”学生,从近期后果看,它会使学生终日神经紧张,提心吊胆,其后果只能是挫伤孩子的进取心,养成怯弱无能、胆小自卑的性格;从长期影响看,它将烙印于学生的心灵深处,伤害学生纯洁的心灵,对学生的人格尊严、心理健康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丧失正常的人格和健康心理。因此,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这是值得我们高度注意的。

人格权、名誉权是学生的一项重要权利,应加大工作力度,杜绝教师语言暴力,保护学生的法定权利,维护学生的人格尊严。笔者认为,要杜绝语言暴力,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培训监督引导,提高教师素质。

近年来,国家非常关心教师的地位和待遇的提升、改善,而对教师素质尤其是师德和法制观念重视不够,而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才是教育事业进步的根本保证。基于此,首先应强化终身教育观念,建立经常性的培训监督引导机制,持续不断地全面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其次,要按照“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要求,在教师的诸素质中,侧重于教师的品行修养,为教师建立品行修养评价制度和相应的监督奖惩机制,将教师的品行修养纳入规范管理的轨道,从而形成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的道德品质,并不断提高教师的精神境界。

2、开展法制宣传,提高维权意识。

学生相对于教师,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身体弱小,见识有限,法律意识不足,自我保护意识较差,大多惧怕老师,所以受伤害的机率较大。在一些学校中,学校普法教育因应试压力而名存实亡,因而有关职能部门应定期检查,在师生中大力实施普法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面对教师的语言暴力,不要因事小而不为,家长和学生应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对教师的语言暴力行为要理直气壮地敢于说“不”,敢于做斗争。只有法律意识提高,维权得力,才能有效地遏制语言暴力行为的产生和发展。

3、重视语言暴力问题,加大查处力度。

查处的前提条件是给予足够的重视。语言暴力问题不受重视,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对于这种现象和处理,多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查处的疲软导致了罪责意识的淡化,导致侵权现象的再三发生。当然,加大查处力度还需有制度上的保障,我国的教育法规已较为健全和完善,与此相关的则是必须建立保护学生的执法部门和监督机制,执法部门应独立于教育系统之外,避免自己为自己执法,而监督机制则要强化社会和媒体对教育的关注,加强保护学生的法律宣传。

4、培养教师个性品质的健康性。

一个好的教师应具有健康的个性品质,乐观、开朗,有自信,并能善待学生的过错,宽容学生的无知,理解学生的心情;在教学过程中,能积极发现问题,并不畏艰难,努力解决问题,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有了健康的情绪,平静的心境,教师才能很好地上课,从而就不会什么事都迁怒于学生,自然而然地就遏制了语言暴力的出现和发展。所以培养教师个性品质的健康性是非常重要的。

5、研究批评艺术,提高教育水平。

批评在教育教学中必不可少,但我们要注意研究批评的方式方法和接受者的承受能力和效果。近几年,教育界已经意识到,像“你不行”、“你比猪还笨”等之类的语言,会对学生心理与成长产生伤害。有的地方推出了“老师禁言”,语评也大都改用“激励式”,但教育要禁止批评是不可能的,问题是作为教师尽可能掌握批评的艺术。批评的前提是教师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方式方法因人而异,万不可千篇一律,开朗自信的学生,不妨开门见山直接指出和探讨他的不足;对内向敏感的学生的批评方式则要委婉一些,任何批评都必须杜绝辱骂,杜绝将批评与学生的生理缺陷联系起来。

克服和消除教师的非人道行为,既需要教师确立正确的师生观、道德观,进行良好的个性修养,同时也需要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另外还需要强化法制教育,使教育的人道化获得强有力的法律保证。

但愿在教育园地里,不再听到语言暴力。

语言是人类进行思维和交际的工具。教学语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扉,引导学生开启知识之宫的钥匙,如果教师的教学语言不能以声引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不能做到声情并茂,情理双至,便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很多教师只重视了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训练,而忽视了自身教学语言的锤炼,以致影响了教学效果。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让自己的教学语言拨动学生的心弦,促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走向成功呢?教学语言要规范精炼。科学知识本身是严密的、系统的,而教学又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的授课任务,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要规范、精炼,在教学中恰当地表达内容,市中要害,句句打在学生的心坎上。有的教师说话内容空洞,罗嗦拉杂,有的教师在教学中担心学生听不懂,本来一语就能道破的问题却反复解释,还有的教师读错字音,解错词义,说话语病多,这些都会给课堂教学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是应该注意克服的。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生动形象的语言能促使学生专心听讲,积极思维,教学中,教师应力求讲课生动形象,将抽象的化为具体,深奥的讲得浅显,枯燥的变得风趣。教学语言要富有感情,要有启发性。教师的教学语言要体现出“情”来,要以自己的丰富情感会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强烈的共鸣。教学语言还要有启发性,只有发人深思的语言才能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身体语言。教师的眼神、手势,往往能收到口头表达难以收到的效果。教师衣着打扮不恰当、表情怪异,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从而降低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大方得体的衣着、端庄的仪表、绘声绘色的语言,加上必要的表情和动作,才能赢得学生的喜爱,从而促进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