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由许多因素构成的,而教师的课堂语言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教师的大量教学活动是通过语言进行的:通过语言传授知识、开发智力;通过语言、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可见语言是历史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教学语言能力的高低是衡量教师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因此,历史教师应当讲究教学语言的艺术,过好教学语言关,熟练地掌握运用教学语言的本领。
既然历史教学的语言如此的重要,那么它的定义是什么呢?我认为所谓历史教学语言,就是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播历史知识从而影响学生发展的语言。它同时要满足历史学、教育学和语言学的要求。历史教学语言应当具有以下五个特点,即准确科学、简明扼要、深入浅出、生动形象、自然流畅。①历史教师只有运用这种教学语言,才能产生明显的教学效果,才能在学生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那么怎样提高历史教学语言的艺术水平呢?
历史教师要提高教学语言修养,可以从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设计生动诱人的新课导语
学生在课堂中,对教师传授的新知识,有的积极接受,有的却排斥。对学生这种消极态度,我们不应放任不管,而应施加影响。而最佳影响因素之一,就是设计生动诱人的新课导语。新课导语的特点应当是:或出奇制胜,出人意料,或巧于引思、或鲜明对比、或言其重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获得明显的教学效果。
如讲《古代美洲》一课,这是一节比较枯燥乏味的课。但“开场白”如果好,就可以引起学生兴趣,教学中我使用了这样的新课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古代美洲的历史。美洲曾被称之为‘新大陆’,但它的历史是悠久的。让我们先从马铃薯、西红柿谈起吧!我国很多地方把马铃薯叫做洋芋,把西红柿叫做番茄。你们可知道这些农作物的名称为什么被加上‘洋’、‘西’、‘番’等字眼呢?因为这些东西是从外国引进的,所以久而久之就习惯地沿用这种名称了。它们祖先的故乡就在古代美洲。……”这样的开场白寥寥数语,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了。这是属于“出奇制胜型”的新课导语。
又如讲《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章时,用资本主义萌芽最早产生于意大利,而揭开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序幕的事件却发生在英国这个事实导入新课。在简要复习回忆有关内容后,导语如下;“‘山雨欲来风满楼’。一个资产阶级级革命的新时代就要到来了。但是,同学们注意到了吗?资产阶级革命新时代的序幕并不是在资本主义萌芽最早产生的意大利半岛上拉开的,而是在资本主义发展较迟的大不列颠岛上拉开的。这是为什么?为什么英国能够爆发这场大革命呢?让我们一起通过学习这一课解开这个谜”这就很自然地会引起学生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原因这一问题的注意,这就是属于“巧于引思型”新课导语。它的特点是:着力引思,从而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兴趣。
二、设计重点知识的传授语育
教师在教学中担负着传授知识的重任。在茫茫无际的知识海洋中,知识的主次轻重地位是存在很大差异的。做为历史教师不仅要善于识别历史知识的主次轻重的差异,而且要善于驾驭教学语言,传授好重点知识,设计好重点知识的传授语言。
重点知识传授语言的特点是:平淡无奇的地方要讲得深刻丰富、枯燥深奥的地方要讲得通俗易懂、耗费唇舌的地方要讲得简要凝炼、启迪思想的地方要讲得自然。
1.平淡无奇的地方要讲得深刻丰富
有些重要知识其表现形式可能平淡无奇,甚至显现不出重要的特点,因而学生很容易忽视。这应该引起我们历史教师的重视。当传授这类知识时,要特别讲究教学语言的艺术,把这类重要知识讲得深刻丰富。
如讲《西晋的短期统一和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这节中“淝水之战”这一内容时。学生对苻坚这个人物不够注意,认识不深。这样无法全面的分析淝水之战中前秦失败的原因。因此精心组织语言,对苻坚进攻东晋前的骄横轻敌情绪进行描述是有益的。“公元382年,符坚在暂时统一黄河流域后,认为自己可以一举吞并江南,便在长安太极殿召见文武百官。符坚提出攻打东晋的想法,结果遭到包括他弟弟苻融在内的许多大臣的反对。他们认为,东晋虽弱,但是还有一定的力量,不可轻视。并认为前秦虽然统一了北方,但统治并不稳定,假如出兵远征,内部恐生变乱。然而苻坚非常自信,听不进臣下的意见,认为自己有‘强兵百万,资仗如云’,力量雄厚无比,最后终于下诏大举进攻东晋。在进军路上,苻坚骄傲地说:‘我带领的军队这么多,只要把马鞭子在长江中那么一投,就可以截断江流’。你们听这是一支多么狂妄的‘骄兵’啊!”通过这样讲述,平淡无奇的内容,就显出不凡的价值,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对人物的褒贬也就易于理解了。
2.枯燥深奥的地方要讲得通俗易懂
有些重要知识是比较枯燥深奥的,不易被学生理解、接受,历史教师应化枯燥深奥为通俗易懂,使学生在活泼而轻松的气氛中获得必要的知识。
如讲《法国资产级级革命》关于革命前夕法国的三个等级之间的关系时,我是这样组织教学语言的:“三级会议开幕式很隆重,僧侣穿着白色的和紫罗兰色的丝织外套,贵族们穿着富丽的绣金外衣,而第三等级的代责被指定穿着朴素的黑服。当国王登上王座,戴上王冠时,贵族和僧侣的代表享有旧日的特权,也戴上帽子。第三等级的代表过去是光着头跪着听国王讲话,现在也戴着帽子站着,听国王讲话,贵族和僧侣很为这事生气。”通过这样一讲,充分表明了法国革命前夕三个等级在政治地位上的不平等和他们之间的冲突,使这个枯燥难懂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了。
3.耗费唇舌的地方要讲得简明扼要
有些重要知识讲起来耗费口舌。在讲课时,如果不预先准备好教学语言,就会出现耗时费力而又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对这些知识内容,精心设计简明、凝炼、生动的教学语言。
如讲《古代罗马》一课,为了揭露罗马奴隶主对奴隶的残酷统治,过去教学耗费了不少时间。为了使学生对奴隶们的悲惨生活产生深刻的印象,就引用了伊林《人怎样变成巨人》中的一段:“罗马奴隶主贵族通过战争使奴隶制经济繁荣起来,奴隶被广泛地运用到各个部门。在罗马,这里有蓝眼睛的日耳曼人,有黑皮肤的努比亚人,也有身材高大多须的昔西亚人。……所有的人前额都是剃光的。为了不让头发遮住烙印……哪些人的脚用锁链锁着,他们是因为偷跑受罚的。假如他们想再来一次逃跑,他们免不了遭殃,他们将被填进火炉,送给狮子吃掉,钉上十字架,或者给他们穿上树脂泡过的衣服活活烧死!”这段讲述语言费时不多,就把历史知识比较简明扼要传授给学生。
4.启迪思想的地方要讲得生动自然
历史知识常常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处理得好可以启迪思想,使学生受到教育。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处理这类知识时,要讲得生动自然,在教学语言方面下功夫。
如讲《郑成功收复台湾》时,为了使学生获得思想启迪,设计如下一段教学语言:“郑成功率军渡海,在台湾民众援助下,经过激战打败了盘距台湾达38年之久的荷兰殖民者。荷兰驻台湾总督为挽救其失败命运,派人到郑成功军营,企图以‘劳军白银十万两’‘每年贡纳十万两白银和土产货物’等条件贿赂郑成功,请求停战退兵。郑成功十分气愤,当即严词拒绝他说:‘台湾者,中华之土也,今既来索,则地当归我!’荷兰殖民者被迫无条件投降,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台湾人民兴奋无比。有一个高山族酋长举行隆重仪式,托出五盘珠宝和五盘沙土献给郑成功。郑成功不要珠宝而收下沙土。当时部下低声提醒他;那是沙土!郑成功一笑托起砂土跪在地上说:‘国家杜稷,赖以土存’”运用这样形象直观的教学语言,就容易促使学生思索,使郑成功廉洁奉公的高尚品质和爱国精神有血有肉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的思想教育就不是空洞的了,而是真实有力的,易于为中学生接受。
三、设计引人深思的教学结语
历史,包罗万象,上至天文地理,下至政治、经济、文化,内容丰富多采。即使是中学教材,也称得上是“麻雀虽小,五脏惧全。”因此,教师在讲课中,不仅要撒得开,更要收得拢”。所谓“收得拢”,关键是有一个富有艺术性的结束语。课堂教学的最后一句话,决不意味着教学的结束或完结,反可能是引导学生继续探索、继续深化,继续扩展的重要一步。能有一个好的结尾,会给人以无穷的回味,能催人思考,使人联想,给人以思考动力。有这样的结尾,即使教师不布置作业,学生也能自觉看书,自觉阅读课外读物,扩大知识面。
如讲《中日甲午战争》一节,为使学生对整堂课所讲内容有一个承上启下的联系,我设计这样的结束语:今天这节课我们讲了日本对朝鲜的侵略和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现在同学们回忆一下: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为何称为甲午战争?这次战争经过哪几个主要战役?出现了哪些英雄人物?中日战争最终为什么中国失败了?(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进行总结)1895年3月,日本攻占了整个辽东半岛,引起中国人民普遍不满。同时,日本海军又攻陷了澎湖,窥视台湾。清政府惊恐万状,决意向日本屈膝投降,派李鸿章父子到日本谈判,最终签订了空前卖国的《马关条约》。条约签订了,战争也结束了。那么,《马关条约》的内容如何呢?它对中国社会带来了怎样的严重影响呢?通过下节课的学习,大家就会明白了。”这样,课程虽然结束了,但由于结束语承上启下,会引人深思,给学生留下了思考的余地。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加强语言修养,对提高历史教学水平,无疑是有益的。同时,用加强教学语言来提高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也不失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做为历史教师应该不断探索历史教学语言艺术的规律性,不断提高自身语言修养。
教学语言技能的构成要素包括:语音、吐字、音量、语调、节奏、语速、语汇、逻辑以及身态语等。以下从历史学科特点出发摘要加以说明:
1、语音和吐字
按照我国教育部在1955年发出的《关于在中小学和各级师范学校大力推广普通话的指示》,教师教学语言的发音以普通话为标准。不断地以普通话正音,用标准的普通话教学,是普遍性的要求。各地的教师应注意纠正方言中与普通话不同的发音。北方地区的方言与普通话有区别,而南方话与普通话的差别更大。据说对于“黄河尚有澄清日”一句,某地教师读起来别人会听成“王(黄)和(河)尚有成(澄)亲(清)日”,以为和尚要还俗结婚了。如果说这个事例尚无关大局,那么,对于历史地名、人名和历史术语的发音则一定要准确,要避免用方言发音。“龟兹”的“龟(qiu)”和“吐蕃”“蕃(bo)”,要用历史上的特殊读音来读。“扁鹊”不能读成“bian(匾)鹊”,“召公”不能读成“zhao(照)公”。
2、语调
历史课堂教学语言的语调,是指句子音量高低强弱的变化③。讲课时语言的重音可以突出某些内容,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重视,叫做句子的逻辑重音。重音可以用加重音量表现,也可以用轻声加以突出。重音选择在句子的哪一部分,则根据语法、内容和感情而定。例如,讲中英《南京条约》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重音落在“岛”字上,以免误认为是整个香港地区。另外,语调的选择和运用对学生的影响很大。美国心理学家赛门斯指出:“在教师的许多特性中,语调占着一个重要地位。一种不好听或低沉的语调,很可能阻碍教师成功的事业。”所以,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在口才艺术上为自己规定:会用15至20种声调对学生说:“到这里来!”声调对传递情感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下面的一句话,用不同的语调来表达,就有着不同的效果。你不妨读着试一试:“大家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这是唐代宗李豫即位后,宦官李辅国直接对代宗说的一句话。这句话的意思是:皇上坐着不必管事,一切听我老头子的好了。这简直就是不把皇帝放在眼里。李辅国跋扈,但他对皇上说这句话的声调语气应该是平缓而照顾到皇上体面的。若用冷面白眼大声训斥的口吻,代宗再能忍气吞声,也难免不会“龙颜大怒”。
3、节奏
历史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要根据教学内容不同和学生情绪变化而随时调节,不断改变,务使声音跌宕起伏,语调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讲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革命斗争,不妨激昂慷慨、铿锵有力;讲奸佞当道、百姓遭殃,可以音律低沉凝重,唏嘘有声;叙述一段生动曲折的过程,要节拍分明,重音、停顿要巧作安排。至于重要的概念、千古警句,可以一字一字吐给学生,如讲“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其中的“基本结束”、“初步形成”等短语,或者民族英雄戚继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警世之句,就要一字不差地交代给学生。这样才能收到教学语言的最佳效果。
4、语汇
我国的普通话词汇十分丰富,历史教师要用多样化的语言表达千差万别的历史环境,描述历史事实,讲清历史规律,使历史教学语言富于情趣和文采。比如教师开始讲授中国近代史时说:“中国,一个像太阳冉冉升起的东方国家,她历经了五千多年的沧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从商代甲骨文的成熟到清代《红楼梦》的出版,从汉武帝的威震东方到郑和下西洋这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我们伟大祖国的文治武功,在古代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国家可以比拟。可是,到了清朝后期,闭关锁国一百多年的大清国门竟然被英国的大炮轻易轰开,曾经骁勇善战的八旗兵、绿营兵却在英国洋枪队面前成了惊弓之鸟,一个以发明火药技术而称雄于世的中华民族,到近现代在自己的国土上竟会出现‘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招牌的污辱,一个曾产生过《孙子兵法》和成吉思汗的国家,在近百年时间里竟遭受被迫签订两百多个不平等条约的奇耻大辱。为什么会有这种愧对祖先的遗憾……”教师运用丰富的语汇时而轻言细语,时而慷慨激昂,有时如滔滔激流,有时如洒洒春雨,从而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5、逻辑
研究表明学生接收教师发出的语言信息,需要经过译码和编码的处理过程。④所以,历史教学语言表达要体现逻辑性,即阐述、议论问题严密周详、无懈可击。例如,世界史教科书扉页中有一副彩图——《讲坛上的列宁》⑤,记录了十月革命那惊心动魄的一幕:1917年11月7日下午,彼得格勒斯莫尔尼宫,当选为苏维埃工农政府主席的列宁在暴风雨般的掌声中宣告:“俄国历史的新时代开始了!一切权力归苏维埃。”这时,他的身子突地前倾,右臂猛烈前挥,目光炯炯直视前方,人们仿佛从这无声的图画中感受到巨钟的轰鸣。斯大林曾回忆列宁的演说时说:“当时使我佩服的是列宁演说中那种不可战胜的逻辑力量,这种逻辑力量虽然枯燥,但是紧紧地抓住了听众,一步进一步地感动听众,然后把听众俘虏得一个不剩。”这种语言震撼世界,是历史教师难以企及的。可谁能说历史教师的语言不应富有逻辑力量,从而撞击学生心灵呢?
6、身态语
身态语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是通过表情、手势、姿态、眼神等不同变化来传情达意。用于课堂教学,它可以帮助组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演示某些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了解教学效果等多种效应。例如在讲1947年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时,教师面向地图,右拳打在山东、左拳击在陕甘宁边区,风趣而且形象。
那么我们又应当如何来提高自身的语言艺术呢?我认为训练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丰富史料,加深功底。
史料是内容,语言是形式。教师积累的史料丰富了,反映史料内容的语言也就丰富了。因此为了丰富史料,加深功底,教师备课的时候,需要看以下书籍:
⑴、人民教育出版社特为教师编写的教学参考书;
⑵、优秀的史学著作;
⑶、原始资料。有的教师认为原始资料浩翰难读,远水救不了近渴,自己工作负担重,没有时间和精力,而干脆不读。其实,可以结合本人实际,制订计划,逐年积累,自会有可观的进展。
⑷其他相关历史资料。例如,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时,曾应文艺界人士之邀作演讲,会后有人问:“假如谈判失败,国共全面开战,毛先生有没有信心战胜蒋先生?”毛泽东回答:“蒋先生的‘蒋’是将军的‘将’字加一棵草,他不过是草头将军而已,我的‘毛’字不是毛手毛脚的‘毛’字,而是一个反‘手’,意思是代表大多数中国人民利益的共产党要战胜代表少数人利益的国民党易如反掌。”教师平素自应注意搜集此类资料。
2、提高文学修养。
为了使教学语言具有美感,具有意境美、形象美和音韵美,就要求历史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将历史教学语言加以文学化和哲理化。
⑴、历史教师应多看一点历史文学,包括小说、诗歌、剧本等,这不仅有助于历史课堂教学的语言文学化程度的提高,而且对理解历史背景也大有稗益。
⑵、应该多看一点名人传记。名人逸事具有无穷的魅力,历史教师应慎重而大胆地涉及这个领域,在事实的基础上精心剪辑,通过风趣典型的事例加以复现,使人物形象突兀眼前,比正儿八经的溢美之辞更能激起学生的亲切崇敬之情。诸如,北魏孝文帝捉弄保守派老臣智迁洛阳;梁启超巧对下联惊服张之洞;冯玉祥大白天打着灯笼造访蒋介石;以及周恩来妙语惊人的即兴应对等等,上课略作穿插,不仅“笑声”顿起,而且能使人物个性栩栩如生。
⑶、应注意搜集历史掌故、咏史诗、民谣和对联等素材。在教学中有选择地“复归”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情境中去,也可使满堂生辉。例如:上“甲午中日战争”一课,当讲完黄海大战的激战情景及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为国捐躯的场景以后,教师在黑板上奋笔写下了光绪帝为邓世昌所书的一幅挽联“今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幅挽联足以说明邓世昌在全国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和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
3、推敲表达技巧。
教师平时在课堂实践中,要在语言表达技巧上下点功夫。下面做几点提示:
⑴、要学习演讲术,锻炼口才和掌握控制声音的技巧。通过演讲训练,历史教师一是要掌握朗诵的技巧,能恰当地处理话语的轻、重、缓、急。二是要练就一副好嗓子,并会控制话语的抑、扬、顿、挫。这样,就能使自己的教学语言更具风采。
⑵、学习艺术处理的方法。有些反面人物的所作所为十分可恨,则可在语言形式上作点艺术处理,如用倒错(自相矛盾)评说杨国忠,“名曰国忠,实乃国奸。”用谐音来嘲讽魏忠贤:“我看不如就叫‘未忠贤’,此人真是没有一点忠贤可言。”用反语鞭挞王莽:“可叹这位新朝皇帝,做梦也没有想到会做杀猪刀下之鬼,从而创造了一项牢不可破的世界纪录。”这种嘻笑往往胜过怒骂。
⑶、学习描摹声象的技巧。对于同一历史现象,教师运用平淡的语言叙述跟运用描摹声象的语言叙述的效果不一样。对历史现象的语言描摹通常有如下四种:描摹声音、描摹颜色、描摹景象和描摹状态。如:有位老师讲到“炮烙之刑”时,他说:“商纣王创制的‘炮烙之刑’是一种酷刑,他先叫人将铜柱子放在熊熊燃烧的炭火上,等铜柱烧得通红通红时,就强迫‘犯人’在铜柱上行走,‘犯人’刚踏在铜柱上,只听到‘哧’的一声,‘犯人’的脚板立即冒起缕缕青烟,‘犯人’摇晃两下,站立不住,就‘扑通’一声掉到炭火中被活活地烧死了。”这样,学生仿佛“亲眼看到了”和“亲耳听到了”,产生一种犹如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加深了对商纣王残暴统治的认识。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加强语言修养,对提高历史教学水平,无疑是有益的。同时,用加强教学语言来提高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也不失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做为历史教师应该不断探索历史教学语言艺术的规律性,不断提高自身语言修养。
参考资料:
①、章年海:《中学历史新教材新教法》,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页381。
②、于友西主编:《基础教育现代化教学基本功——中学历史卷》,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页91。
③、于友西主编:《基础教育现代化教学基本功——中学历史卷》,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页96。
④、吴庆麟主编:《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页198。
⑤、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编著:《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页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