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微笑中接受批评
老师批评学生的语言,是唤起学生对自己不良行为的警觉,终止不良行为,向着正确方向前进的心理刺激素,是教育学生的“常规方法”。恰当使用,能指点迷津,启迪心智。但事物总是辨证的。“直来直去,直言不讳”形容一个人心底坦荡,待人真诚,常常被认为是一个人的优点,即使对对方有所冒犯,也会因为“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而得到谅解。可“直言”并非处处适用,事事可行,如在批评的时候如果使用不当,不但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可能引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隔阂产生。真正富有教育魅力的批评,不是伤害学生心灵的刑具,不是批评者广施威风,使被批评者无地自容,而是在于培养学生的尊严感,激发学生上进心,促使学生道德上的自勉。因此,批评不但是教育人的一种手段,也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本文试以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如何让学生在微笑中接受批评。
一、正确理解批评的涵义。
教育必须以关心、爱护学生为出发点,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目的,和颜悦色、轻声细语、循循善诱,批评既然是教育人的一种手段也应如此。批评不是解恨发泄,不是为自己的利益扫除障碍,而是为了学生更健康地成长,呼唤学生心灵的一种教学方法。批评应该像习习的春风,总是饱含着使万物复苏的温暖。所以,只有从老师口中道出的批评是出于真心关怀,学生才会乐意接受。
记得有一次放晚学,我带领同学们排着队准备穿马路,这时,小娇看见妈妈在对面的店里买东西,一时兴奋,竟忘了看红绿灯,正想直奔过去,这时有一辆大货车急速驶来,我一看情况不妙,赶紧冲过去拉住小娇的衣服,把她拉回了马路边。我心有余悸地对小娇说:“小娇,怎么搞的?太危险了,差点吓死我!来,拉着我的手,我们一起过去。”孩子感激地一笑,乖乖地由我护送到对面。老师的关怀犹如春风深深感染了学生,收到的当然是令人满意的教育效果。
二、批评要情感投入。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只有像对待自己的孩子、朋友那样,怀有真诚、理解、尊重、信任和爱护学生,才能使学生亲近、信任教师,和盘托出心底的秘密,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批评和指点。
对那些惰性心理、依赖心理较强的学生,他们的行为往往未得到别人的肯定,犯错误后又易受老师的训斥。长此以往,他们总觉得不被理解而产生一种惰性和逆反心理,有时甚至与老师对抗。碰到这样的学生,老师在教育批评时应加强情感投入,并在平时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多关心,做好心灵疏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满含期待的批评,往往收到奇效。
曾教过这样一名学生小马。经常不写作业,上课在座位上说话,下课常欺侮人,对老师的批评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还常与老师“讲理”,在班上造成不良影响。这样的学生如果靠训斥只能越训越皮,越训越没自尊心。为了转化他,我首先从沟通师生情感入手,他犯错误时,我总是心平气和地单独与他谈话,帮他分析危害。他看到我对他不讨厌,不嫌弃。而是对他很平等,很真诚,就对老师慢慢亲近了,我用情感的缰绳套住了这匹不驯服的“小马”。在日常生活中,我慢慢诱导他走上道德规范的正轨,在学习生活多方面关心他,给他为集体做事的机会,使他把老师的关心变为自己的道德情感。现在,这匹“小马”懂事多了,做事能顾及到别人的感受,做到心中有他人了,在行为上能用《小学生守则》来约束自己。
学生有缺点、错误时,不要使用侮辱性语言,不能当众训斥。如果老师狂轰乱炸,学生接受的只是老师怒不可遏的批评,至于老师说话的具体内容已变成次要的信号了,学生怎能受到真正的教育?我觉得,老师适当使用沉默比直接训斥更能起到教育学生的作用。
记得我班有一个学生小妮,为人诚实,虽不善言辞,却能与同学融洽相处,学习勤奋,成绩优异,是大家心目中的好学生。有一次考试时,我无意中发现她将一张写满答案的纸条放在铅笔盒里。当时,对她这种出乎意料的举动,我可以说是怒发冲冠,难道她每次考试的成绩都是抄来的吗?我正想对她狠狠地训斥一通,可当我严厉的目光和她的目光相遇时,发现她脸红了,并悄悄地低下了头。这时,我极力控制自己的情绪,悄悄地收了纸条,慢慢地转过身。后来,她主动找到我,对其错误作了深刻地检讨,并向我敞开了心扉,道出其中的原因。原来她的妈妈对她许诺,若期中考试得双百,就奖给一辆自行车。她怕考不好,采用了这种不正当的手段,以期得高分。就此,我和她共同分析,端正看法,她表示诚恳接受。
试想,那时我如对她直接训斥,势必将不良和不愉快的心理感受结合在一起。它往往表现为表情呆板、态度生硬、语言过激,加上那种盛气凌人的气势,很容易造成学生心理上和思想上的压力,形成师生之间的对立情绪,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很难达到教育学生的效果。适当使用沉默,实际上是为学生创造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行为调节、自我教育的空间,也容易形成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是对学生实施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三、批评要讲究艺术。
批评是教育学生的一种手段,恰当好处的批评,能够有效地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和缺点,但如果掌握不好尺度,则会使学生失去自尊,自暴自弃。所以说,苦口良药学问深,作为教师用该抓住时机,采取适当的批评方法,才能药到病除,收到良好的效果。归纳起来,批评有以下几种方式:
1、批评要寓讲故事、打比方中。
低年级学生天真幼稚,年龄较小,对道理的理解往往不容易到位,他们有时还不能清晰地意识到自己错误的存在。老师对他们可采取旁敲侧击的方式,寓批评于讲故事、打比方或意味深长的动作、言语之中,促使学生深思、自责。著名教育家孙敬修见几个孩子在折树枝,便把耳朵凑过去,装出听什么的样子。孩子们好奇地问爷爷在听什么,他说是在听小树苗哭泣。“小树苗也会哭吗?”“是呀!你们折了它,它当然要哭。它们说,它们长大好为大家作贡献呢,请你们不要损害它们。”孩子们听了,羞愧得脸也红了。后来,他们自动组织起护林小组。未发一句责备的话,却取得了一般批评所难以取得的效果。
2、建议性的批评
建议性的批评是指在批评时带有商量、讨论的口气,与学生交换意见的批评。一般的做法是老师以商量问题的态度,把批评的信息传递给学生,与学生交谈时,平心静气,创造一种宽松、愉快的气氛,使学生打消顾虑,与教师配合,达到圆满解决问题的目的。学生是幼稚的,常在主动工作和做好事的时候犯错误。对于这种由于想得不周到,顾此失彼的错误,决不能简单否定、讥笑。老师要热心提出一些建议性的意见,在他们面临失败的时候,帮助他们取得成功。或者老师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的惋惜来表示自己的批评态度。如“你什么都好,就这方面存在不足,实在可惜”,“你要是不犯这个错误,那该多好啊”。这种方式即达到了批评学生的目的,又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理解和爱心,寥寥数语,效果却很明显。
3、做好铺垫的批评
批评之前,要做好使学生愿意接受批评的铺垫工作。利用晨会课,讲讲面对错误的正确做法;树立榜样,讲讲名人在错误面前是怎样做的;在班级里反复强调勇于接受批评是学生的美德;讲讲“闻过则悲”、“闻过则闹”的危害。从多方面提高学生对批评的承受能力,逐渐在班上形成自觉自愿接受批评的风气。
4、先表扬,后批评。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说:“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骂而改过,比较的是不大容易的,而小孩子尤其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恶言。”因此,尤其对于那些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丧失上进心,破罐子破摔的学生,批评根本起不了任何作用,班主任用表扬代替批评,不失为一种良策。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使学生看到了前途和希望,还让学生感觉到班主任的公正。使用这种方法,要作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从后进生身上找到闪光点,一分为二地分析问题,表扬时要恰如其分,不夸大其词,不轻描淡写。
5、暗示性的批评
暗示性的批评是指教师用语言、神态、人格等为暗示手段的一种批评方式。教师语言内容多为点拨提醒之类的话,主要适用于心细、敏感、自尊心强、能知错就改的学生。只要老师稍稍给予指责信号,略作点拨,他们就会立即改正错误。如我班的学习委员小聪一向表现不错,但在一节语文课讨论时,却与好友高声谈笑,其行为影响了他人的学习。于是,我在他到办公室领取作业本时顺便暗示他,作为班干部要树立自己的形象,做同学们的榜样。这样点到为止,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反之,如果不注意场合而乱批评一通,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6、戴“功”立“罪”的批评。
小学生总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许多的错误往往是自控力差造成的,在认识上不存在什么障碍。对这样的错误,讲多少道理,也往往是徒费口舌,教师不妨“罚”他做一件好事来弥补自己的过失。这种方法可消除犯错误学生的心理负担,还可以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往往使学生乐意接受。
应该指出,教师应有太阳一样光明磊落的胸怀,把自己的光和热送到每一个学生身上,不能厚此薄彼。对学生的缺点,不论是好学生或是后进生都不应偏袒,要一视同仁,公平相待。
教师教育学生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过程,利用批评这一方式应以理解、信任、尊重、关怀、鼓励为基础,把自己看成一名学生,常与学生心理换位,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微笑中接受批评,这样的批评才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以德育人,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学校工作应牢牢把握的一个主题,而进行德育的途径和方法可以说是多种多样的。说服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经常使用的基本方法,其多为使用语言与对象直接沟通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具体形式也可多样化,但说服不是说教,这是我们进行说服教育应注意的一点。
说说服不是说教,首先指说服时采用的内容应是理由充分的话,而不是那些不实际的或者说连教育者也没践行的所谓道理。用辩证有理的话去说,才能让受教育者真正心服,而不是相反的说教。
很多农村教师都遇到过学生过分自私的一面而在管理班集体进行教育中受到其阻碍。对此,我们高谈无私奉献能改变吗?我认为是不能的。我想,自私在一定意义上与奉献相抵,而在另一意义上与奉献相通,如个人利益可与集体利益统一。同时,考虑到学生自私的深层原因,那就是农村家庭之间交往联系不够紧密,以及市场经济的影响和家长的误导。从事实的角度,从学生自私的心理出发,对个别成绩优秀但对班集体的事不闻不问的学生,我这样对他说:“你看重个人的学习,这是正确的,但不能因此而不管集体的事。试想,如果整个班乱糟糟的,大家都不喜欢学习,你个人能不受其影响而搞好学习吗?再比方说,是两个人赛跑时还是一个人跑时你更努力?当大家互相帮助提高了,你的成绩会提得更高。你也能和老师一起管理好班集体,那也能锻炼你个人的组织能力。”而对于家长对学生自私的误导,我认为可以这样说服:“把孩子培养成有用人才是家长的愿望。但俗话说:‘养儿女以防老。’这也合情合理。如果培养了一个自私自利的子女,你把‘防老’的希望寄托在什么地方呢?”有学生对无私奉献提出质疑:“老师,你常讲无私奉献,那为什么你还领工资呢?”我这样对他说;“奉献并不是一定要将个人的时间、精力、物力毫无保留地无偿献出。你父母种庄稼,买些粮食给国家、他人也是一种奉献,虽然也收了钱,但世界上一个农民也不想这样做,其他人虽有万贯也只得饿死。老师经常在作无偿的奉献,如利用休息时间给任何同学解决疑问,也在作着像其他各行各业的人一样的有偿奉献。”合情理的说服,而不是用空大的帽子去套,学生会更辩证地看问题,将来也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说服不仅在内容方面有别于说教,而且从形式上讲,它应在适当的时机灵活多样,不像说教一样死板。
很多教师都认同在批评说服时,应以表扬为辅,这样,学生会以积极的情绪去接受批评。我想多数情况下是这样的,有时也可采用较相反的方法。有时,教师当众发火的批评在某些学生身上更为有用,也许这样学生受到的教育更为深刻。记得一次课堂上,一名学生多次玩东西,我看了他几眼,他也知道老师暗示收住,可仍未收住。我便火了,走过去收了他玩的东西,大声说:“我一连看了你几眼,你仍玩东西,不认真听讲,你心里有课堂纪律吗?有老师吗?”学生一时静下,我也收住,继续上课。中午,我把这名学生叫到办公室,对他说:“你上课时玩东西,对不对?老师很相信你能改正,可望了你几次你都没收住,老师才发火。相比而言,是老师尊重你一些还是你更尊重老师一些?”之后,该生招呼老师更热情了,也较守纪了。以表扬为辅,让学生心悦而后服,理所当然,而严厉的适时批评,让学生为自己错误而沉重甚至愧疚而愿去认真不声响地改正,也许更持久。
教育是一种最为复杂的行动的艺术。我想,情感是其中主线,围绕对学生爱的情感,采取多种方法是可试或可行的,说服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