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你无形中伤害了“我”
据胶东在线消息称:中国的孩子大多是在呵斥声中长大的,在记者的调查采访中,很多孩子都清楚地记得老师、父母的呵斥是如何深深地伤害到自己,他们说,语言伤害有时甚于父母对自己的一顿暴揍。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和老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专家指出,语言可以影响甚至塑造孩子的未来,在积极、肯定和鼓励的对话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具有积极的自信、健康的自尊和乐观的自我意识;在责备、呵斥和抱怨声中长大的孩子,则易变得缺乏自信,丧失自尊,因深深自卑而在现实生活中无所适从。其实,在大学生群体中,也存在着受语言伤害的,特别是贫困生。因此,我们在关心中小学生成长的同时,也更应呼吁:请给大学生一点心灵鸡汤。
有时候,语言伤害常带有讽刺性、污辱性、蔑视性、过激性、恐吓性、指责性、训斥性、污秽性的话语。大学生,生活虽然已经基本脱离父母的怀抱,但是来自各地的学生大部分是中学时代的佼佼者,他们还为经历社会的磨砺,但在将与社会接轨的大学生,难免在心理上还是不够成熟,而且自尊心比较强,他们的内心世界还是很敏感和脆弱的。
例如,老师的责骂挖苦会严重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当学生被反复说成“笨”、“丑”、“懒”时,既影响他们的自我认识,也会使周围的其他学生对其采取嘲笑孤立的态度。
在我上大学时,我记得一个市场营销的老师,在课堂上时常说河南人是如何如何如何,当然,说的是一些有损河南人的话语。虽然老师说的也许是无意的,但这也会无形中伤害了河南学生的心灵,周围的其他的同学也会对他们产生不好的看法,甚至会孤立他们。
“语言伤害”在一些地区已引起了学校的重视,但是,我们还看到有些学校对“语言伤害”没有引起足够的认识,总认为,“说几句过头话是‘恨铁不成钢’算不上大错”。俗话说“一句话把人说笑,一句话把人说跳”,我们都知道“语言伤害”是软伤人,然而大学生的心灵是脆弱的,他们经受不了冷嘲热讽的“语言伤害”。
还有一种无声的“语言伤害”。,就是对学生“不理不睬”,甚至对一些学习成绩差、家庭贫寒的学生投去鄙视的眼光,这是无声的语言,同样对学生具有“杀伤力”。大家都知道,夫妻长期不说话被视为家庭的“冷暴力”,生活在一个家庭长期不说话的滋味是什么样?老师用无声的语言伤害学生,对学生的伤害是不言自明的。
看烟台一中高一某班部分学生实录。
“这个学生完了,没出息了”赵同学。“太让我失望了!我不管你了!”钱同学。“不会做,回家种地去吧!”庄同学。“你是个废物,一辈子就这样了。”李同学。“你的学费都打水漂了”牟同学。“丢料的货,得擞,让我大失所望。”张同学。“语文老师:你撒谎;爸爸妈妈:你真不争气”孙同学。“你看看你,都能干点什么”刘同学。“看样你上高中一定要拿钱了”徐同学。“如果你还把自己当人看你就学,你不学我就不管了”王同学。“你发昏吗?你去死吧”于同学。“妈妈说:真羡慕你们班第一名的父母”孔同学。
其实,在大学生活中也常说“乡下人,乡巴老,没有见识”,“不懂幽默,没有一点幽默感”,“你脑子进水了,你脑子有屎呀”,“唧唧歪歪的,小气鬼”,“就能拿奖学金,还能做个啥?”“又被人甩了”等等。这些话他们可以自嘲,但并一定要别人说。特别是对于贫困生。贫困生多来自农村,很多农村的孩子从贫困的乡村进入繁华的城市之初,心灵都会受到强烈的震荡,同时伴随着社会分层,校园也在分裂,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几个学生之间可能就有很大的贫富差距。这种落差给他们带来了比较重的心理负担和压力。这些年,城乡的教育差距也在加大,为了跳农门,部分农家子弟和农村学校的眼睛只盯着学习成绩,而且受制于经济条件,一些乡村中小学根本谈不上培养学生特长,导致自身在风度、言谈、气质等方面有不足之处。这样就使他们在交流方面产生障碍,如果再用一些讽刺性、污辱性、蔑视性的语言。他们就会变得自卑、敏感、脆弱、封闭,他们怎么能顺畅的交流沟通呢?
大学生需要的是一个安全洁净、充满爱与关怀的环境,语言伤害已经成为其中一大不和谐因子。仅靠家长、老师或大学生自身的某一方努力是不够的,只有用平等的交流才能架起沟通的桥梁,填补沟壑。
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还比较差。这一方面要求在对大学生的教育、评价中,不要用过激的语言,例如没出息、笨蛋、白痴等。对于恶意语言带来的伤害,学生一方面可以告诉老师,寻求解决的办法;另一方面可以直接告诉对方自己心中的感受,让对方知道已经伤害到别人。
另外,还要注意一些过激的行为,例如荒唐的“选贼”,区域的歧视等等。
如果将大学生比喻成雄鹰,体罚伤害的是皮之绒毛,而语言伤害损伤的则是筋脉。绒毛折损还可以恢复,而筋脉挫伤将直接影响成长。希望全社会一起行动,用心与心的沟通抵制语言伤害,作为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有责任为我们的语言负责,从你我做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纯洁的环境。
二、校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语言暴力
“中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组委会15日发布的“你认为最急迫需要解决的校园伤害”专项调查结果显示:“语言伤害”“同伴暴力”“运动伤害”成为当前小学生认为亟待解决的三大校园伤害问题。其中,81.45%的被访小学生认为校园“语言伤害”是最急需解决的问题。(见11月16日《三湘都市报》报道)
近年来,随着师德建设的不断深入,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大大减少。但采用讽刺、挖苦、孤立、冷落、揭短、当众出丑等手段对学生进行“心理惩罚”现象却呈上升趋势。去年4月,重庆市渝中区初三女生丁某因为上学迟到,被班主任汪宗惠叫到办公室批评教育,其间汪宗惠当着其他同学的面赤裸裸地贬损丁某:“你学习不好,长得也不漂亮,连‘坐台’的资格都没有。”丁某遭此侮辱,一时想不开,写下遗书后跳楼自杀身亡(2003年9月7日新华网);前不久,安徽省宿州市某中学,教师用选举差生的方法来惩治调皮学生,并对他们用“猪”、“人渣”等词语来“激发自尊心”,结果使得学生纷纷转学、休学和离家出走……
从表面上看,“语言伤害”比“体罚”要显得“文明”,但它带给学生的伤害绝不会比体罚小。从某种程度上讲,可能还有过之而无不及。体罚更多伤害的是学生的身体,其痛苦也可能是短暂的,但“语言暴力”的伤害却是长久的,不仅侮辱了学生人格,损伤孩子的自尊和自信,摧残学生心理健康,造成师生对立情绪,影响教学效果,而且还导致学生心智失常,丧失生活勇气,引发厌学、逃学、违法犯罪、自杀等严重恶果。这不仅是教师的悲哀,也是素质教育的悲哀!
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对于教师而言,不“体罚”学生可以做到,而不“心罚”学生,有时并不那么容易做到。笔者认为,有三类话应当成为教师的“职业忌语”:一是话题涉及到家庭、父母时,不可使用“缺少家教”、“有其父必有其子”等带有讽刺或鄙视的语言;二是不要对孩子的本性妄下结论,诸如“天生就是个蠢才”、“一辈子没有出息”等;三是不要对孩子的人格进行侮辱,如“你比猪还笨”、“你简直不是人”、“我像你这样早就跳楼了”等。
俗话说“良言入耳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诸如此类至理名言不少教师都耳熟能详,在课堂上也阐述得头头是道,缘何事到临头却频频丧失理智,极尽言语讽刺侮辱之能事,将“心罚”这把不带血的“尖刀”毫不留情地捅向学生稚嫩的心窝?这一方面凸现部分教师道德素质低下,心理健康欠佳,另一方面也说明应试教育还在一些学校大有市场。当“望生成龙”的希望化为泡影,当学生成绩成为教师评优晋级的重要指标,那些所谓的“差生”、“调皮生”便成了少数教师的“肉中刺”、“眼中钉”。一旦这些学生犯错,在目前“体罚”不准也不能的情况下,“心罚”便成了一些教师对学生施暴的“首选”。
由此可见,清除“语言暴力”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当务之急。教育部门要有针对性地制订一些“教师忌语”,把此列为师德考核的重要内容,同时全方位推进素质教育。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遇事冷静,善于克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始终保持宽广的胸怀,和蔼、友善、热忱、耐心和平等地对待学生,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让讽刺、挖苦等“语言暴力”远离校园!
三、班主任的语言伤害对学生的影响
在网上我看到一位中学生对班主任管理学生时最常使用的语言现象进行了归纳,总结出班主任批评学生的10大语言类型,现“转帖”如下:
1.挑战式“我要是管不了你,我就不当这个班主任!”“看到底是你说了算,还是我说了算。”
2.挖苦式“你当然比老师强啦!”“你是天才,你不需要老师的教育,你不需要学习!”
3.告状式“走,到校长办公室去!”“我管不了你,叫你爸爸来管你!”
4.预言式“我看你呀,没戏!”“就你这样,还想考大学?!”
5.比较式“你和咱班某某比一比看是不是差十万八千里!”“你和被开除的某某没什么两样!”
6.结论式“无论如何,就是你的错!”“我当过十几年的班主任,什么学生没见过,就是没有见过像你这样的学生!”
7.孤立式“同学们的宝贵时间被你占去了五分钟,该怎么办呢?”“你一个人占用了大家一分钟,四十五个人加起来就是一堂课,你赔得起吗?”
8.计帐式“现在我不给你生气,到最后看谁吃亏?”“走着瞧,看我以后如何收拾你!”
9.驱逐式“不想上课,就马上出去!”“你给我站到教室外面去!”
10.罢课式“好,既然你不想让我上课,我就不上了!”“我走,这堂课大家听他讲吧!”
这个中学生把班主任的病理性语言“拷贝”下来,还真生动。其实,我们大家对这些语言也都比较熟悉。试想:学生听了这些病理性语言后,对我们班主任有何看法!我们班主任应该深思之。
来自班主任话语中的“病毒”伤害的是学生的大脑,波及的是学生的心灵世界,损害的是学生的整体生命。
长期生活在这种病理性语言班级中,学生或者会降低自信心,产生自卑感;或者会对班主任产生厌恶情绪,形成紧张与对立的师生关系,不愿再配合班主任的工作;或者会对学校生活产生恐惧感,不愿进学校学习;或者会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
班主任病理性语言对学生的伤害是心灵的内伤,这种内伤不像身体的外伤那样容易被觉察人,班主任在“恨铁不成钢”的良好动机支配下,很难作出自我反思。而学生因为没有得到正确引导,也找不治愈自己心灵创伤的良药。学生感染上这种语言病毒之后,还会产生“抗体”,对班主任的其他教育影响拒之门外。教育上的一些不良后果就是通过教师的病理性语言形成的,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教育是传承文化的活动,语言是文化传播最重要的媒体,教师本应该使用规范的健康的语言,但是,有些班主任把语言当作用来对付自己班级学生的“炮弹”。有些班主任大量地使用病理性语言,自以为这样对学生有威慑作用,误以为冷嘲热讽能够产生巨大的教育效果,于是专攻学生的痛处。有个高中毕业生回忆说:
在上年高二那年,班主任刘老师骂我们是猪,说我们除了吃就玩,说家长养你们这些猪有什么用,说你们和猪有什么区别。其实他骂得对,我们那会儿过的真是猪的生活。班主任还说家长不是东西,当着我和另一个同学的面,说我爸和他爸不就是有了几个“臭钱”,都不是什么好东西。我们当时就急了,说班主任凭什么骂我们家长。因为和班主任顶嘴,处分从严重警告上升到记过。
到后来,我们也不怕他了,专跟他对着干。
我们在课堂上故意捣乱,上课听随身听,泡方便面在课堂里吃,三张椅子拼在一起躺着睡觉。班主任气得没办法,就骂我们是猪。我们也生气了,一定要班主任道歉,否则我们罢课,班主任被弄得没办法,只好道歉,全班同学欢呼!
班主任的病理性语言往往具有侮辱性,不仅会伤及学生敏感而脆弱的心灵,而且也会使学生学会一种病态的生存方式。这正如一场战争,班主任是强势的一方,而学生是若势的一方,如果班主任经常发射病理性语言“炮弹”,那么学生将会采取“地道战”或“地雷战”的方式迎接班主任的攻击。有的班主任希望通过语言的霸权来建立自己的威信,要求学生对自己必恭必敬,但却忽视了对学生生命的关爱。尽管他们向学生抛出了颗颗语言“炸弹”,但不仅没有产生如意的效果,反而得到了事与愿违的结果。
班主任病理性语言——似病毒,伤害着学生的大脑,破坏着学生生命的内部结构;似毒气,四处弥漫,无孔不入,侵害的不仅是攻击的对象,而且污染着整个教育环境;似匕首,刺伤的是学生的心灵,伤口不见滴血。然而,由于它有着美好的外衣包装,也容易转瞬即逝,其他人难以看到,学生或逆来顺受,或消极反抗,班主任不愿看到,不想看到,或不能看到其严重的后果。我指出班主任病理性语言的存在,但是难以开出治病的药方,只能以一个教育者良知站出来呐喊:“班主任,请别再用病理性语言攻击学生的缺点与错误!”
班主任病理性语言到底何时能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