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中的语言艺术
语文教师的语言特点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专门论述教师要有高度的语言修养,强调语言素养对教师的特殊
意义。语言在教师整个教学过程中是最主要最经常起作用的一个因素,因此教师的语言必须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
第一,鲜明的教育性。教师的语言必须鲜明地反映革命的先进的思想和高尚的情操,能以思想充实的语言武装学生的头脑,陶冶学生的心灵,教育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使他们成长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一代新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总要把一定的思想、道德观念和感情灌输给学生,把育人这一天职凝聚在课文中,灌输到青少年一代的心中。在中小学教育中,涌透着情的理更能激励青少年学生。娓娓动听的故事,扣人心弦的英雄业绩……远胜过干巴巴的道德说教。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恰当地用富有教育性的语言,把思想教育巧妙地渗透在知识教育之中。
第二,严密的科学性。它指的是确切地使用概念,科学地进行判断,逻辑地进行推理,还要用言简意赅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在语文教学中要做到词汇丰富,语言准确,简炼明晰,防止语言臃肿累赘,更不可含混不清,模棱两可。
第三,明确的针对性。它要求对不同的教材内容用不同的语言去表达,要根据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点选择适当的语言形式,还要具有灵敏性和随机性。语言艰深、古奥、晦涩及烦琐是盲目性的表现。这种盲目性或随意性必然导致教学的失败。
第四,鲜明的直观性。直观性的语言既生动形象又活泼有趣。直观性的语言富有魅力,它像欢跳的山泉,叮叮咚咚地流进青少年的心房,又像那和煦的春风吹开他们张张笑脸。形象有趣的语言又可把深奥的事理形象化,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再现教材内容,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物”之感。语言的生动、形象、有趣是为了学生掌握知识,获得能力,绝非大讲笑话之类,更不能以低级趣味迎合学生来换取笑声。
第五,富有启发性。启发性包含着三层意思。
一是发展思维。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关键在于启发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因为由“生疑”到“解疑”的过程,正是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教师要精选带有重点、关键,学生感到困惑、易错的地方,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去启发。教师贵在开导学生思路,且不可越俎代庖,先把结论交给学生,而是鼓励见难解疑,思索争辩,训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听、说、读、写的过程中细心捕捉,及时点燃处于朦胧状态的智慧火花。教者不能代替学生领会运用知识,只有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引导他们在智慧的峰峦上不断攀登,经过他们自己的思考咀嚼,才能化为他们自己的精神财富。启发要抓在关节处,还要善于“引渡”,才能帮助学生达到活跃思想、开拓思路及发展思维的目的。
二是激发感情。以情感人是语言教学的特点之一。讲台固然不是舞台,教师也不是演员,但教者不能饱含深情,其语言必然是苍白无力的,其态度必然是冷漠无情的,不能感染学生就很难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充分借助于教材的形象魅力,吸引学生细心体验和品味其中的情思,以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他们的无产阶级的道德观和审美观。
为激发学生感情,教师的语言声调抑扬顿挫要得当,轻重缓急要适宜。真挚的感情、和谐的语言美才能扣击学生的心灵,敲开他们的心扉,把他们感情的琴弦拨响,引起共鸣,全神贯注地进入作品,把美感种子深埋在心里。
三里富于想像。教材确有不少文情并茂的文学作品。教师的任务就是在作品和学生之间巧妙地建立联系,给学生开辟一条通道,架起由此及彼的“桥梁”,寻找与学生生活的相通点,引导学生通过作品展示的生活画面结合自己的生活增补想像作品所提供的生活画面、形象、形态和意境等,让具体形象在脑中“活”起来。让学生能张开想像的“双翅”漫游中外,在历史的长河中跨越古今。高明的教师善于使学生的感情与作者的心弦合拍,开阔视野,想像不断丰富。这对培养审美情趣,创造美的才能,都具有深远意义。
第六,及时的反馈性。反馈性就是教师把储存的信息输送给学生,必然引起学生的反映,表现为把教师输入的信息效果如何再反映出来。
由于课堂教学中的双边活动处于错综复杂的状态,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很好地适应千变万化的情况,及时反馈,因势利导。如果教师不注意反馈,不管学生能否接收教师的语言信息,置学生的输出多寡而不顾,一味地死板地照既定的“作战方针”搞下去,那就必定造成失误。
因此,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从一举一动、一言一语、一颦一笑中,都能透视出他们的心思,迅速做出判断,及时进行调整。可见,教师的反馈能力是教师修养和教学艺术的重要体现。
“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我们相信,每一个语文教师,只要从各方面认真努力,刻苦锻炼,就能获得成效,并能成为学生运用语言的表率,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语文教学语言与语文教育
语言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成功的课堂教学靠的是语言艺术的魅力。教学实验证明,教学效果与教师的智商并不成正比,或者说,只有教师的知识明显低于某一关键水平时,才对课堂教学效果产生显著的不良影响。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是教学语言的优劣高下。在全部教学活动中,正是依赖这种特定的语言,教师循循善诱地传播知识,顺畅、频繁地同学生进行知识信息的反馈和交流,声情并茂地表达情感,与学生达到情感的融会和共鸣。鉴于教学语言在课堂中的重要作用,我们有必要对语文教学语言进行一番探讨。
一、语文教学语言的内涵
教学语言,是指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品格中所使用的语言。广义地说,教学语言包括有声的、无声的两大范畴。有声的指诉诸听觉的话语,无声的既包括书面文字,如教材、讲义、辅导材料、讲授提纲、参考资料、板书、评语等,还包括体态语——表情、眼神、手势、动作等等。狭义的教学语言是指课堂教学语言,这是教学语言的主体和核心,因为教学语言主要是服务于课堂教学,呈现在课堂上的。我们在这里所指的就是狭义的教学语言。
应用于语文教育的教学语言,可称之为语文教学语言。语文教育是一种基础性教育,它对于传授知识、锻炼能力、发展智力、培养品德,造就一代新人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学语言是进行语文教育的工具和手段,正确的教学语言是从事语文教育的起码条件,高超的语言艺术是提高、优化教育的重要保证。
二、语文教学语言的特点
教学语言作为言语交际的一种类型,它受交际的领域与环境、交际的任务与目的、交际的对象和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从而产生不同于其他言语形式的特点:内容的教育性、形式的口语性和过程的反馈性。语文教学语言除了一般教学语言所具有的特点外,还具有不同于其他教学语言的三个显著特点:综合基础性、语言艺术性、鉴赏阐释性。
1.综合基础性
就语文教学语言在整个教育中占据的地位看,语文教学语言具有综合基础性。语文教学语言是服务于语文教育的。语文教育是一个多侧面、多层次、多要素的复合体。对“语文”的涵义,从来就有各不相同的理解:有人认为语文是指语言、文字;有人认为语文是指语言、文学;也有人认为语文是指语言、文章;还有人认为语文就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语文教学语言应适应语文不同层面的涵义,善于把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语文知识有效地转化成学生容易听、容易懂的语文教学语言,使每个学生在仔细倾听你的讲解时能紧跟你的思路走,并及时地在自己知识的储备里找到那里所保存的东西,做出反响和呼应。并能意识到自己教学语言的输出状况,采用各种方法、形式,使课堂气氛渐入佳境。
从语文教育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来看,语文是从事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只有先具备语文的认识和表达能力,才有可能进而获取其他学科知识,这样语文教育就成为学习各科的统摄力量。进行语文教育的教学语言既凌驾于各科教学之上,又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具有综合基础性的特征。
2.语言艺术性
任何教学语言都要求一定的艺术性,但有程度和层次的不同。语文教学语言艺术性的突出地位是由其研究对象的特点决定的。语文教学以文学语言为主要的研究对象,语文教学语言可看作文学色彩很强的说话艺术。课堂上的语文教师应凭借他广博的社会人文科学及其他方面的知识,凭借他热烈饱满的激情、睿智机敏的思维,施展他语言的魅力:或者是措词严密风雨不透;或者是描龙绣凤浮想联翩;或者是要言不烦出语惊人;或者是锋利辛辣入木三分。这种声情并茂的语文教学语言渗透到学生的心田,能点燃他们内心的激情,激荡起他们心头的层层涟漪。
3.鉴赏阐释性
语文教材包括大量古今中外名人名篇,这些名篇佳作大都是精心选择的文学作品,因此语文教师要带领诱导学生来阅读、鉴赏、分析这些课文,从而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所以语文教学语言具有鉴赏阐释性,它不单纯是描写、抒情,也不只是分析、推理,而是具有逻辑性和形象性的双重品格。
语文教学不是一般的论述体,在使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时必须与作品的绘声绘色、栩栩如生的描写相结合。在讲解教学中,虽然也有画面的勾勒、形象的塑造,但这些同样不能孤立进行,而必须装在逻辑的框架中,服务于主题、结构的分析,所以语文教学语言除了具备一般教学语言的论述性外,还有描写再现的一面,两者是紧密结合的。
三、语文教学的几种语言模式
语文教学语言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没有语言艺术的语文教学不能称其为高质量的教学,我们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以下几种语言模式:
1.解说式语言
这种模式的语言特点是:含蓄、稳重、意味深长,极具感染力。主要适用于实物说明,而在解说那些具有重大革命意义和历史意义的建筑物时,其独特的语言魅力更见其效。如语文教师用这种语言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内容、“故宫博物院”的内部陈设时,那种革命庄重感、历史深重感便会油然而生,其效果简直可以和赵忠祥解说“动物世界”的效果相媲美,学生也定会受到感染而进入情境。
2.描述式语言
这种模式的语言特点是:典雅、华丽,极富情韵。特别适用于写景抒情味很浓的文章,如《春》、《听潮》等。在讲授《春》时,教师先依据教材抓住关键词语,准确分析“春草图”的特点,然后结合校园环境,试用这种语言引申描述一段:每当春暖花开,校园里一片浓绿时,同学们都会围坐在绿草地上,看朝阳东升,赏晚霞满天,任凭春风拂面、彩蝶翩翩……并要求学生也试着口头描述一段。这些无疑都增强了课堂的诗意。假如教学仅仅满足于准确的分析,精练的板书,而没有相应的引申发挥,那么就只能停留于“介绍特点”这一步,很难看出这和讲授一篇说明文有什么两样。这样,既体现不出文章的诗味来,也很难活跃课堂气氛,更无从引导学生去领略自然美,最终难以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细节式语言
这种模式的语言特点是:幽默、风趣。适用于语文教学中的细节方面。如讲授《最后一次讲演》,讲到“揭露了反动派的无耻”时,教师并没有直接说出这句话,而是说:“我们完全可以捡一张废纸,用毛笔浓浓写上‘无耻’二字,‘啪’地一声贴在他的脸上。这样的纸我们还要在他的右脸和嘴上用去两张。”讲到调整句序、修改病句时,教师说:“你是医生,他是病人,现在请你开刀,手可要拿稳啊。”……点点滴滴,不一而足,每次都能掀起小小的高潮,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由此可见,仅仅三言两语,或描述细节,或引用俗语,或仿造词语,见缝插针,既不多占用课堂时间,恰能使学生感到别开生面,兴味十足。这比起那种不敢越雷池半步式的教学语言来,确实有难以言喻的功效。
当然,这样的模式还有很多,即使是以上几种模式也是不固定的和完美的,还可以进行深加工或完全替换,而且必须这样。只有这样,才能常教常新,充分展示语文教学语言的魅力。
案例 点石成金一石三鸟
湖北省仙桃市实验小学刘少华
“识时务者为俊杰”,是“注·提”教材第八册《梅兰芳留须》中的一句话。课文记叙了我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不为日本侵略者演戏的三件事,表现了梅兰芳先生崇高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识时务者为俊杰”这句话,是日本人派张啸林(上海的一个流氓头子)去“劝说”梅兰芳时说的话。在教学这句话时颇有难度。一位老师是这样做的:
这位老师先把这句话写在黑板上,然后在识、时务、者、为、俊杰这几个词的下面,分别划上横线,问学生:
师:这几个词分别是什么意思?
生:识,是“认识、认清”的意思。
生:时务,是“当时的形势”的意思。
生:时务,是指“当时的潮流”。
生:者,是“的人”的意思。
生:为,就是“是”的意思。
生:俊杰,就是“杰出的人”。
师:这一整句话怎样讲?
生:能认清当时的形势的人,才是聪明、杰出的人。
师:你说的是这句话的本意,完全正确。在张啸林看来,如果梅兰方不为他们演戏的话,梅兰芳是不是一名杰出人物,为什么?
生:张啸林认为梅兰芳不是一位杰出的人物。因为梅兰芳不愿为他们演戏。
生:因为张啸林认为当时是日本人当道,只有顺从日本人,才是认清了当时的形势,才算得上是俊杰。
师:张啸林说这句话,其言外之意是什么?
生:张啸林是在威吓梅兰芳。如果你梅兰芳不顺从,你一定会有麻烦的,你还是放聪明点儿的好。是劝梅兰芳不要敬酒不吃吃罚酒。
师:梅兰芳有没有按照日本人的意图去登台演戏,他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请同学们读书,边读边想,想好了再回答。
……
生:梅兰芳没有去演戏。
生:梅兰芳想:如果我顺从他们的话,我就不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如果我不顺从他们的话,那我可能会遇到危险。
生:梅兰芳想:戏,我是绝对不能演的。但是,张啸林是上海滩上的流氓头子,他们是什么事都干得出来的,我应该想出一个两全齐美的好办法来。
生:梅兰芳想:此处不是久留之地,我惹不起他们,难道还躲不起吗?不能等他们“改日再来”,不如趁早带着我的“梅剧团”到香港去,反正香港暂时还不是他们的势力范围。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的发言非常精彩。他们善于联系上下文,展开合理想象。请同学们进一步思考,你们认为梅兰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梅兰芳是一个能认清形势的人,同时,又是个机智灵活的人。
生:他是识时务的俊杰。
师:为什么?
生:他没有屈服于威胁去登台演出,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
生:他是一个民族英雄,因为他没有替侵略者粉饰太平。
生:他是一个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人,他没有被恶势力所吓倒。
师:同学们刚才的分析很有道理。我们在遇到重大事情的时候,也要做到“识时务者为俊杰”哟。请同学们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生:当爸、妈不高兴的时候,我们最好不要向爸妈提出自己的要求。因为这个时候,爸妈不但不会答应,反而会使自己下不了台。这个时候最好不开口。这叫识时务者为俊杰嘛。(生大笑)
生:当我们遇到歹徒的时候,要机智、灵活,既要想办法制服歹徒,又要保护自己。
生:现在已经进人二十一世纪,我们如果不发愤努力,将来就会被社会所淘汰,一定要做到“识时务者为俊杰”。
师:从刚才的讨论中可以看出,同学们真正理解了“识时务者为俊杰”的意思。希望同学们在大是大非面前,一定要认清形势,站稳立场,真正做到“识时务者为俊杰”。
评:这位老师在处理教材时,不是一笔带过,轻描淡写,而是投石激浪,一箭三雕。首先由字词的意思理解,到整句话的本意的理解,最后再到这句话在课文中的意思的理解。做到由此及彼,层层推进,学生不感到困难。此为一鸟。
老师让学生读书,联系上下文,讨论梅兰芳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既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又为后面的揭示中心,铺路搭桥,奠定了基础。此为二鸟。
最为可贵的是,老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对识时务者为俊杰的理解,没有就事论事,照本宣科。做到了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增长了学生的见识。此为三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