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雅明论媒介》简介
《本雅明论媒介》这本书是由.(韩)康在镐(JaehoKang)著;孙一洲译创作的,《本雅明论媒介》共有46章节
1
前折页
...
2
文前辅文
谨以本书献给 我的母亲柳静姬(Junghee Ryu)和父亲康基寿(Kisoo Kang)...
3
目录
...
4
“媒介道说”序
辨音闻道识媒介 黄旦 从一个故事说起。 以《闲情偶寄》立名于中国文学史的李渔,写有一部小说,名《十二楼》。内中有《夏宜楼》一卷,说的是一瞿姓相公,“亏得一件东西...
5
中译本序
在2008年8月8日那个闷热的晚上,我正在古老的北京胡同里一间时尚的酒吧中和几位时髦的年轻人一道,通过电视屏幕观看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我们感到兴奋和焦虑,但这些...
6
译者序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本雅明便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被世界范围内的读者所熟知。他的著作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阅读、阐释和研究之后,依然吸引着全世界学者的目光...
7
缩写
SW《本雅明选集》 Selected Writings,vols I-IV,eds.Marcus Bullock,Michael Jennings et al....
8
致谢
这只是一本小书,但我希望向许多人表达谢意。 本书有许多功劳应该属于在新学院大学和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参加我所开设的媒介批判理论研讨班的同学们。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非凡...
9
第一章 本雅明简介
...
10
彼时彼地,此时此地
《简历1》(1925年) 《简历6——本雅明博士》(1940年) 1940年9月,在法国和西班牙边境,年仅48岁的瓦尔特·本雅明自杀身亡。那时,我们今天所熟知...
11
本雅明肖像
《经验》(1913年) 《青年形而上学》(1913-1914年) 《大学生的生活》(1914-1915年) 《未来哲学论纲》(1918年) 《德国浪漫主义的批评...
12
重构本雅明
《创造其标记的局外人》(1930年) 《评克拉考尔的〈雇员们〉》(1930年) 《布莱希特》(1930年) 《与阿多诺有关〈巴黎,19世纪的首都〉的通信》(19...
13
章节概览
本书旨在提供对本雅明媒介批判的详细重构和分析。它显示了本雅明如何批判性地分析了各种传播技术模式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深刻影响,特别是媒介如何塑造人类经验、商品文化、...
14
第二章 传播的危机与信息产业
现代报纸是城市生活的产物;它不再仅仅是一个宣传和舆论的器官,而是一种流行文学的形式。[1] ——罗伯特·帕克(1923)...
15
导论
20世纪初,包括伦敦、巴黎和柏林在内的许多欧洲大都市正在见证着流行杂志、报纸和广播等大众传媒数量的急速增长。知识界将出版业和日报的蓬勃发展与文学和知识活动迫在眉...
16
讲故事和小说的危机
《论语言与人的语言》(1916年) 《译者的任务》(1921年) 《小说的危机》(1930年) 《相似性学说》(1933年) 《论模仿能力》(1933年) 《讲...
17
报纸与信息产业
《新闻业》(1927年) 《出版业批判》(1930年) 《报纸》(1934年) 《波德莱尔笔下第二帝国的巴黎》(1937—1938年) 《论波德莱尔的几个主题》...
18
大众传媒时代的知识分子
《超现实主义——欧洲知识界的最后一景》(1929年) 《左翼的忧郁》(1931年) 《论卡尔·克劳斯》(1931年) 《法国作家的当下社会状况》(1934年) ...
19
结论
本雅明对信息产业的分析揭示了报刊和出版业的发展如何加速早期文学领域的变革,消除了作者的自治地位,将文学作品纳入商品市场并认为天才、创造力或真实性已成为过时的传统...
20
第三章 无线电广播和媒介化的讲故事
...
21
导论
20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无线电广播紧随电报和电话之后,迅速成为欧洲和美国的新媒介。在此期间,本雅明也积极参与其中。自1923年10月29日晚间柏林Vox...
22
向着一种听众的批判社会学
《与恩斯特·肖的对话》(1929年) 《对电台的反思》(1931年) 《戏剧与电台——其教育规划的相互控制》(1932年) 《两种人气——对广播剧的基本思考》(...
23
无线电广播模型
《恶魔般的柏林》(1930年) 《梅斯沃维采-布伦瑞克-马赛——大麻恍惚故事》(1930年) 《布莱希特》(1930年) 《取出我的图书馆——谈书籍收藏》(19...
24
媒介教育的一些主题
《儿童书籍世界的一瞥》(1926年) 《俄罗斯作家的政治集团》(1927年) 《论俄罗斯电影的现状》(1927年) 《莫斯科》(1927年) 《玩具和戏剧》(1...
25
结论
本雅明积极参与无线电广播,他的众多广播台本以及他自己形式化的无线电广播模式,表明他希望实际尝试这些理论上的关注,将之作为一种媒介化讲故事形式的行动来探索无线电广...
26
第四章 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和政治
...
27
导论
在20世纪30年代,本雅明专注于摄影和电影等新视觉技术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对人类感官、认知能力和审美实践方面所施加的影响。这些新技术所带来的新兴大众文化似乎与绘画、...
28
摄影复制性
《有关花的新闻》(1928年) 《摄影史》(1931年) 《保罗·瓦莱里》(1931年) 《严谨的艺术研究》(1932年) 《法国作家的当下社会状况》(1934...
29
分心的媒介文化
《论俄罗斯电影的现状》(1927年) 《答复奥斯卡·施密茨》(1927年) 《回顾卓别林》(1929年) 《米老鼠》(1931年) 《电影辩证结构寻求表达的公式...
30
媒介与民主
《俄罗斯作家的政治集团》(1927年) 《德国法西斯主义理论》(1930年) 《作为生产者的作者》(1934年) 《希特勒稀缺的男子气概》(1934年) 《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