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20世纪初,包括伦敦、巴黎和柏林在内的许多欧洲大都市正在见证着流行杂志、报纸和广播等大众传媒数量的急速增长。知识界将出版业和日报的蓬勃发展与文学和知识活动迫在眉睫的危机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哀叹高雅文学的死亡,还是热情拥抱流行文化的新时代,这些对大众传媒影响的主要反应,都融入了资产阶级文化的危机,特别是小说这一在那时仍占主导地位的文学形式。对于本雅明来说,正在发生的文学危机并不是一个全新的现象,而是植根于更深层次的转型过程中——资产阶级沟通形式的崩溃。他对欧洲现代主义,特别是对法国诗人夏尔·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1821—1867)的深入研究,就试图在城市资本主义文化和传播技术的发展中探讨小说的危机。[2]
本雅明所提出的原始问题是为什么现代读者发现抒情诗难以阅读。与当代文学批评家不同,本雅明寻求的答案是针对资产阶级文学不断变化的物质条件与现代读者之于抒情诗经验的异化:“人们想知道,当震惊体验(Chockerlebnis)已经成为常态时,抒情诗如何能够根植于这种经验(einer Erfahrung)。”(SW4,318)即使在19世纪中叶电子媒介出现之前,抒情诗就已经被认为是一种过时的文学体裁,引起了人们对文学整体消亡的严肃关切。本雅明对文学公共领域危机的分析揭示了发达资本主义信息产业的动态。资产阶级文学与都市经验之间的差异是自从本雅明与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法国先锋运动——超现实主义接触以来一直关注的重要问题,而这一思想在他1928年的作品《单向街》中得以展现。本章探讨了本雅明对资产阶级传播方式转型的独特路径,重点关注“经验的可中介性”(die Mitteilbarkeit der Erfahrung,SW3,145),这是支撑本雅明关于经验危机的思想的关键概念。在本章中,我将研究三个主要问题:
(1)本雅明对口头文化和视觉文化的比较分析如何解释现代社会兴起的动力?
(2)信息产业对于19世纪文学实践的影响是什么?
(3)我们如何通过分析本雅明对新闻业和激进知识分子文学实践的描述来评估与大众传媒有关的知识活动的技术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