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20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无线电广播紧随电报和电话之后,迅速成为欧洲和美国的新媒介。在此期间,本雅明也积极参与其中。自1923年10月29日晚间柏林Vox唱片公司播出第一档德国无线电节目以来,德国的广播订阅数量从1924年的10万增加到1932年的400多万。[1]当纳粹政权于1933年掌权时,有一半家庭都通过他们自己的收音机进行“无线”连接,而几乎所有人都可以实时听取希特勒的演讲。与以往任何一次与新技术相遇都没有什么不同的是,在1938年世界无线电大会上,一位发言人肯定地宣称:“在这个时代见过的所有奇迹中,无线电是最奇妙的。它发出了声音,这声音以沉重的脚步移动,并被交付给了黎明之翼。我们现在像神一样。我们也许在与全人类交谈。”[2]技术所创造的神灵之声很快就变成了令人敬畏的独裁者之一,特别是在德国和意大利。1934年夏天,当本雅明在丹麦斯科沃斯博斯特兰(Skovsbostrand)的一间农舍里与布莱希特同住时,他写信给他的朋友肖勒姆,谈到他在无线电中听到希特勒的声音:“因此,我能够收听希特勒在国会大厦的演讲,而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听到他的声音,你可以想象这种效果。”(BSC,130)直到1940年电视的出现标志着无线电时代的结束之前,这种媒介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与文学和戏剧等高雅艺术形式以及政治动员方式有关的交流的基本结构。只有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密切关注这些关键变革以及这一新电子媒介所带来的全新可能性,同时实际参与无线电广播的制作,而本雅明正是其中之一。
可能是在1925年初,本雅明首次透露他打算为无线电工作。他在1925年2月19日的一封信中对肖勒姆描述了他的计划:“目前,我正在密切关注当地可能出现的任何机会,并最终申请了电台杂志的编辑。”(C,261-262)尽管申请这一兼职工作并未成功,但到1929年时,有其他机会让他在电台上展示他的作品。这次机会是由本雅明的老朋友、时任法兰克福西南德国广播电台(Südwestdeutscher Rundfunk)艺术总监的恩斯特·肖所提供的。这是魏玛共和国最前卫的广播公司,并播出过阿多诺对作曲家恩斯特·克里尼克(Ernst Krenek,1900—1991)和保罗·欣德米特(Paul Hindemith,1895—1963)的新音乐进行的介绍性讲座和布莱希特的政治广播剧。该台还开创了现场体育赛事报道。本雅明并不是唯一能够深入参与有关无线电对这一时期艺术和政治影响的讨论的知识分子,其他人也进行了类似的辩论。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本雅明也是无线电广播的一线实践者,参与了导演、主持和编剧等环节。与他的许多同时代人不同,本雅明指导自己的电台节目并阅读自己的节目台本。根据与他同时代的人所说,本雅明拥有“令人愉悦的嗓音”。[3]他频繁播出的广播节目是当时最受欢迎的节目之一,赢得了大量听众。他证明了自己是成功的广播剧协调员,同时也是魏玛共和国时期法兰克福和柏林的十大电台节目主持人之一。
1927年3月23日,本雅明在一次名为“俄罗斯青年作家”的谈话中,首次在麦克风前亮相。这发生在本雅明从1926年12月6日至1927年2月1日之间为期两个月的莫斯科之旅后不久。[4]两年后,他开始更频繁地制作无线电广播(讲座和阅读)。他主要是为柏林广播电台(Berliner Rundfunk)和西南德国广播电台导演节目,到1932年时,已经制作了大约86期他自己的节目。然而,就在此时,纳粹解雇了所有左派导演和制片人,本雅明的广播生涯也随之告终。与他大量参与无线电广播相比,本雅明作品中直接涉及无线电媒介化交流问题的内容相对较少。在本雅明大部分未发表的论文和片段里,有对他五年间参与无线电工作的评论和对魏玛共和国动荡时期媒介潜力的深刻见解,这不仅标志着从高雅文学艺术向大众文化的文化转型,也标志着从议会民主到法西斯主义的显著政治转变。通过重构和分析本雅明众多有关节目台本、广播剧和戏剧的作品,我们将在本章集中讨论三个关键问题:
(1)无线电所带来的全新交流可能性有哪些?
(2)无线电广播的听众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特点?
(3)本雅明与新通信技术相关的媒体教学法的主要方面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