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导论

在20世纪30年代,本雅明专注于摄影和电影等新视觉技术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对人类感官、认知能力和审美实践方面所施加的影响。这些新技术所带来的新兴大众文化似乎与绘画、诗歌和歌剧等传统形式的高雅艺术有着根本的不同。新技术文化和政治的兴起促使他创造了一种与新技术进步相呼应的新艺术理论。他在1935年10月16日给霍克海默的一封信中揭示了他全面反思艺术命运的雄心:

这一次的问题是指出在当下的特定具体时刻,任何历史建构将自我定位,直至其消失的那一点。如果本书的托词是19世纪艺术的命运,这个命运想向我们述说些什么只是因为它被包含在我们双耳所及的钟表之嘀嗒声中。我的意思是,艺术的命运时刻已经来到我们面前,我在一系列题为《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的初步反思中捕捉到了这个时刻的标志。这些反思试图赋予艺术理论所提出的问题一种真正当代的形式。(C,509)

本雅明的反思最终凝结在他的重量级作品《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这部作品被誉为对电影和电影研究最具原创性的贡献之一,并受到银幕研究、文化研究、城市研究乃至美术领域等各个学科的广泛关注。尽管被各领域不约而同地接受,但该文实际上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并有各种版本。在1935年秋天在巴黎写成第一版后,本雅明继续修改手稿,并在1939年留下了第三版也是最后一版。第二版更接近本雅明最初构思的原始结构,其缩略形式被翻译成法语并于1936年5月发表在社会研究所的期刊《社会研究期刊》(Zeitschrift für Sozialforschung)上。作为第一个考虑因素,该文突出了现代技术设备对人类感官能力的深远影响。当然它将这种影响与文化的更广泛历史转变独到地联系起来,后者指的是由在都市资本主义现代性中出现的新大众文化取代文学文化。借此,该文试图把握作为这种新媒介文化主角的新大众的崛起,并评估其政治含义。

毫无疑问,该文是他制定“唯物主义”艺术理论这一终生尝试的高潮。尽管如此,半成品的特征以及各个版本的重要修订造成了复杂的结构。鉴于其结构之繁复,我们借鉴《分心理论》(Theory of Distraction,SW3,141-142)这一本雅明在开始撰写该文之前不久写下的片段中他本人的大纲。在这个写作计划中,他整合了三个开创性的主题概念:“复制、分心、政治化。”这三个关键概念指导我们以系统的方式重构《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并批判性地评估其与当今媒介文化的理论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