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假字使用

第三节 通假字使用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特有的用字现象之一,在先秦两汉古籍中尤为多见。清人王念孙云:“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则涣然冰释;如其假借之字而强为之解,则诘为病矣。”[37]近百年来,随着考古事业的发展,大量甲骨、钟鼎、简牍文字材料重见天日。这些材料未经后世篡改,保留了古人用字的原汁原味,为我们研究通假现象提供了前所未见的原始材料,极大地推动了这一研究。高亨、董志安《古字通假会典》,冯其庸、邓安生《通假字汇释》,王辉《古文字通假字典》,白于蓝《战国秦汉简帛古书通假字汇纂》等书便是这方面的总结性成果。[38]

据我们统计,放马滩秦简中共出现600余处通假字(取广义,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单字141个,其中不乏用例较早,乃至新见者,可为通假字研究补充大量新材料,已引起研究者注意。但由于此批材料公布时间较晚,目前尚不见系统性成果。

音同或音近是判断通假的基本语音条件。大体而言,放马滩秦简中的通假字亦可分为声韵皆同的通假、声近韵同的通假及声同韵近的通假等三种类型,今结合字义分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