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简5有“庚辛梦□山铸(?)钟,吉”。其中“梦”下的未释字,研究者意见分歧较大。如鲁家亮提出“分”字说,谓“分山”可能指开山。[22]陈伟提出“次”字说,并在其后括注“即”。[23]高一致则认为该字左似从“工”,其右残笔上部似有一横、下部似为一撇一捺交叉,此字或当释为“攻”,“攻山”即开采矿山。[24]庞壮城则据北大汉简《阴阳家言》中“反山求金铁”的文例将此字释作“反”。[25]
今按,此字残损较多,如表4.1所见,其与岳麓秦简中的“分”“次”“反”等字字形有别。结合字形和文例两方面来看,高一致的意见应是更合理的。[26]但对于字形的分析,还可略作补充。仔细观察该字,其左侧保留有向右上倾斜的两笔横画,两横画之间的笔迹残缺,所缺笔画极有可能是一竖,但是否出头尚难判断,[27]我们倾向于不出头。其右侧当为“攴”,但此种写法的“攴”较为特殊,其特征是省略了“攴”的竖笔。这种写法的“攴”又出现在《梦书》3号简的“故”字之上,我们知道3号简与5号简皆为通栏书写,其出于同一书手的可能性极大,此种写法的“攴”正是这位书手个人特色的体现。
表4.1 “攻”字等字形对照表

续表

注:①表中岳麓叁35号简、88号简“攻”字字形,分别见朱汉民、陈松长主编:《岳麓书院藏秦简〔叁〕》,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年版,第114、141页;岳麓壹《为吏治官及黔首》21号简“攻”字字形,见朱汉民、陈松长主编:《岳麓书院藏秦简〔壹〕》,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版,第118页。②表中岳麓贰《数》09号简“分”字形,见朱汉民、陈松长主编:《岳麓书院藏秦简〔贰〕》,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版,第37页。③表中岳麓贰《数》131号简“次”字字形,见朱汉民、陈松长主编:《岳麓书院藏秦简〔贰〕》,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版,第101页。④表中岳麓壹《为吏治官及黔首》06号简“反”字字形,见朱汉民、陈松长主编:《岳麓书院藏秦简〔壹〕》,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版,第111页。
“攻山”即开山,先秦秦汉文献中多见。《后汉书·杨震传》亦云:“今盛夏土王,而攻山采石。”《管子·五行》记有“睹庚子,金行御,天子攻山击石,有兵,作战而败,士死丧执政。七十二日而毕”。均可参看。出土文献中又有“反山”的说法,如银雀山汉简《人君不善之应》第1935号简“反山破石”。[28]北大汉简《阴阳家言》7号简“反山求金铁”。[29]杨安将银雀山的“反山”解释为“倒转山川”。[30]北大汉简的整理者结合银雀山汉简的记载将“反山求金铁”解释为“将山上的土石翻覆过来,寻找和发掘矿石”。[31]王宁则指出“反”非翻覆义,应理解为“发”,“反山”即“发山”,指开掘山。[32]综合上述文献和学者的理解,王宁对“反山”的解释应更可信。《梦书》所见“攻山”与“反山”含义接近,应指开山。《管子·五行》的记载更是将“攻山”与天干“庚”、五行“金”结合在一起,这与《梦书》简5的记载十分相似。
铸钟的“铸”字,原整理者存有疑问,不能最终确定。王勇释为“铁”,并将“铁钟”视为一个具体而单独的物品。[33]方勇则释为“镈”,他指出“镈是指挥乐队的节奏性乐器,和钟、罄配合使用”,并怀疑“镈钟”之前的两个字是其修饰词。[34]换言之,方勇是将“□山镈钟”作为一个整体看待的。
今按,此字左右两侧均有残缺,简面之上还有杂物干扰(位于右下方、与笔画粘连),如表4.2所见。受此影响,方勇将其右侧的偏旁视为“尃”。从去掉杂物后的图像来看,此字右侧显然不从“尃”。我们怀疑其右侧下方的偏旁应为“火”,此种从金、从火、
声的“铸”字在秦简中习见(字形举例见表4.2)。本简中的“铸”字的写法还略有不同,其上部保留的形体,应与汉印中的写法最为接近。总之,此字应是“铸”的一种异体,整理者的原释应是成立的。“铸钟”即铸造钟,《韩非子·内储说上》云“叔孙为丙铸钟”。
表4.2 “铸”字等字形对照表

注:①表中所举“铸”字字形,分别见陈松长主编:《岳麓书院藏秦简〔肆〕》,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年版,第215页;陈伟主编:《秦简牍合集〔壹〕》中册,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797页;韩巍、邹大海整理:《北大秦简〈鲁久次问数于陈起〉今译、图版与专家笔谈》,《自然科学史研究》2015年第2期,第238页;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里耶秦简〔壹〕》,文物出版社2012年版,第67页;罗福颐编:《汉印文字征》卷十四,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第1页。②表中“铁”字字形,分别见陈松长主编:《岳麓书院藏秦简〔肆〕》,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年版,第124、215页;陈伟主编:《秦简牍合集〔叁〕》,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18页。③表中岳麓叁从“
”之字,均见朱汉民、陈松长主编:《岳麓书院藏秦简〔叁〕》,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年版,第179页。
高一致曾指出《梦书》简5“壬癸梦行川、为桥,吉”一句中“行川”和“为桥”当为独立内容,应断读。[35]甚是。反观我们讨论的“攻山”和“铸钟”也应如此,“攻山”和“铸钟”也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内容,两者之间也应断读。
与之相关,《梦书》简4中提及丙丁日梦的内容“失火高阳”可能也是两个独立的内容。如王勇解读“失火高阳”时将其大致理解为“‘失火’及其他与‘火’行相应的事务”。[36]整理者引《孙子·地形》“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及张预注,指出“高阳”是高而向阳之地。但未明确指出其与“失火”之间的关联。[37]庞壮城则进一步将“失火高阳”理解为“在高且向阳处失火”,并试图将“高地”“登高”之梦必得吉兆与之挂钩。[38]庞说将“失火”再加限定条件,实无必要。“高阳”应如王勇的看法是与“火”行相应的事务。只是“高阳”这种地形如何与五行之“火”关联,颇令人费解。“高阳”一词,《孙子·地形》凡两见:
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
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人,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
与之相关,《孙子·行军》也多次提及“高”或“阳”在行军中的重要性,如:
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
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
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
此外,银雀山汉简《曹氏阴阳》也有与之相关的简文:
·地平者稊莠生之,其高者贰(樲)□生之,其高者楚棘生之,其高者松柏生之,其平以下1667者蒲苇生之,其下者□【□生之】,其下者□芙
(蕖)生之,其下者鱼鳖生之,其下者□青垢生1668之,此地高下所1669
高阳而
1670
地埤(卑)阴,山陵亦以高为阳而
1671[39]
结合《孙子》《曹氏阴阳》的记载来看,在古人眼中,描述地形的“高”与“下”(或“卑”)、“阳”与“阴”实际上是两两对应的关系。“高”和“阳”是互为一体的,因地势之高,而获得阳光照射充足,相应的环境干爽,不易产生疾疠;与之相反,地势低下,环境阴湿,则易生疾患。这正是兵家看重“高阳”地形的根本所在。将此种观念进一步延伸,其又可和“火”与“水”、“燥”与“湿”相互关联。这也是为什么“高阳”这种地形与五行之“火”可以关联的原因。总而言之,据《梦书》记载,在含有“丙”“丁”干支的日子中,梦见了失火或居于高阳之地,是吉利的。
《梦书》简4-5中涉及将做梦日期(天干)、梦象与五行相配的思想,学者结合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梦》篇已多有讨论。[40]据前文的讨论,我们将这段文本复原如下:
甲、乙梦伐木,吉;丙、丁梦失火、高阳,吉;戊、己【梦□□】04宫事,吉;庚、辛梦攻山、铸钟,吉;壬、癸梦行川、为桥,吉。05
体现这种五行思想的文献,先秦秦汉古书中较多。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管子·五行》的一段记载:
睹甲子,木行御。天子不赋,不赐赏,而大斩伐伤,君危。不杀,太子危,家人夫人死,不然则长子死。七十二日而毕。睹丙子,火行御。天子敬行急政,旱札苗死,民厉。七十二日而毕。睹戊子,土行御。天子修宫室,筑台榭,君危。外筑城郭,臣死。七十二日而毕。睹庚子,金行御。天子攻山击石,有兵,作战而败,士死,丧执政。七十二日而毕。睹壬子,水行御。天子决塞动大水,王后夫人薨。不然则羽卵者段,毛胎者
,
妇销弃,草木根本不美。七十二日而毕也。
这段文献在阐述和利用“五行”的角度上,虽与《梦书》不尽相同。但是在“五行”与一些事物、现象、行为相结合时,其部分内容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梦书》的真正内涵。比如,《梦书》简4残缺约3字,其后的“宫事”学者一般认为与“兴建宫室的土木之事”有关。[41]由《管子·五行》所见,“梦”下所缺二字及“宫事”极有可能指的是修宫室、筑台榭、城郭之类。又如,《梦书》简5“行川”,学者解释多有不同,高一致认为是巡视河流,[42]凡国栋认为是疏浚水流,[43]庞壮城则主张直解为渡水过河[44]。应该说仅从字面解释,三说均可通,也均和五行之“水”有关系,但是结合《管子·五行》来看,凡说应更贴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