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 语

结 语

关于放马滩简的抄写年代,程少轩据《贞在黄钟》篇强改“民”为“黔首”的情况指出应在秦统一之后,但不排除晚至汉初的可能。我们还注意到《贞在黄钟》篇中还有一处“民”字并未改作“黔首”,说明此篇抄写时距离秦始皇二十六年“更名民曰黔首”并不遥远,抄写者对此不甚熟悉,故有疏漏。而且,放马滩简中的大部分用字符合里耶秦简“更名方”中的新规定,但仍存在“吏”“酉”“灋”等旧字未尽改的情况,很可能也与抄写者对于秦始皇的“标准用字”不太熟练有关。综合考虑以上情况,放马滩简应抄写于秦统一以后不久。

关于放马滩秦简的缀合编连问题,我们有一些新的发现。要者如:简乙309、乙367可补入《反支》篇;《门户》篇的排列次序应是乙133贰→乙132贰→乙135贰→乙134贰;简乙360A+162B可与乙297、乙310连读,简乙344可与乙324连读,简乙283可与乙368连读,连同简乙359,合为《阴阳钟》篇;简乙374与乙168、简乙325与乙170可分别缀合,连同简乙361叁,补入《日分》篇;简乙303B与乙289B缀合,连同简乙289A、乙370,可归入《五音(二)》篇,其排列次序应是乙354→乙375乙→289A→乙303B+乙289B→乙370。

放马滩秦简中总共出现一百四十一个广义上的通假字,其中不乏用例较早,乃至新见者。我们以唐作藩《上古音手册》所列上古音声韵调为准,结合简文中的具体内涵,从音、义两个方面对其中六十个通假字及其本字进行了认真分析,归纳为声韵皆同的通假、声近韵同的通假及声同韵近的通假等三种类型。

在放马滩秦简中,已普遍使用“·”“■”“=”“└”“|”及“-”等六类标识符号,各有其大致固定的作用。综合考察其使用情况,可见以下四个较为显著的特点:第一,各种符号的形状已趋于定型,但在使用上具有较大随意性;第二,“一号多用”的情况较为多见,但各种符号的核心功用日趋突出;第三,“异号同用”的情况亦为多见,但已出现较为明显的分化;第四,标识性符号使用较多,而语气性符号使用较少。

【注释】

[1]何双全:《天水放马滩秦简综述》,《文物》1989年第2期;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天水市北道区文化馆:《甘肃天水放马滩战国秦汉墓群的发掘》(何双全执笔),《文物》1989年第2期。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天水放马滩秦简》(中华书局2009年版)一书沿用此说,见该书第128页。

[2]任步云:《放马滩出土竹简日书刍议》,《西北史地》1989年第3期。

[3]张修桂:《天水〈放马滩地图〉的绘制年代》,《复旦学报》1991年第1期;宋华强:《放马滩秦简〈邸丞谒御史书〉释读札记》,《出土文献研究》第10辑,中华书局2011年版。

[4]雍际春:《天水放马滩木板地图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9页。

[5]晏昌贵:《放马滩简〈邸丞谒御史书〉中的时间与地点》,《出土文献》第4辑,中西书局2013年版。

[6]睡虎地秦简《葉书》则将“攻伊阙”一事系于秦昭王十三年及十四年,与《史记》略有差异。

[7]陈伟主编:《秦简牍合集〔肆〕》,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82~183页。本书所引放马滩秦简,除特殊说明者之外,皆出自此书,后文仅列篇题或简号,不俱出注。

[8]程少轩:《放马滩简式占古佚书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第8页。此外,胡平生、李天虹还透露:“有些学者在观察了该墓出土的器物后曾认为,这座墓应当是汉墓而不是秦墓。”见所著《长江流域出土简牍与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22页。

[9][日]海老根量介:《放马滩秦简的钞写年代蠡测》,《简帛》第7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10]陈伟主编:《秦简牍合集〔壹〕·序言》,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4页。

[11]张德芳主编,孙占宇著:《天水放马滩秦简集释·概述》,甘肃文化出版社2013年版,第2页。

[12][日]大西克也:《放马滩秦简用字的几个特点》,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系、中国文字学会编:《第二十一届中国文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东吴大学2010年版。此文指出:“秦系书写系统中的并列连词只用‘及’,不用六国常用的‘与’。”据我们统计,放马滩简中的并列连词普遍用“及”,多达三十一处,用“与”者仅《阴阳钟》乙344中三处。

[13]在北大秦牍《泰原有死者》中,类似故事又被说成“泰原有死者,三岁而复产,献之咸阳”。此“泰原”,李零《北大秦牍〈泰原有死者〉简介》(《文物》2012年第6期)疑指咸阳原,我们认为指太原郡的可能性更大。

[14]陈侃理:《里耶秦方与“书同文字”》,《文物》2014年第9期。下同不注。此处行号采用陈伟主编《里耶秦简牍校释》第一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一书,标点为本书所加。

[15]赵平安:《云梦龙岗秦简释文注释订补——附论“书同文”的历史作用》,见氏著《新出简帛与古文字古文献研究》,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377页。

[16]周波:《战国时代各系文字间的用字差异现象研究》,线装书局2012年版,第63~64页。

[17]陈伟主编:《里耶秦简牍校释》第一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55~157页。标点为本书所加。

[18]游逸飞:《里耶秦牍8-455号木方选释》,《简帛》第6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下同不注。

[19]陈伟主编:《秦简牍合集〔壹〕》,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序言”第2页。

[20]参看本书第二章第二节。

[21]参看本书第二章第一节。

[22]叶舒宪:《中国神话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52页。

[23]普慧:《佛教对六朝志怪小说的影响》,《复旦学报》2002年第2期。

[24]李学勤:《简帛佚籍与学术史》,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36页。

[25]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天水放马滩秦简》,中华书局2009年版。本节称“整理者”或“原释”之处,皆引自此书,不俱出注。

[26]任攀:《读〈天水放马滩秦简〉札记一则》,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以下简称复旦网),2009年10月18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944;吕亚虎:《〈天水放马滩秦简〉识小》,《简帛》第5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程少轩:《放马滩简式占古佚书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余者见后文引述。

[27]冯先思:《读放马滩秦简〈日书〉笔记二则》,复旦网,2010年1月16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056。

[28]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随州市考古队编:《随州孔家坡汉墓简牍》,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第153页。本书所引孔家坡汉简日书皆出自此书,后文仅列篇题或简号,不俱出注。

[29]陈伟主编:《秦简牍合集〔壹〕》,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543页。本书所引睡虎地秦简日书皆出自此书,后文仅列篇题或简号,不俱出注。

[30]陈伟主编:《秦简牍合集〔叁〕》,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07页。本书所引岳山秦牍日书皆出自此书,后文仅列篇题或简号,不俱出注。

[31]黄儒宣:《〈日书〉图像研究》,中西书局2013年版,第130页。

[32]陈松长编著:《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简牍》,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2001年版,第31页。本书所引香港中文大学藏汉简日书皆出自此书,后文仅列篇题或简号,不俱出注。

[33]晏昌贵:《天水放马滩秦简乙种〈日书〉分篇释文(稿)》,《简帛》第5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下同不注。

[34]刘增贵:《放马滩秦简〈日书·置室门〉及门户宜忌简试释》,《简帛》第6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35](唐)瞿昙悉达:《唐开元占经》卷93,《文津阁四库全书》第809册,商务印书馆2006年影印本,第43~44页。

[36]《楚辞·九章·抽思》:“愿摇起而横奔兮,览民尤以自镇。”王念孙《读书杂志余编·楚辞》:“摇起,疾起也。疾起与横奔,文正相对。《方言》曰:‘摇,疾也。’”可证。

[37]王引之:《经义述闻》,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自序”第1页。

[38]高亨、董治安:《古字通假会典》,齐鲁书社1997年版;冯其庸、邓安生:《通假字汇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王辉:《古文字通假字典》,中华书局2008年版;白于蓝:《战国秦汉简帛古书通假字汇纂》,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39](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13年版。下文所举字之本义,除特殊说明者外皆出自此书,不俱出注。

[40]唐作藩:《上古音手册》(增订本),中华书局2013年版。下文所举字之上古音声韵调,除特殊说明者外皆出自此书,不俱出注。

[41](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下文所引《说文》段注皆出自此书,不俱出注。

[42]张德芳:《简论汉唐时期河西及敦煌地区的十二时制和十六时制》,《考古与文物》2005年第2期。

[43]赵岩:《放马滩秦简日书札记二则》,简帛网,2009年10月10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153。

[44]王先谦:《后汉书集解》卷15《来歙传》,中华书局1984年影印本,第218页。

[45]周波:《秦汉简〈日书〉校读札记》,复旦网,2010年3月17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111。

[46]刘道超译注:《协纪辨方书》卷10《宜忌》,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36页。

[47]裘锡圭主编:《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肆〕》,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4页。

[48](宋)洪适:《隶释·隶续》,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5页。

[49](宋)丁度等编:《集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09页。下文所引《集韵》皆出自此书,不俱出注。

[50]陈伟主编:《秦简牍合集〔壹〕》,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80页。

[51]朱红林:《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集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44页。

[52]裘锡圭主编:《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叁〕》,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206页。

[53]裘锡圭主编:《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肆〕》,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147页。

[54]宋华强:《放马滩秦简〈日书〉识小录》,简帛网,2010年2月14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220。

[55]陈伟主编:《秦简牍合集〔壹〕》,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339页。

[56]胡平生、韩自强:《阜阳汉简诗经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5页。

[57]裘锡圭主编:《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肆〕》,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5页。

[58]宋华强:《放马滩秦简〈日书〉识小录》,简帛网,2010年2月14日,http://www.bsm.org.cn/show Artcle.php?id=1220。

[59]李零:《北大秦牍〈泰原有死者〉简介》,《文物》2012年第6期。

[60]胡平生、张德芳:《敦煌悬泉汉简释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83页。

[61]张光裕、陈伟武:《简帛医药文献考释举隅》,《湖南省博物馆馆刊》2004年第1期。

[62]薛英群:《居延汉简通论》,甘肃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58~162页;李均明:《简牍符号考述》,《华学》第2辑,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3页;张显成:《简帛文献学通论》,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79~214页;蒋莉:《楚秦汉简标点符号初探》,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林清源:《简牍帛书标题格式研究》,艺文印书馆2006年版;程鹏万:《简牍帛书格式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106~139、164~165页;刘信芳、王箐:《战国简牍帛书标点符号释例》,《文献》2012年第2期;骈宇骞:《简帛文献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41~170页。

[63]《秦简牍合集〔肆〕》所录释文中对部分符号作了省略处理,本节悉据图版补出,后文不再注明。

[64]杨锡全:《出土文献“是=”句浅析》,复旦网,2009年11月3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