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近韵同的通假字
声近韵同的通假字,即通假字与本字上古声钮相近,而韵部相同的通假。共有37个,要者如下:
1.杓:与“剽”通
例见《帝》篇:
啻(帝)以春三月为室亥,杓(剽)卯,杀辰,四灋(废)庚辛。乙95壹
杓,《说文·木部》:“枓柄也。从木,从勺。”剽,《说文·刀部》:“砭刺也。从刀,爂声。一曰劫人也。”“杓”字上古音属平声帮母宵部,“剽”字上古音属平声并母宵部。二者声近韵同,可通假。
上例中“杓”日,睡虎地秦简日书《帝》作“剽”日。这两种《帝》篇中皆不见“杓”日或“剽”日禁忌,但有“杀”日禁忌。“剽”与“杀”义近,则“剽(杓)”日禁忌或与“杀”日相同,故疑此处“杓”可通“剽”。
2.犮:与“祓”通
例见《自天降令》篇:
直(值)此卦者利于犮(祓)事。乙328
犮,《说文·犬部》:“走犬皃。曳其足则刺犮也。”祓,《说文·示部》:“除恶祭也。从示犮声。”犮,入声并母月部;祓,入声滂母月部。滂、并两母旁纽,声近韵同,可以通假。
据前后文,此处“犮”可通“祓”。全句意为:若得此卦,则有利于祓除灾邪、疾病等活动。
3.彼:与“破”通
例见《建除》篇:
彼(破)日:毋(无)可以有为殹,虽(唯)利彼(破)水。甲19壹
彼,《说文·彳部》:“往,有所加也。从彳皮声。”破,《说文·石部》:“石碎也。从石,皮声。”彼,上声帮母歌部;破,去声滂母歌部。两字均从“皮”得声,声近韵同,可通假。
上例第一个“彼”为建除神煞名。此神煞,孔家坡汉简日书《建除》《淮南子·天文》及后世选择通书皆作“破”。第二个“彼(水)”在句中有“破堤放水”之意,与“破”之本义合。全句意为:彼(破)日,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只有利于破堤放水。
4.每:与“晦”通
例见《时(二)》篇:
晦食、大辰(晨)八。乙179伍
每(晦)食、大晨八。乙188伍
每,《说文·屮部》:“艸盛上出也。从屮母声。”晦,《说文·日部》:“月尽也。从日每声。”段玉裁注:“引伸为凡光尽之称。”每,上声明母之部;晦,上声晓母之部。晦从“每”得声,两字声近韵同,可通假。
上例两条简文内容一致,但前例中“晦”字在后例中作“每”。前文已指出,秦汉时称多有以吃饭时间为名者,“晦食”也是此类。晦,夜晚。《易·随》:“君子以向晦入宴息。”高亨注:“翟玄曰:‘晦者,冥也。’冥谓暮夜也。向晦犹今言向晚也。”此篇中已有“莫(暮)食”,则“晦食”当即“夜食”。后例中“每”当是“晦”之借字。
5.德:与“忒”通
例见《贞在黄钟》篇:
不差不德(忒),分资或或。乙275
德,《说文·彳部》:“升也。从彳,惪声。”忒,《说文·心部》:“更也。从心弋声。”德,入声端母职部;忒,入声透母职部。端、透两母旁纽,两字声近韵同,可通假。
上例中“德”与“差”并举连用,应是“忒”之借字。“差”“忒”同义,古文中常连用,意为“差错”。《吕氏春秋·季夏》:“是月也,命妇官染采,黼黻文章,必以法故,无或差忒。”《诗·大雅·抑》“昊天不忒”,郑玄笺:“不差忒也。”可参看。
6.直:与“德”通
例见《刑德》篇:
□□年,刑直(德)并在土。刑徙所胜直(德),直(德)徙所不胜刑。乙347貳
直,《说文·∟部》:“正见也。从∟,从十,从目。”德,《说文·彳部》:“升也。从彳,惪声。”直,据钱大昕“古无舌上音”说,应属入声定母职部;德,入声端母职部。两字声近韵同,可通假。
古人以刑为阴克,以德为阳生,附会五行生克之说,是为“刑德”。秦汉时“刑德”学说盛行,在马王堆帛书《刑德》、北大汉简《节》等篇中皆有所反映。上例中“直”与“刑”并举,所述内容也与“刑德”相合,可知此处“直”与“德”通。阜阳汉简《诗》“既沮我直”,[56]毛诗《邶风·谷风》作“既阻我德”,是其证。
7.治:与“笞”通
例见《反支》篇:
以欧(殴)治(笞)人乙309者,必蓐(辱)。乙367
治,《说文·水部》:“水。出东莱曲城阳丘山,南入海。从水台声。”笞,《说文·竹部》:“击也。从竹台声。”治,平声定母之部;笞,平声透母之部。两字均从“台”得声,定、透两母旁纽,声近韵同,可通假。
据文意,上例中“欧治”当读为“殴笞”,其中“治”与“笞”可通假。说见前文“欧:与‘殴’通”条。
8.失:与“昳”通
例见《禹须臾所以见人日》篇:
子,旦吉,安(晏)食吉,日中凶,日失(昳)吉,夕日凶。甲43贰
失,《说文·手部》:“纵也。从手乙声。”昳,《说文·日部》:“日昃也。从日失声。”失,入声书母质部;昳,从“失”得声,入声定母质部。两字声近韵同,可通假。
上例中“日失”为时称,当即文献中常见的“日昳”。《史记·天官书》:“旦至食,为麦;食至日昳,为稷;昳至餔,为黍。”日昳,又称“日昃(仄)”。《书·无逸》“自朝至于日中昃”,孔颖达疏:“‘昃’亦名‘昳’,言日蹉跌而下,谓未时也。”可参看。
9.殳:与“投”通
例见《阴阳钟》篇:
凡殳(投)黄钟不合音娄(数)者,是谓天绝纪殹。乙283
殳,《说文·殳部》:“以杸殊人也。从又,几声。凡殳之属皆从殳。”投,《说文·手部》:“擿也,从手,从殳。”桂馥义证:“当云‘殳’声。”殳,平声禅母侯部;投,平声定母侯部。两字声近韵同,可通假。
上例中“殳黄钟”在《占黄钟》简241-243中皆作“投黄钟”,凡有三处,知此处“殳”乃“投”之通假。放马滩秦简中的“投黄钟”指按某种方式(多是数字运算)“投中”十二律中某一律,然后据其对应的占辞推测吉凶。
10.台:与“始”通
例见《自天降令》篇:
主台(始)有□也,后智(知)其请(情)。乙356
台,《说文·口部》:“说也。从口
声。”始,《说文·女部》:“女之初也。从女,台声。”台,平声定母之部;始,上声书母之部。“始”从“台”得声,据钱大昕“古无舌上音”说,两字声近韵同,可通假。
上例中“台”字,我们认为是“始”之借字,表“开始”义。“台”与“始”通,见于马王堆帛书《老子甲本·德篇》:“百仁(仞)之高,台于足【下】。”[57]传世本作“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可参看。
11.赏:与“尝”通
例见《五种忌》篇:
不可始穜(种)、获及赏(尝)。乙164
赏,《说文·贝部》:“赐有功也。从贝,尚声。”尝,《说文·旨部》:“口味之也。从旨,尚声。”赏,上声书母阳部;尝,平声禅母阳部。两字皆从“尚”得声,声近韵同,可通假。
从文意来看,上例中“赏”当是“尝”之借字。尝,尝新。《诗·小雅·天保》:“禴祠烝尝,于公先王。”孔颖达疏:“尝,尝新谷。”古时又有尝新之祭,时在八月。《左传》桓公五年:“凡祀,启蛰而郊,龙见而雩,始杀而尝,闭蛰而烝。”孔颖达疏:“尝者,荐于宗庙,以尝新为名,知必待嘉谷熟乃为之也……八月嘉谷熟,所荐之物备,故以建酉之月荐尝于宗庙。”可参看。
12.阳:与“唐”通
例见《贞在黄钟》篇:
贞在黄钟,天下清明,以视陶阳(唐)。乙260
阳,《说文·
部》:“高、明也。从
昜声。”唐,《说文·口部》:“大言也,从口,庚声。”阳,平声喻母阳部;唐,平声定母阳部。据曾运乾“喻四归定”的说法,两字很可能同音,可通假。
上例中“陶阳”似指陶唐氏。全句意为:若占卜的结果是黄钟,则天下清明,可比陶唐之世。该篇占辞每每涉及古代帝王圣贤,除此句外,还有简乙269:“皋陶出令,是以为凶。”简乙268:“穆王入正,河之滔滔。”简乙272:“啻(帝)尧乃韦九州,以政下黔首。”简乙281:“贞在毋(无)射,禹以成略。”可作内证。
13.此:与“觜”通
例见《星分度》篇:
此(觜)觹六。乙176贰
此,《说文·此部》:“止也。从止从匕。匕,相比次也。凡此之属皆从此。”觜,《说文·角部》:“鸱旧头上角觜也。一曰:觜,觿也。从角此声。”此,上声清母支部;“觜”从“此”得声,一读上声精母支部。精、清两母旁纽,二者声近韵同,可通假。
上例中“此觽”为二十八宿之一,传世典籍中皆作“觜觹”,无作“此觹”者,可知此处“此”通“觜”。
14.则:与“侧”通
例见《生男女》篇:
日中女,日过中男,日则(侧)女,日下则(侧)男。乙142
则,《说文·刀部》:“则,等画物也。从刀,从贝。”侧,《说文·人部》:“侧,旁也。从人,则声。”则,入声精母职部;侧,从“则”得声,入声庄母职部。两字声近韵同,可通假。
上例中“日中”“日过中”等皆为时称,系以太阳所在位置命名者。据文意可知,“日则”指太阳偏西时分,“日下则”指太阳比“日则”更偏下的一段时间,疑此处“则”与“侧”通。日侧,当即“日昳”或“日昃”。详看前文“失:与‘昳’通”条。
15.
:与“作”通
例见《贞在黄钟》篇:
啻(帝)乃
(作)之,分其短长。比于宫声,以为音尚。乙260
,《说文·言部》:“惭语也。从言,作声。”作,《说文·人部》:“起也。从人从乍。”“
”从“作”得声,入声庄母铎部;作,入声精母铎部。两字声近韵同,可通假。
从文意来看,上例中“
”当是“作”之借字。古时有黄帝作律的传说,《吕氏春秋·古乐》:“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伶伦自大夏之西,乃之阮隃之阴,取竹于嶰溪之谷,以生空窍厚均者,断两节间,其长三寸九分,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汉书·律历志》:“律十有二,阳六为律,阴六为吕……其传曰,黄帝之所作也。黄帝使泠纶,自大夏之西,昆仑之阴,取竹之解谷生,其窍厚均者,断两节间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我们怀疑此例中的“啻(帝)”即黄帝。
16.作:与“乍”通
例见《自天降令》篇:
是谓作(乍)居作(乍)行,左右可(何)望。乙254
作,《说文·人部》:“起也。从人从乍。”乍,《说文·亡部》:“止也,一曰亡也。从亡从一。”作,入声精母铎部;乍,入声崇母铎部。两字声近韵同,可通假。
从文意来看,上例中“作”当是“乍”之借字,用作副词。“作”与“乍”通,见于孔家坡汉简日书《丛辰》简44:“阴日,是胃(谓)作(乍)阴作(乍)阳,先辱后有庆。”可参看。
17.艮:与“眼”通
例见《黄钟》篇:
日中至日入投中黄钟,朐濡殹,小面,多黑艮(眼),善下视。乙207
艮,《说文·匕部》:“很也。从匕、目。匕目,犹目相匕,不相下也。”眼,《说文·目部》:“目也。从目艮声。”艮,去声见母文部;眼,从“艮”得声,上声疑母文部。两字声近韵同,可通假。
上例中“艮”与“面”对举,又以“黑”修饰。宋华强认为:“艮”当读为“眼”。《集韵·产韵》“眼,古作
”。古医书描述人常见“黑眼”,《灵枢·玉版》:“其白眼青,黑眼小,是一逆也。”[58]今按:此处“多黑艮”与“善下视”连用,“艮”指眼目当无疑问。此篇简乙236中还有一处“黄艮”,指人的眼仁发黄,可参看。
18.屈:与“掘”通
例见《丹》篇:
因告司命史公孙强,因令白狐穴屈(掘)出。志3
屈,《说文·尾部》:“无尾也。从尾出声。”掘,《说文·手部》:“搰也。从手屈声。”屈,入声溪母物部;掘,从“屈”得声,入声群母物部。溪、群二母旁纽,两字声近韵同,可通假。
《丹》篇先说丹自杀后被人埋葬在垣离里南门外,此处又说公孙强让一只白狐将丹的尸体“屈出”,则此“屈”应是“掘”之借字。《汉书·景十三王传》:“掘出尸,皆烧为灰。”可参看。
19.栩:与“羽”通
例见《日分》篇:
宫一,徵三,栩(羽)五,商七,角九。乙176叁
栩,《说文·木部》:“柔也。从木羽声。”羽,《说文·羽部》:“鸟长毛也。象形。凡羽之属于皆从羽。”栩,从“羽”得声,上声晓母鱼部;羽,上声匣母鱼部。晓、匣二母旁纽,两字声近韵同,可通假。
上例中“栩”与“宫”“商”等并列,当是“羽”之通假。我国古代音阶分为五级,即宫、商、角、徵、羽。《孟子·离娄上》:“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赵岐注:“五音,宫、商、角、徵、羽。”可参看。
20.
:与“系(繫)”通
例见《反支》《占黄钟》篇:
以亡者,得十。
(系)囚,亟出。乙128
投黄钟以多,为病益笃,市旅得,事君吉,
(系)者久。乙242
,“毄”之异体字。毄,《说文·殳部》:“相击中也。如车相击。故从殳从軎。”系(繫),《说文·系部》:“系
也。一曰恶絮。从糸毄声。”《玉篇》:“约束也,留滞也。”
,入声见母锡部;系(繫),从“
”得声,入声匣母锡部。二者声近韵同,可通假。
据文意,上例中“
”乃“系(繫)”之借字。系囚,指在押的囚犯。《汉书·杜周传》:“王氏世权日久,朝无骨鲠之臣,宗室诸侯微弱,与系囚无异。”张衡《〈四愁诗〉序》:“郡中大治,争讼息,狱无系囚。”可参看。
21.恒:与“亘”通
例见《黄钟》篇:
旦至日中投中大吕,牛殹,广颜,恒(亘)鼻、缘〈喙〉,大目,肩偻。乙209
恒,《说文·二部》:“常也。从心从舟,在二之间上下。心以舟施恒也。”亘,《说文·二部》:“亘,求
也。从二从囘。囘,古文回,象
回形。上下,所求物也。”恒,平声匣母蒸部;亘,去声见母蒸部。二者声近韵同,可通假。
上例中“恒”用来形容鼻、喙的形状,应是“亘”之借字,意为“长”。恒(亘)鼻,应即“长鼻子”。“恒”与“亘”通,见于《汉书·叙传上》:“潜神默记,恒以年岁。”颜师古注引如淳曰:“恒,音亘境之亘。”可参看。
22.渴:与“堨”通
例见《建除》篇:
闭日:可以波(陂)渴(堨),入人奴妾。甲20贰
渴,《说文·水部》:“尽也。从水曷声。”堨,《说文·土部》:“壁间隙也。从土曷声。读若谒。”渴,入声溪母月部;堨,入声影母月部。两字声近韵同,可通假。
上例中“渴”可通“堨”。说见前文“波:与‘陂’通”条。
23.谿:与“豯”通
例见《黄钟》篇:
日入至晨投【中
】(应)钟,谿(豯)【殹】。乙217
谿,《说文·谷部》:“山渎无所通者。从谷奚声。”豯,《说文·豕部》:“生三月豚,腹豯豯皃也。从豕奚声。”谿,平声溪母支部;豯,平声匣母支部。两字皆从“奚”得声。声近韵同,可通假。
《黄钟》篇以每日上午、下午、晚上三个时段分别“投中”十二律,再配以三十六禽占卜疾病。从文意来看,上例中的“谿”当是禽兽名,可读为“豯”。豯,小猪。《方言》第八:“猪,其子或谓之豯。”
24.嗀:与“哭”通
例见《丹》篇:
祠墓者毋敢嗀(哭)。嗀(哭),鬼去敬(惊)走。志5
嗀,《说文·口部》:“欧皃。从口
声。”破,《说文·哭部》:“哀声也。从吅,狱省声。凡哭之属皆从哭。”嗀,入声晓母屋部;哭,入声溪母屋部。两字声近韵同,可通假。
《丹》主要讲述鬼的好恶及祭祀鬼时的注意事项。从文意来看,上例中的“嗀”当是“哭”之借字。北大秦牍《泰原有死者》:“祭死人之冢,勿哭。须其已食乃哭之,不须其已食而哭之,鬼辄夺而入之厨。”[59]悬泉汉简V1410③72:“上冢,不欲哭。哭者,死人不敢食,去。”[60]所述大意与上例类似,可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