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书来仪》简介
《有书来仪》这本书是由.谢其章著创作的,《有书来仪》共有104章节
1
序 有书来仪
这次的书名“有书来仪”大家一看就知道是从成语“有凤来仪”那儿化来的,化得并不高明却只好如此。书与凤,天上人间,带来美好吉祥的祝福。于我而言,如果没有这些好书佳册...
2
目录
目 录 序 有书来仪 1 鲁迅的幽默 2 给《永远的张爱玲》加一点注释 一 二 三 3 张爱玲:“似乎我从九岁起就开始向编辑先生进攻了” 4 张爱玲研究中若干个...
3
1 鲁迅的幽默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林语堂创办了三个倡导幽默小品文风格的刊物:《论语》(1932至1949年)、《人间世》(1934至1935年)、《宇宙风》(1935至1947...
4
2 给《永远的张爱玲》加一点注释
张爱玲1995年9月8日去世,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年1月即出版了《永远的张爱玲:弟弟、丈夫、亲友笔下的传奇》,先声夺人,印量21000册。在传统纸媒时代,第一...
5
一
《永远的张爱玲》将张爱玲弟弟张子静的《我的姐姐》放在卷首,此文占71页,全书六分之一篇幅。张子静写道:“一九八九年终于和姐姐再联络上后,我就决定要为姐姐写点东西...
6
二
71页之后,是胡兰成的《民国女子》《她是个人主义者》,前一题目是胡兰成《今生今世》书里的题目,后一个原题为《评张爱玲》,不知道编者出于什么原因乱改。 胡兰成两文...
7
三
《永远的张爱玲》大部分作者是海外及港台地区的作家学者,他们笔下的张爱玲呈现了另一个视角,展示的是离开上海之后的张爱玲及晚年的张爱玲。其中最为知名的是夏志清和宋淇...
8
3 张爱玲:“似乎我从九岁起就开始向编辑先生进攻了”
九岁,相当于现在的小学二三年级,张爱玲便迈出了卖稿生涯第一步:“记者先生我今年九岁因为英文不够所以还没有进学堂现在先在家里补英文明年大约可以考四年级了前天我看见...
9
4 张爱玲研究中若干个积非成是
今年是张爱玲一百周年诞辰,一时间纪念文章和图书蜂拥而来,张迷们称二〇二〇年是“爱玲爱玲年”。热闹归热闹,但是张爱玲研究中的几个积非成是的小问题,如鲠在喉,我想趁...
10
一、张爱玲认错了人
张爱玲《小团圆》里有一段话,“使她立刻想起回上海的时候上船,珍珠港后的日本船,很小,在船阑干边狭小的过道里遇见一行人,众星捧月般的围着个中年男子迎面走来,这人高...
11
二、张爱玲数错了字数
要说最早的“积非成是”却是张爱玲自己一手造成的。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1939年9月上海的《西风》杂志发起《〈西风〉月刊三周年纪念现金百元悬赏征文启事》,征文有七...
12
三、张爱玲与《紫罗兰》
再简单地讲一个“积非成是”。张爱玲的成名作《沉香屑》刊于1943年5月周瘦鹃主编的《紫罗兰》杂志第二期,且于第三、四、五、六期连载了五期。由于《紫罗兰》甚为罕见...
13
四、张爱玲与苏北土改
还有一个“积非成是”很有趣,非也好是也好,双方都拿不出直接证据来。这个有趣的“是非”即“张爱玲一九五〇年七月参加了第一届上海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这年冬天张爱...
14
5 包天笑与杂志界
在我有限的文化记忆里,包天笑(1876—1973)给我的印象是位古老的旧派的大作家,却不见载于正统的文学史。直到某一天在琉璃厂邃雅斋旧书店的书架上看到一本《杂志...
15
6 简又文和《逸经》杂志
简又文(1896—1978),他有个怪怪的笔名“大华烈士”,从俄语“同志”товарищ读音转来。我上中学的时候学的是英语,那时候俄语已经远不如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16
7 叶灵凤《读书随笔》札记
近日买到繁体字版《读书随笔》(叶灵凤著,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对比1988年版,直观感觉,开本大了一圈,简体改为繁体。装订由胶订改为锁线,这个改变尤其好,...
17
8 《叶灵凤日记》读后
这几天狂读新鲜出炉余温尚存的《叶灵凤日记》(1943—1974),大呼过瘾,不忍释卷。第一赶脚(感觉)是,与鲁迅论战的文人是一拨人,挨鲁迅骂的文人是另外一拨人。...
18
一、与鲁迅翻脸
《叶灵凤日记》出版策划人卢玮銮(小思)这个主意真是高明——给《叶灵凤日记》加上二千多条笺注。不然的话,白板一块(白文本)的叶氏日记读起来又乏味又多有费解。从书籍...
19
二、身在日营心在汉
读《叶灵凤日记》,除了和鲁迅结怨这个关键点看看叶灵凤怎么说的,还有一个关键点,那就是香港沦陷时期叶灵凤的立场。如同所有的名人日记一样,叶灵凤日记亦不免残缺。好像...
20
三、孩子生得太多,叶灵凤不能够随心所欲地买书哟
以前只知道叶灵凤爱书如痴,看他书房里插架的都是厚重精装硬壳子洋书,真以为是位“齿白唇红”的阔藏书家呢。读过《叶灵凤日记》之后,叶灵凤的面目得做重要调整,藏书家的...
21
9 丁力(石增祚、荤斋)的朋友圈
“丁力”这个名字,太平常了,恐怕同名同姓者成千累万,所以我把这位丁力的曾用名和别号也括弧进来,这样的话,误会的概率应该等于零了吧。 丁力(1918—1953),...
22
一
何挹彭不像丁力朋友圈的其他人互有交往,何挹彭似乎只与丁力一人来往,相交亦深,至于丁何之交为什么这么深,却不得而知。何挹彭曾言:“今春丁力兄偕其新夫人自海上过访园...
23
二
丁力“荤斋”的来历,现在尚不得而知。又是宋希於提醒我《中华周报》里有丁力的报道,真不好意思,寒舍存有整份的《中华周报》和《古今》,却经常“骑驴找驴”。等到写此文...
24
三
话剧版《大团圆》错过了就永远错过了,话剧属于一次性的艺术,不如电影能够长久地留存。如今在网络上可以轻易地看到1948年金山出资、丁力导演的电影《大团圆》,所有的...
25
10 李景慈鬻书易米
《李景慈日记》(一九四九年十二月—一九六五年十二月)新近出版,先睹为快的心情,我可能较他人更急迫。我对李景慈前半生的文学生涯知之较多,报章上他的各种文章,尤其是...
26
11 爱读梁又铭的抗战画
二十几年前买到过一堆老画报,其中有《良友》画报、《大众》画报、《时代》画报、《中华》画报和今天我要重点讲的梁又铭参与编务的《文华》画报。画报画报,当然是以图画美...
27
12 唐大郎诗文里的小掌故
我知道唐大郎不算晚,早年间收藏《晶报》《社会日报》《金钢钻》《亦报》《大家》等报刊时就熟悉了这位“江南第一枝笔”的“小报文人”。我一直不是“唐粉”,总有个印象,...
28
13 八十年前武汉一位叫“莲只”的藏书家
一九四〇年代重庆出过一本《今文月刊》,草纸印刷,貌不惊人,却刊载过一组署名“莲只”堪与著名书话家们平起平坐的书话文章。“莲只”显系笔名,这位莲只先生对武汉的图书...
29
14 饭局上的沈昌文
见到沈昌文先生最后一面是去年11月20日。那天中午俞晓群招呼大家吃饭,仍旧打着请沈公的名义。我去的时候稍晚了一点,上到二楼迎面见到沈公神色仓皇地张望,我问他怎么...
30
15 沈昌文,沈公的第二春
近十几年来见到沈昌文先生的机会非常多,沈昌文八十寿宴(可能办了不止一场)其中的一场,俞晓群把我安排坐在沈公的左手,从那次起,我也跟着称呼“沈公”了,私下里还是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