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汾興晉
西周初年,叔虞受封唐地,以拱卫王室、藩屏京畿。叔虞立国,“启以夏政,疆以戎索”,开启晋国600年历史。
进入春秋后,王室衰微,诸侯坐大。在激烈的角逐中,晋国始终是称霸中原的重要力量,雄踞黄河中游。平王东迁时,晋文侯率军勤王,初奠霸业之基。其后晋文公尊王攘夷,抗击强楚,安定中原;晋悼公九合诸侯,晋国声威渐至齐鲁江汉,“天下征伐号令,自晋出焉”。
20世纪50年代以来,晋侯墓地、晋都新田、铸铜遗址、赵卿大墓等出土的大批精美文物,从考古的角度展现了晋国的霸业。
晋侯世系表
晋侯世系表
附耳蹄足鼎
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通高66厘米,口径60厘米
1961年山西省侯马市上马墓地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大口,窄沿,深腹,圜底,附耳外侈,兽蹄足,无盖。腹上部饰蟠虺纹,下部饰内填双头对称蟠螭纹的垂叶纹,鼎耳饰蟠虺纹。颈、肩和腹部均以绹索纹分割。足部上端饰兽面纹。
蟠虺纹鼎
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高42厘米,口径33厘米
1961年山西省侯马市上马墓地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带盖覆盆形盖,三环钮。大口,窄沿,双附耳外撇,深腹,圜底,三兽蹄足。耳部饰雷纹,腹部以弦纹分隔,上部饰细密的蟠虺纹,下部饰内填兽面纹的垂叶纹。
铺首牛头螭纹蹄足升鼎
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高30厘米—22厘米,腹径37厘米—26.5厘米
1988年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一组5件,大小相次成列,器形、纹饰基本相同,纹样随鼎体的减小而略有减少。器盖为覆盆形,上置三卧伏犀牛形钮,犀牛昂首,竖耳,圆眼,阔鼻。盖正中有桥形钮,衔环。器身为弇口,唇微敛,圆腹微鼓,两侧设一对兽面铺首衔环,短粗兽蹄足,弧形裆低矮。器盖面自内向外有三组花纹,依次为鸟纹、牛头双身螭纹和夔凤纹。器身上腹部为牛头双身螭纹带。各类主要纹饰都以回纹等几何纹作填纹。出土时鼎内残存牛、羊骨骼。
蟠螭纹四耳鉴
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通高37.5厘米,口径67.5厘米
1961年山西省侯马市上马墓地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平口,折沿,束颈,兽首耳,腹部斜收,平底。颈部和腹部饰三周蟠螭纹,以素带分隔。鉴在典籍中又作“滥”,从形状上可分为圆鉴和方鉴。这种体型硕大的青铜鉴,可用于盛水,也可盛冰;另一方面,也可用作礼器或陈设之器。
蟠螭纹双耳莲盖壶
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高43.5厘米,口径15.3厘米,腹径26.5厘米,足径17.3厘米
1996年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带盖,其中一件盖、双耳缺失。平口外侈,回首虎形双耳,弧腹,高圈足。盖为莲瓣形,内填蟠螭纹,外沿饰绹索纹一周。壶身以四条绹索纹分为5个纹饰带,除颈部饰夔凤纹外,其余均饰蟠螭纹。缺失虎耳的一件在颈部各留有2个凸榫,可以体现出当时虎形耳与壶身的组合工艺。
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通高64厘米,盖径32厘米,口径21.5厘米,腹径33厘米,足径23厘米
1996年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一组2件,形制相同。体型硕大,平口外侈,束颈,回首虎形双耳,弧腹,高圈足。盖饰四组镂空兽首双身纹,身体相互交缠。内圈口沿饰绹索纹一周。壶身以斜角云雷纹分为四组纹饰带,颈上部饰蕉叶形蟠螭纹,颈部、腹上部和腹部饰相互交缠的蟠螭纹,腹下部饰兽首衔螭纹。圈足饰波曲纹和绹索纹。
蟠螭纹双耳壶
络绳纹罍
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通高30厘米,口径16.1厘米,最大腹径31.2厘米
1972年山西省长治市分水岭270号墓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方唇,侈口,平沿,短颈,圆肩。肩部附二兽首,兽足套环。弧腹,假圈足,平底。腹饰络绳纹,内填纤细螭虺纹。通体蓝锈,色彩斑斓,较为罕见。
蟠螭纹甬钟(2件)
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左:高87厘米,铣间距42厘米;右:高95厘米,铣间距50厘米
1961年山西省万荣县庙前村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甬作上细下粗八棱柱状,下部有一圈圆箍,正面置一兽首环钮。钟枚较高,有底座,分布接近全长的二分之一。舞面和篆均饰蟠螭纹,鼓面饰龙蛇复合式兽面纹,口部饰斜线纹。
兽面衔凤纹镈钟
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高62厘米,铣间距45.5厘米
1996年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钟为合瓦形,钟体上小下大。平口,镂空双龙形钮。舞部和鼓部饰兽面衔凤纹,钲部饰兽首双身纹,篆部饰蟠螭纹,枚为盘绕的螭纹。纹饰精美,铸造精细。
蟠螭纹铜建鼓座
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通高39厘米,口径16厘米,底径78厘米
1996年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圆形,直壁,表面隆起,正中有一圆柱形銎口,用于插鼓之建柱。銎口沿饰一周绹索纹。柱身饰蟠螭纹。鼓座表面饰四周兽首衔凤纹,直壁饰蟠螭纹,器身有4个铺首衔环,便于移动。建鼓座是建鼓的底部支座,使用时将鼓柱插入銎口内,鼓便稳立不倒。
宴乐渔猎攻战纹壶中的建鼓(战国)
1965年四川省成都市百花潭出土
夔凤纹罍
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通高36.3厘米,最大腹径37.8厘米
1988年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方唇外侈,小口,束颈,溜肩,鼓腹,下腹内收成平底。肩部有两对对称的铺首衔环,大小不一。自器口至下腹部以绹索纹带为界分别装饰斜三角回纹、夔凤纹、蟠螭纹、窃曲纹和垂叶纹。纹饰采用高浮雕构图,清晰美观,为晋国青铜器上乘之作。
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长33厘米,宽18.4厘米,高25厘米
1988年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器形为昂首挺立的鸷鸟,头顶有冠和双角,双目圆睁,颈细长,钩喙。腹腔中空,与颈、喙相通,锋锐的钩喙为自动开合的流口。鸟背设盖,上有虎形提梁,盖以链条与提梁相连。鸟双腿直立,足间有蹼,鸟尾下设一虎形支脚,小虎前腿支地,后腿上蹬,以承器体。通体浮雕羽翼,羽纹华丽清晰,属晋国晚期青铜工艺杰作。
赵卿鸟尊
赵卿墓是一座有三重棺椁的大型积石积炭木椁墓,陪葬车马坑中有车16辆、马44匹。墓葬未遭盗掘,出土随葬器物3421件,其中青铜器达1402件。赵卿墓规格之高、规模之大、随葬品之丰富、资料之完整,堪称东周晋国墓葬之最。从墓葬规格和随葬礼器看,赵卿僭用了诸侯之礼。这既反映出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局面,亦反映出赵卿在晋国的显赫地位。据考证,墓主应是春秋晚期晋国的执政正卿赵简子。
散虺纹簠
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高20厘米,口长35.6厘米
1988年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一组2件,形制相同。盖、器基本相同,上下对合成一体。盖、器均作矩形,平口,直壁,下腹壁斜折,平底。在盖、器的两短边各设一对兽面铺首环形耳,下承4个曲形蹼形足。腹壁和足壁饰“C”形蟠虺纹。
方座四耳豆
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高17.6厘米,口径17.5厘米
1988年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平沿,折唇,敛口,束颈,鼓腹内收,腹壁上置对称的4个环耳,圜底,喇叭形矮圈足,下承方形座。盘壁有宽、窄两周细蟠虺纹带,颈部饰粗绹索纹,环耳饰回纹和贝纹。方座上饰“S”形蟠螭纹。豆是盛放腌菜、肉酱等调味品的器具。礼器中的豆多以偶数组合使用。
夔龙兽带纹鬲
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高11厘米,口径14.4厘米
1988年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折沿,厚唇,敛口,束颈,腹部微鼓,平底,瓦状兽蹄足。肩部饰3条龙形扉棱,扉棱内填圆点纹。上腹部饰一周正反组合的夔龙纹带,龙首在正中,身在四周。内填云纹和三角回纹。
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高29.5厘米,口径22.5厘米
1988年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上甑下鬲。甑折沿,厚唇略外撇,直颈,下腹内收成平底。箅圆形,箅孔为辐射形,内外共两周。颈两侧有一对兽面铺首衔环。颈和下腹部均饰“S”形夔凤纹带。上腹部饰牛头双身蟠螭纹带。鬲直口,肩部微鼓,弇口,短颈,鼓腹,腹壁下半部内收成平底,三蹄足。肩部有一对兽面铺首衔环。肩部饰一周牛头双身蟠螭纹。甑置鬲上,严丝合缝,非常稳妥。
牛头双身蟠螭纹铜
夔龙纹
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高8.7厘米,口径19.2厘米×15.3厘米
1988年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椭圆形。束颈,厚唇微敛,腹略鼓,小圜底,下接圈足。腹壁有一对环形耳,腹部饰宽、窄两周细夔龙纹,龙互相缠合。下腹部饰垂叶纹,垂叶内用相向的夔龙作填纹。上下纹带间以凸弦纹为界纹,上刻勾云纹。
夔凤纹三足盘
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高19.6厘米,口径48.35厘米
1988年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平沿,厚唇,直壁,下腹圆弧,平底。盘身两侧有一对附耳,下接三兽蹄足。盘腹壁有一周“S”形夔凤纹带,正倒相间。附耳上端,刚劲有力的凤爪紧紧抓住兽面双角,兽双眼圆睁。凤身羽毛清晰可数。兽蹄足足根饰兽面纹。
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通高162厘米,灶体长46厘米,宽38厘米,高22厘米
1988年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由灶体、1釜1甑,以及4节烟囱共7件组成。接起后高达162厘米,可以拆卸和组装,便于行军作战或游猎使用。灶内壁有许多用于挂泥的小凸齿,既可保证炉膛热量集中,又能防止灶壁过热烫伤人体,精巧实用。
虎形灶
饕餮纹模
东周(公元前770年—前256年)
长42厘米,宽18厘米
1957年山西省侯马市晋国遗址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鉴类腹部模。图案长眉巨口,锋牙外露。线条粗犷刚劲,属高浮雕饕餮。
侯马铸铜遗址
公元前585年,“晋人谋去故绛。……夏四月丁丑,晋迁于新田”(《左传》)。晋国迁都新田后,生产力蓬勃发展。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侯马发掘出春秋中期至战国早期的城址、宗庙、墓葬、祭祀及手工作坊等遗址,初步勾勒出晋国晚期都城繁华的面貌。规模庞大的铸铜作坊遗址,面积达5万平方米,考古出土的铸铜陶范数以万计。陶范反映的工艺技术相当先进,展现的器形和纹饰种类几乎涵盖了东周时期晋式青铜器的全部装饰内容,对研究中国青铜器的铸造技术极具价值。
举手人物范
东周(公元前770年—前256年)
长9.8厘米,宽7.3厘米,厚4.5厘米—5厘米
1957年山西省侯马市晋国遗址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复合范。形象为一人站立,双手上举,十指并拢,似托物状。头戴月牙形“冠”。着长衣,长及脚面,衣上饰宽条,内填纤细斜角雷纹。系腰带,打双蝴蝶结,穗下垂。
雷纹模
东周(公元前770年—前256年)
长13厘米,宽10厘米
1957年山西省侯马市晋国遗址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纹饰图案规整,一端卷曲,相互勾连,结构紧凑。
羽翎纹模
东周(公元前770年—前256年)
长50.8厘米,宽19厘米,厚8.5厘米
1957年山西省侯马市晋国遗址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通体皆为规整的羽翎纹,纹饰图案规整,层次错落有致,结构紧凑。
斜角云纹鉴口沿模
东周(公元前770年—前256年)
长37厘米,宽10厘米
1957年山西省侯马市晋国遗址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鉴口沿部的模。外缘面上有8个长方形槽,挖出又填平,面上有清晰的翻范痕迹。饰斜角云纹,前尖,后分叉,互相衔接,填纹亦为斜角云纹。
饕餮衔虺钟鼓模
东周(公元前770年—前256年)
最长19厘米,最宽8厘米
1957年山西省侯马市晋国遗址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浮雕纹饰,两块组成一个兽面,图案为饕餮口衔双虺,两侧身体又与两只无冠凤鸟相缠。画面生动威武。
饕餮纹钟体范
东周(公元前770年—前256年)
高16厘米,宽15.4厘米,厚2.5厘米
1957年山西省侯马市晋国遗址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此为钟体的一半,黄褐色。与舞范结合面有长条形卯两个。芯座在下部,有一个长条形卯。鼓部饰饕餮纹,填斜角云纹,篆带饰细线勾勒的蟠螭纹,枚饰蟠螭纹,三个一排,蛇头一向左,一向右,中间向上。各部以绹索纹作界带,纹饰线条极纤细。
虎搏鹰戈范
东周(公元前770年—前256年)
长17厘米,宽11.2厘米,厚1.5厘米—2.5厘米
1957年山西省侯马市晋国遗址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一套范,分为两扇。背面有刀修痕迹,一侧分型面上有两条排气孔,另一侧銎部芯座两侧有两个三角形卯。銎部断面为椭圆形,内部饰虎搏鹰形象。
耸肩尖足空首布
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通长15厘米,肩宽6.5厘米,足宽7厘米
1990年山西省寿阳县征集
山西博物院藏
空首布是我国最早的金属货币之一。耸肩尖足空首布是空首布的一种,流行于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早期,是晋国和卫国流通的货币。首部内有范芯,形似一把铲子,肩部高耸,故得名,对战国时期赵国的钱币样式产生了直接影响。
平首尖足布
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通长5.2厘米—5.7厘米,首宽1.5厘米—1.7厘米,肩宽2.7厘米—2.8厘米,足宽3厘米—3.3厘米
山西省太原、原平、宁武等地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尖足布是从耸肩尖足空首布演变而来的,是黄河以北战国赵地的青铜铸币,局部地区一直延续至战国晚期。布币正面首部有两条竖线,腹部中间有一条竖线,钱文分列两侧,背面首部为一条竖线,腹部有两条竖线,两线之间有记数文字。尖足布的面文均为地名,见有50余种,背面则多有记数文字。从器型来看,分为大、小两类尖足布。
“平州”尖足布
面文:平州(位于今山西省孝义市),赵国铸币
“虑虒”尖足布
面文:虑虒(位于今山西省五台县),赵国铸币
“中阳”尖足布
面文:中阳(位于今山西省中阳县),赵国铸币
“大阴”尖足布
面文:大阴(位于今山西省霍州市),赵国铸币
平首方足布
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通长4.5厘米—5.5厘米,首宽1.3厘米—2厘米,肩宽2.4厘米—3厘米,足宽2.7厘米—3.2厘米
1963年山西省阳高县天桥村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平首方足布是存世数量最多的一种战国布币,铸行于战国中、晚期的三晋(魏、赵、韩)、两周和燕地。特征为首、肩、足的拐角均呈方形,平档,正面中间铸一竖线,两侧铸文字,多为地名,可以释读的有百余种。
“邬”方足布
面文:邬(位于今山西省介休市),赵国铸币
“涅”方足布
面文:涅(位于今山西省武乡县),赵国铸币
“北屈”方足布
面文:北屈(位于今山西省吉县),赵国铸币
“祁”方足布
面文:祁(位于今山西省祁县),赵国铸币
“中都”方足布
面文:中都(位于今山西省平遥县),赵国铸币
“奇氏”方足布
面文:奇氏(位于今山西省临猗县),魏国铸币
“虞阳”方足布
面文:虞阳(位于今山西省平陆县),魏国铸币
“长子”方足布
面文:长子(位于今山西省长子县),韩、赵两国均铸行
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通长5.9厘米,首宽1.6厘米,肩宽2.8厘米,足宽3.1厘米
1963年山西省阳高县天桥村出土
面文:北兹(位于今山西省汾阳市),釿为货币单位,赵国铸币山西博物院藏
“北兹釿”耸肩尖足布
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通长5.7厘米,首宽1.3厘米,肩宽2.6厘米,足宽2.8厘米
1963年山西省原平市武彦村出土
面文:晋阳(位于今山西省太原市)赵国铸币
山西博物院藏
类圆足布是战国晚期赵国的铸币。主要特征有正面首部有两条竖线,腹部中间有一条竖线;背面首部有一条竖线,腹部有两条竖线。目前发现类圆足布的钱文地名有:晋阳、兹、兹氏等10余种。
“晋阳”类圆足布
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通长6.6厘米,首宽1.6厘米,肩宽2.9厘米,足宽3.4厘米
面文:蔺(位于今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赵国铸币
山西博物院藏
圆足布是战国中期青铜铸币,铸于赵国。圆足布的主要特征是:首、肩、档、足均呈圆弧形;正面只铸地名,一般没有线纹,背面记数,两侧各有一条竖线,周有廓线。圆足布上的文字只见“蔺”“离石”两种钱文,均在今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附近。
“蔺”圆足布
“垣”圜钱
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直径3.7厘米
面文:垣(位于今山西省垣曲县),魏国铸币
山西博物院藏
圜钱是战国中晚期铸行的一种圈形有孔的钱币,魏、赵、秦、齐、燕、周等国均铸行。三晋地区圜钱多铸造地名,以“釿”为货币单位。
“共”圜钱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直径4.4厘米
面文:共(位于今河南省辉县),魏国铸币
山西博物院藏
三晋货币
春秋战国时期,三晋地区金属货币盛行,先后出现了布币、刀币、圜钱等不同形制的货币系统。布币,有铲状农具演变而来,故形状为铲形,春秋时期主要为空首布,到了战国时期更多的变为了平首布,是三晋地区最为流行的金属货币,后扩展到楚国和燕国等地。刀币,仿实用青铜工具削刀而来,主要流通于齐国和燕国,战国中期以后,赵国铸造刀币,使用范围亦主要在临近齐燕的赵国东部与北部。圜钱,在战国中晚期出现,三晋地区主要样式为圆形圆孔,少部分圆形方孔。圜钱比布币、刀币便于携带,是一种进步的铸币样式,逐渐被当时许多国家所仿铸。
缀玉覆面
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
高约35厘米
1992年山西省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葬玉,共79件,形制各异。出土于墓主头部。周边有大小两种三角形片相隔排列,大三角形尖端向内,小三角形尖端向外。面部自上而下为眉、额、鼻、目、耳、脸颊、嘴、腮、下颌。眉、目之间的鱼形饰可能是眼帘,还有一些钩状器分布于各部位。每件玉饰上均有对穿孔,位置大多在边缘,有正、背面钻。根据钻痕推断,系采用双面钻、单面钻两种方法。一些玉件上有纹饰,其中眉、额、鼻梁上部、脸颊是利用雕琢过的材料改制而成的。
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上:直径6.7厘米,孔径3.4厘米,厚0.55厘米
下:直径6厘米,孔径2.7厘米,厚0.4厘米
1988年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上:红褐色,系半成品,肉两侧皆有切割痕迹,仅局部饰勾云纹。
下:青色,边缘有褐斑,质地较纯净,周身满饰勾云纹。
勾云纹玉瑗
中国人崇尚玉、使用玉由来已久。从新石器时代到商代,玉一直都是祀神祭祖仪式中的主要用器。西周时期,玉器被纳入礼乐制度,贵族按身份等级使用玉礼器。东周时期,因其温润细腻象征君子之德,玉器遂成为谦谦君子的化身。
晋文化系统中的玉器,按功能主要分为礼玉、佩玉和葬玉三种。其纹饰之精美、工艺之高超,体现了晋国贵族尊贵的地位和显赫的威仪,反映出鲜明的地域特性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中国玉器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晋玉
勾云纹玉璜
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上:长7.2厘米,宽1.8厘米,厚0.2厘米
下:长11厘米,宽1.9厘米,厚0.55厘米
1988年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上:色泽纯净晶莹,龙一身双头,以细密的绹索纹将器身分为三部分,周身饰勾云纹,顶部和两端皆有对钻的小孔。
下:青色,有褐斑,器形窄长,龙一身双头,周身饰勾云纹,顶部有穿孔。
玉璜
东周(公元前770年—前256年)
长20.1厘米,宽3厘米,厚0.6厘米
2001年山西省侯马市西高村出土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青灰色玉,有黑、黄斑。中腰单面钻一孔,两端有齿形棱饰,双面浮雕谷纹。
龙形玉佩
东周(公元前770年—前256年)
长19厘米,宽3.9厘米,厚0.6厘米
2001年山西省侯马市西高村出土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白玉,泛黄褐色。龙回首爬行,椭圆形眼,上吻与龙足连接,身体弯曲呈“S”形,尖尾下卷。一面浮雕谷纹,一面素面,有明显的切割痕。“S”形玉龙流行于东周时期,龙身较长,蜿蜒曲折,龙身多饰谷纹。
龙形玉佩
东周(公元前770年—前256年)
长24.3厘米,宽11.4厘米,厚0.3厘米
2001年山西省侯马市西高村出土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青玉,有黄褐斑。龙曲体回首,颈部下沉,吻部翻卷,与背部相连,身体弯曲呈“S”形,中腰对钻一孔,双面阴线刻简化的蟠螭纹。上有切割痕。背部有一穿孔。
龙形玉佩
东周(公元前770年—前256年)
长18.4厘米,宽8厘米,厚0.6厘米
2001年山西省侯马市西高村出土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青灰色玉,有黑褐斑。龙俯首,身体弯曲,尾下卷,中腰对钻一孔,双面浮雕谷纹。
侯马盟书(2件)
东周(公元前770年—前256年)
长分别为6.3厘米、11.6厘米
1966年山西省侯马市晋国遗址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一面
另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