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楚可以作为南、北文化的代表
如果想要搞清楚中华文明的特征,就得从先秦时代的几大文化板块谈起。导师姚奠中先生认为:中国古代的文化可分五大块,即秦晋文化、燕齐文化、鲁文化、梁宋文化、楚文化。秦晋文化以法家为特征。沿海的燕齐文化以神仙家为代表。鲁文化以儒家为代表。梁宋文化以老、庄为代表。楚文化以屈原的《楚辞》为代表。如果简略地来讲,又可以用晋、楚作为南北两大文化板块的代表。因为卫鞅入秦,韩非亦入秦,荀子入齐在稷下三为祭酒,司马迁又说:“三晋多权变之士,夫言从衡强秦者大抵皆三晋之人也。”(《史记·张仪列传》,中华书局标点本2304页)到了战国后期,梁宋等地也进入楚的范围。
在这几大板块之中,楚文化长期以来被严重地低估了。楚地域最宽广,物产最丰富,文学艺术最发达,《楚辞》就是证明。后来起事灭秦的是楚,汉代的文化实质上以楚为主。然而,后来的人们对楚文化的认识,只能从《楚辞》和出土文物中去了解,总是那么不清晰,偶有发现就使人惊讶不已。原因在于楚国被先秦作为蛮夷来看待,为北方以周孔为代表的中原文化所排斥。孟子就讲“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南蛮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孟子·滕文公上》)不过,不了解楚文化就不能正确地了解中华文明。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次山西博物院的展览为我们正确地理解中华文明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机会难得,功德无量。
楚和晋可以作为南北文化的代表。对于南北的不同,从古以来就有所论述。如:
《礼记·中庸》中孔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朱熹注:“南方风气柔弱故以含忍之力胜人为强,君子之道也。”这可概括为北刚南柔。
《世说新语·文学》:“禇季野语孙安国云:‘北人学问,渊综广博。’孙答曰:‘南人学问,深通简要。’支道林闻之曰:‘圣贤固所忘言。自中人以还,北人看书,如显处视月。南人学问,如牖中窥日。’”从做学问上讲北杂南简。
《北史·文苑传》:“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从文学上讲北重理性南重文采。
《日知录》卷十三,南北学者之病,“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今日北方之学者是也。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今日南方之学者是也。”另一角度来讲北陋南慧。
原因何在?在于环境地域的不同。《史记·货殖列传》所讲很有代表性:“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羮鱼,或火耕而水耨。果蓏蠃蛤,不待贾而足。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呰窳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环境的优越,导致思维的浪漫,文学艺术发达,重丽、秀。大体上北方重实际,南方重虚无。实际纪事析理,虚无言志抒情。相比较而言,中原文化比较干巴,一眼看到底。没有楚文化,中华文明要单调得多。
不论南北有多少不同,却一直在相互交流。大舜南巡终于九嶷;大禹行天下终于会稽;周成王灭唐之后,徙鄂国于许、郢之间;楚才晋用更是为人所熟悉。为了明确南北文化交融的问题,做到看文物,通历史,有启示。我们可以从根本上来探索,以《楚辞·九歌》为何祭祀黄河之神“河伯”为例考察晋、楚文化。我们会惊讶地发现,《楚辞》或者说楚国真的和晋也可以说山西有着密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