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公逆编钟应该只是楚国文化进入晋国或晋地交流的一个片段。相应地,晋国也不可能自我封闭,而是在其发展和称霸的历程中,无论是资源的获取,产品的流通,还是文化技术的应用,也自然都不可避免地与周边地区发生交流。一般来说,实力越强的诸侯国,其远程资源、产品的控制与交流能力越强。

冶金考古提供的信息表明,殷墟文化晚期以后青铜资源越来越依赖长江中下游铜矿带,至东周时期,这种依赖性由大冶地区如铜绿山矿冶遗址,铜陵地区如金牛洞矿冶遗址的大规模开采所提供的场景,可以说越来越增强。晋国随着春秋早期国力增强,对于青铜资源的需求自然也有很大的提升。春秋早期晋国青铜器晋姜鼎、戎生钟的铭文都记载“征繁汤,取厥吉金”,反映的都是晋国获取青铜资源的情况。繁汤在今江淮地区,这一地区在春秋时期曾经被淮夷、群舒、楚、吴等多种势力所控制,晋国在如此复杂的政治地理环境下,居然有直接谋取青铜资源的能力。

战国时期,楚国基本控制了长江流域,这一地区的铜矿资源自然也在楚的掌控之中。而三家分晋后的韩、赵、魏,对于青铜资源的需求并未减少,他们与楚国之间除了政治上或合作或博弈,经济文化交流的活动也应该颇为频繁。这样的活动,在考古材料中也有反映。

九连墩楚墓是位于随枣走廊的一处楚国墓地,已发掘的九连墩M1、M2是两座并穴墓葬,墓葬规模宏大,其中M1口部长宽近40米。M1随葬大量青铜器,包括34件3组编钟、5件一套的升鼎、7件一套的盖鼎,墓主为男性,应该为一位楚封君。M2也随葬有7件一套的青铜盖鼎,不过墓主随葬品以成套漆礼器为特色,墓主为女性,当为封君夫人。这一组墓葬的年代,在战国中期偏晚阶段。[12]

图4 九连墩M2出土的晋系青铜器

九连墩M2出土青铜器中,有鼎、壶、鉴等3件体量非常大的青铜器,这3件青铜器的纹饰,都装饰带状的蟠龙纹。(图4)其器形、纹饰较为特殊,与战国中晚期楚墓青铜器如包山M2青铜器群简素的风格完全不同。(图5)蟠龙纹鼎,口径79厘米,耳距104.4厘米,通高66厘米,重87公斤。该鼎腹部满饰蟠龙纹,三足较粗,不似其时楚式鼎那样细高的足部;蟠龙纹壶,口径17.8厘米,通高51厘米,重12.9公斤。该壶两侧饰有屈身卷尾的爬兽,壶身也是满饰蟠龙纹;蟠龙纹鉴,口径67厘米,通高32.4厘米,重31.2公斤。鉴腹部饰有蟠龙纹,颈部安置4个形制相同的兽首耳。这3件青铜器器形与楚系同类器有所不同,而装饰却极为类似侯马陶范纹饰。例如鉴耳上的兽首装饰,与太原市金胜村M251鉴完全相同,而楚系青铜器中少见类似的耳。鉴腹中部装饰綯索纹,也是侯马作坊产品中常见的构图。3件青铜器的主题装饰相同,都是正面的蟠龙向两侧伸展,这种构图是侯马作坊产品最为重要的主题纹饰。(图6、7)基本上可以肯定,3件青铜器的产地并非在楚,而是晋地某一作坊。3件青铜器的年代,应该在春秋战国之际前后,早于M2的年代。似乎,三晋某大贵族嫁女到楚国成为封君夫人,陪嫁以家中祖传的几件青铜重器。3件青铜器体量重大,说明作器者家族社会地位较高。东周时期的婚姻,往往带有政治联盟的含义。晋地高等级贵族联姻楚国封君,正是以婚姻的方式,保障双方交流的可持续性。

图5 包山M2出土的青铜器组合

图6 蟠龙纹鉴纹饰

图7 侯马陶范纹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