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民部族原先居住在黄河以北

2.苗民部族原先居住在黄河以北

以蚩尤为首领的三苗、九黎,原先居住在黄河以北的地方。这首先可以从“九黎”之“黎”来进行考查。对于《尚书·西伯戡黎》,孔安国之传解为:“近王圻之诸侯,在上党东北。”孔颖达之疏解为:“黎国,汉之上党郡壶关所治黎亭是也。”这黎就在现今山西长治市南至黎城县一带。王应麟《诗地理考》卷一引黄氏的话说:“今潞州上党、黎城、壶关三县,皆古黎国地。”值得注意的是《苗族迁徙歌》中也唱道:“古时苗族住在直米力,建筑城垣九十九座,城内铺垫青石板,城外粉刷青石灰,城里住着格蚩尤老格娄尤老……直米力城建在上一方……利磨城筑在下一方……两位老人率部脱离险境,迁到米城这里来驻防。在这里又筑了七座城。”这里的直米力、利磨、米城,都是苗语的译音。译者就言:“米城,苗语译音,地名。可译为力城或黎城。”(潘定衡、杨朝文主编:《蚩尤的传说》,贵州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第78页)应当说这里的地名和山西之黎城不是巧合,而是来自同一种族的遗存。诗中的铺垫石板、粉刷青石灰,直到现代还是山西晋东南山区村民建筑村舍的主要材料和方式。晋东南也是著名的产黍地区,《续文献通考》卷一百七就云:“胡氏定乐,取(上党)羊头山黍,用三等筛子筛之,取中等者定焉。”

其次,古籍记载蚩尤、九黎的活动区域在冀州。《逸周书·尝麦篇》:“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河,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山海经·大荒北经》:“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上古所言冀州,主要指今之山西。中冀则指太岳山之周边地区。例如:《史记·夏本纪》:“禹行自冀州始,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覃怀致功,至于衡漳。”《索隠》:“岳,太岳。即冀州之镇霍太山也。”“衡漳,二水名。《地理志》:清漳水出上党沾县,东北至阜城县入河。浊漳水出上党长子县,东至邺入清漳也。”《正义》引《括地志》:“壶口山在慈州吉昌县西南五十里,冀州境也。”再如:《左传·哀公六年》引《夏书》:“惟彼陶唐,率彼天常,有此冀方。”杜预注云:“唐、虞及夏,同都冀州。”霍太山即今山西中部的霍山,属太岳山系。壶口即今山西吉县黄河上之壶口瀑布。因为古代尧、舜、禹时代之首都都在今山西临汾、运城地区,所以其中部之霍山也就成为当时之镇山,禹之治水也就要从冀州开始,先治壶口了。当时之中冀,主要指这一地区。正因为如此,于是就有蚩尤被诛于山西解州的传说。《路史·后纪四》:“传战执尤于中冀而诛之,爰谓之解。”《梦溪笔谈》卷三:“解州盐泽方百二十里。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未尝溢。大旱,未尝涸。卤色正赤,在版泉之下。俚俗谓之蚩尤血。”山西运城盐池边有蚩尤村,村人相传为蚩尤后裔。钱穆在《史记地名考》中就认为“黄帝战蚩尤之传说,最先当溯源于此”。《述异记》卷上:“轩辕之初立也,有蚩尤氏兄弟七十二人,……秦汉间说蚩尤氏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今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头戴牛角而相抵。汉造角抵戏,盖其遗制也。太原村落间祭蚩尤神,不用牛头。”现在山西太原之东的寿阳民间仍然保留着戴牛角面具的傩舞,相传即源于蚩尤战黄帝。有关蚩尤的地名,在山西太岳山周边地区的霍州、黎城、榆社等地都有遗存。(图1)

图1 寿阳爱社傩舞

这也可以在苗族的传说中得到证明。《蚩尤神话》中讲:十八寨苗民居住在黄河边的平原上,称黄河上游的崇山峻岭为岜茫岜冒。蚩尤与黄龙公(即黄帝)作战失败牺牲后,“余生苗民放弃了蚩尤坝,告别了可爱的阿吾八十一寨故土,来到黄河边,用老生翁送的五叶竹拐杖打水,现出了大道,于是顺利通过了黄河,继续前进。”《苗族迁徙歌》也讲:“没法抵抗强敌兵,急忙朝着远方迁。来到黄河岸边不能渡……先撵黄牛过河被冲走,又赶猪儿过河也被冲,赶马过河也无指望啊,唯有水牛过河稳当当。牛背挂着条条粗绳索,强汉渡河把绳索岸边套,来人靠绳索攀登得救过了河……”《传说蚩尤》中也讲:蚩尤失败后,对妻子龙女讲:让她把民众带往“奶哦薄”方向去。“奶哦薄”是苗语音译,即浑浊的大河的意思。(潘定衡、杨朝文主编:《蚩尤的传说》,贵州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第96页)这么多的传说都讲渡过黄河,证明蚩尤为首领的九黎、三苗,原先居住在黄河以北,这里是其长期休养生息的地方。这个时期正是考古学全新世大暖期,也是原始农业起源后的大发展时期。增温幅度北方大于南方。黄河流域竹类生长良好,西安半坡野兽中有水麞(河麂)和竹鼠,安阳殷墟还有貘等,这些动物现在只见于亚热带,这是近5000年中第一个温暖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