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抱憾而去

2.抱憾而去

历经数度春秋的治国理政,蜀汉政通人和、国富民强,具备了北伐魏国、复兴汉室的条件。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率军伐魏,临行前给后主刘禅上书《出师表》,曰:

◎诸葛亮在五丈原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出师表》以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复兴汉室,还于旧都,同时也表达了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渝的忠君爱国思想。

诸葛亮率军四次伐魏,六出祁山,既有成功,也有失败。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率十几万军队进行第五次北伐,奔赴渭水南岸的五丈原(今陕西岐县南斜谷口西),和驻守在渭南的魏国大军对峙、周旋了四个多月。诸葛亮因积劳成疾病倒在五丈原,弥留之际,安排完军中大事后又嘱咐道:“遗命葬于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殓以时服,不须器物。”

是年八月二十三日,五十四岁的诸葛亮与世长辞,葬于定军山。开历代丞相薄葬之先河。

诸葛亮留下的家产,仅有桑八百株,薄地十五亩。权倾一国的丞相,是如此清政廉洁。

噩耗传来,蜀汉上自后主刘禅、朝廷大臣,下至平民百姓,无不悲痛万分,泪流如河。

唐太宗李世民对诸葛亮推崇有加,多次对臣下称道诸葛亮治国忠勤、为政至公,赞誉其为“贤相”。

唐代诗人杜甫在《蜀相》诗中感叹: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咏史》感慨道:

托孤既尽殷勤礼,报国还倾忠义心。

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

宋代大儒朱熹认为:“论三代以下,以义为之,只有一个诸葛孔明。”

诸葛亮病逝的消息传到魏国清阳(当时南阳称清阳)后,淯阳侯黄权如雷轰顶,潸然泪下。

黄权是魏国的一方诸侯,为什么蜀汉丞相病逝,他会如此伤悲?

原来,黄权早年跟随刘璋担任主簿,后任广汉县令。刘备夺取益州后,让黄权代理偏将军。蜀汉章武二年(222年),刘备为报荆州失守、关羽被杀之仇,率军发动了蜀吴夷陵之战。因道路隔绝,黄权带领的队伍被迫降于魏国。曹丕拜黄权为镇南将军,封清阳侯。

黄权降魏后,刘备、诸葛亮对其家人仍像以前那样关怀备至,后任命其儿子黄崇为尚书郎,这令黄权对诸葛亮佩服得五体投地。

◎黄权祭祀诸葛亮(实景演出)

黄权人在曹魏,心在蜀汉。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无论官做多大,他依然对蜀汉魂牵梦萦、绵绵不绝,热血始终澎湃着蜀汉的声音。

凄凉的秋雨,飘飘洒洒,如丝如烟,如悲伤,如呜咽……

黄权带着族人,缓缓走上卧龙岗,但见树叶零乱,凄凉片片。行至草庐前,焚香秉烛,虔诚地拜了又拜,泪水像两条河流。

黄权由此成为历史上在卧龙岗祭祀诸葛亮的第一人。

不久,黄权出资组织民工在卧龙岗上建起了一座诸葛祭祀祠,前来焚香磕头的百姓川流不息、络绎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