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岗之殇
卧龙岗沐浴着阳光雨露,携着春风,昂首阔步走进了新时代,与时代一起成长,一起放歌!
2001年至2003年,南阳市整修改造了三顾祠、甬道、卧龙潭、卧龙碑林,增建了读书台等景观,彩绘油饰了古建筑群,全面提升了武侯祠的视觉形象。
2011年,南阳市政府召开专题工作会,决定把复建卧龙岗工程交给卧龙区承办。
为什么要复建卧龙岗?
南阳卧龙岗上的武侯祠,在全国诸葛亮祠庙中,创建最早,规模最大,保护最为完好。自汉代以来的碑刻就达四百余通,为全国武侯祠之首。其承载的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舍命担当”的高尚品德,一直为世人颂扬、传承。
著名作家二月河先生说:“卧龙岗并不巍峨奇峻,但在南阳人心目中,无疑就是雄壮的喜马拉雅山,极巅的珠穆朗玛峰。”
◎晴雨阁
如此神圣的卧龙岗,与国内有名气的文化旅游景点相比,其成熟度相差甚远。
如此“巍峨”的卧龙岗,周边景象与其极不匹配。瞧那纵横交错的多层民房,密如蛛网,掩没了武侯祠和汉画馆。而且,安全隐患像一把悬在居民头顶上的利剑,使消防部门忐忑不安,又束手无策。南邓公路穿岗而过,像一把硕大的刀劈开了本该完整的景观,车辆昼夜川流不息,尘埃飞扬,行人掩面而过。路的两旁,商业门店乱搭乱建、乱摆乱放,杂乱不堪。
路南边的岗顶上,民宅数不胜数。顺着民宅间的一条小道往南走,是一垄垄凹凸不平的菜地。菜地南边临路处,是一排小加工厂,轰鸣的机器昼夜不停地叫着,似夏日树上的一群知了,闹你没商量。菜地东南方斜坡处,七百多座大大小小的坟头掩隐在松林中。坡底垃圾成堆,杂草丛生,夏季蚊虫横飞,臭不可闻。
遥想当年,罗贯中先生这样描写卧龙岗上孔明居处:“高冈屈曲压云根,流水潺湲飞石髓。势若困龙石上蟠,形如单凤松阴里。柴门半掩闭茅庐,中有高人卧不起。修竹交加列翠屏,四时篱落野花馨……”岁月无情,这般秀美的卧龙岗自然风光早已荡然无存。
谁也说不清是从何年何月起,人们将卧龙岗南段蚕食得遍体鳞伤、丑陋不堪。
一次,一群外地游客从武侯祠大门走出后,望着岗南这副模样,狐疑地说:“当年诸葛亮真的在前面这个地方躬耕吗?”
一位襄阳游客忙说:“诸葛亮躬耕隐居地在我们那里啊!不信你去看看襄阳武侯祠周边的环境,和这里一比,就知道是襄阳不是南阳。教科书也说了是襄阳,不是南阳。”
二月河先生得知后,气愤地回击道:“历史不是泥巴捏的!历史不属于有钱人!光凭投资做工作来解决学术之争,南阳人骂学术界某人爹娘,也得忍气吞声地受了。教科书是闹着玩的吗?那是给孩子们看的,岂能颠倒黑白?随意修改教科书中《出师表》一文的注解,说南阳在现在的襄阳一带,妄为不妄为?”
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立于山东临沂访坞村的“诸葛氏祖碑文”载:“我葛氏家琅琊,迁于南阳,食禄为诸,以官为姓。”加上诸葛亮《出师表》中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还有什么比这更硬的史证?不过也不能怪外地游客,人家看了《三国演义》,兴致盎然来南阳体验、感受诸葛亮的躬耕生活,眼前的一切却令他们颇为所望,顿生狐疑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卧龙岗,饱经沧桑的卧龙岗,像是一位历史老人,见证了成长,见证了辉煌,也见证了衰败。这位历史老人,总是在不停地深情地呼唤着卧龙岗的本来面目。
卧龙岗,是南阳的文化地标,是南阳的城市灵魂,是南阳人民的精神家园。复建卧龙岗,是一千万南阳人的渴盼,是关注南阳文化、南阳精神的有识之士的期待,是重塑南阳人民文化自信的载体和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