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黄河在咆哮

1.黄河在咆哮

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陷入无政府状态,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民族危机日重。

1927年5月13日,北洋军阀直系首领吴佩孚,因无力应战,率数千人马来到南阳,想与老部下于学忠的人马会合一起,壮大实力。不料,被于学忠拒绝了。

吴佩孚是诸葛亮的山东老乡,多年来他对诸葛亮十分崇拜,可是一直无缘瞻仰。

农历端午节早上,吴佩孚和众将熏香沐浴,健步登上了卧龙岗,跪在诸葛亮像前,祈祷他老人家助力,早日一统天下。之后,参观了碑文铭刻的诸葛亮谋略。离开卧龙岗时,吴佩孚为道人们留下了一副对联:古木千章栖老鹤,使君三顾起卧龙。

不久,吴佩孚率军离开南阳,奔赴白帝城。

四海沸腾,风云变幻,五洲震荡。

1929年,爱国将领杨虎城率新编第十四师进驻南阳,兼任南阳警备司令。其间,杨虎城一次又一次地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卧龙岗拜谒诸葛亮,倾心学习诸葛亮的“忠、智、勤、廉”精神,并指示随从秘书宋绮云撰文缅怀诸葛亮:“南阳卧龙岗,有史以来,名胜之一也……徘徊瞻仰其间,流连忘返,不禁慨发思古之幽情也。”

1936年,罗震任南阳专员兼保安司令。

罗震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英勇善战,文武双全。他来南阳一上任,就号召同僚向诸葛亮学习。每到诸葛亮的忌日,他就率领社会各界人士到卧龙岗祭拜诸葛亮。他还创作了歌曲《大哉武侯》:“大哉武侯,功垂宇宙,三分定鼎,策运茅庐,出师伐贼,复汉兴刘,扬名千古不朽……”这首歌曲,一时响彻南阳大地。

为了进一步宣传卧龙岗、诸葛亮,罗震登门请国民党元老、著名书法家于右任题写了门额“武侯祠”“诸葛草庐”。

◎草庐冬景

写毕,于右任稍顿片刻,又乘兴写了一副楹联:大文出师表,胜地卧龙岗。他还为河南教育界在卧龙岗修建的新唐抗战碑题写了碑文。

新唐抗战发生于1939年5月。这天,耀武扬威的日本侵略军发起对新野、唐河的进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奉命奋力还击,结果日军伤亡一千多人,仓皇而逃;第二集团军有八十一名官兵在战斗中壮烈牺牲。

1939年7月30日,正值酷暑时节,著名作家老舍随全国慰劳抗战将士总会,从重庆来到南阳慰问抗日将士。他目睹了城内外的情景,感慨万千地写下了《南阳》:

南阳城外,白水漱着黄沙,

◎汉昭烈皇帝三顾处

◎卧龙潭

南阳城内,人静街狭;

绕城流水,杨柳啼鸦,

城中小巷,静静的人家;

灯昏店小,窄巷里琢玉沙沙,

玉杯玉箸,雕玉如花;

哪里来的那半街残砖碎瓦?

是什么无情的灾异叫房倒屋塌?

难道这古城的静雅,

也是罪孽,也是屠杀?

老舍赞扬了南阳的自然风光和勤劳勇敢的人民,痛斥了日本鬼子的野蛮行径。

次日,老舍不顾旅途疲劳,兴致勃勃地登上了向往已久的卧龙岗,瞻仰了诸葛亮雕像,并欣然命笔:

卧龙岗下万顷桑麻,

卧龙岗上林光如画,

天色尚早,忙里偷暇,

到了南阳还能不瞻仰那隆中对话?

全国慰劳抗战将士总会离开了南阳,但他们演唱的《黄河大合唱》,仿佛仍然在南阳上空飘荡:“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冈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1945年3月28日,日军占领了南阳卧龙岗。翌日,国民革命军四二九团二营二连一排指战员奋力拼杀,夺回了卧龙岗。

日军亡我之心不死,30日上午,在机枪大炮掩护下,三百多名日本鬼子又向卧龙岗发起了进攻。

排长赵新芳自知寡不敌众,迅速带着战士们进了武侯祠。堵死山门和后门,登上宁远楼和半月台,用装有小麦的布袋作掩体,与日军战斗。突然,一颗飞来的子弹击中赵新芳的眼部;接着,炮弹飞过来炸断了宁远楼的一根大梁,房顶哗一声落下来,砸死了赵新芳。

下午三时许,日军推倒了南花墙,冲进来刺死了祠中道人张宗健和数名村民。

这时,一排仅剩九名战士。不一会儿,四名战士在和日军的殊死搏斗中牺牲了。余下的五名战士在道人们的掩护下,钻进地洞,保全了性命。

深夜,道人们悄悄地把阵亡的张新芳和他的战友们,埋葬在卧龙岗的丛林中。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唉,被炮火摧残得伤痕累累的武侯祠在哭泣,在呻吟,在呼唤……

谁来拯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