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元仁宗赐名

1.元仁宗赐名

大河奔流,江山易主。元代中统元年(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登基后,尊崇儒学,要走文治天下、德泽四海、化育万民的治国之路。

崇尚武力的元代统治者忽必烈,为什么要用儒家思想治国呢?

忽必烈从小就对儒家文化有着强烈的兴趣。1215年,大汗蒙哥委任他主管漠南汉地军国诸事,其间他招纳了一批汉族儒士谋臣。一次,他问起治国方略,刘秉忠说:“儒家的典章、礼乐、法度和三纲五常,是帝王成功的保证,谁能这样做,谁就能成为贤明的君主。”顿了一下,刘秉忠又说,“武力固然可以夺取天下,但不可以统治天下。统治天下必须有一套完善的官吏体制,而依据儒家学说建立起来的王朝官吏体制,历史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大儒士刘秉忠的一席话,对久有帝王之志的忽必烈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忽必烈即位后,力排众议,坚定地选择了这条路。国号“大元”,也是刘秉忠提议选定的。后人评价刘秉忠:“参帷幄之密谋,定社稷之大计。”

诸葛亮是儒家的杰出代表,自然而然地受到了元朝统治者的尊崇。

大德二年(1298年),南阳监郡马哈马拜谒武侯祠时,看到四间庙堂因年久失修而破烂不堪,于是重修武侯祠。之后,在其旁划地200多亩,为岁时香火之用,并请太虚观道人张志和任住持。

一天,河南行中书省平章政事何玮,到南阳视察农业水利建设,其间率官吏们到卧龙岗谒拜了诸葛亮。拜毕,何玮环顾四周,沉思片刻,说:“眼下,全国各地兴建书院蔚然成风。南阳应该考虑在卧龙胜迹旁,建一座庙学。”

“何大人说得好。”南阳知府当场表态,“我们马上筹办,逐级上报朝廷。”

不久,元仁宗看到了南阳拟建庙学的奏章,赞不绝口。

南阳庙学于1309年春开工建设,历时三年竣工。庙学有礼殿、祠堂、讲堂、诸生斋等四十六间,是全国兴建的最大的四所书院之一。祠堂是祭祀崇奉诸葛亮之地。讲堂两旁悬挂着诸葛亮“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的励志名言。

这天,元仁宗看了南阳庙学竣工的奏章后,欣喜不已。思忖再三,觉得庙学二字气势不够,于是赐名为“诸葛书院”。元仁宗意犹未尽,接着又给卧龙岗诸葛庵古建筑群赐名为“武侯祠”。

从此,南阳武侯祠声名更加响亮。

元代的官吏、名家蜂拥而至,追忆先贤,抒发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