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祠重放光彩

3.武侯祠重放光彩

江河奔流,不舍昼夜。历史迈进康熙王朝,拉开了康乾盛世的大幕。疆域辽阔,府库充盈,国泰民安。

◎诸葛井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冬日的一天,罗景踏着瑞雪,奉命到南阳任知府。

这天,他登上了心仪已久的卧龙岗,虔诚地跪拜在诸葛亮塑像前,热泪盈眶,喃喃自语。

拜毕,他徜徉在武侯祠院内。出乎他意料的是,祠内墙壁裂开了一道道缝隙,不遮风雨,亭子歪三扭四,残碑横七竖八地躺在荒草中,此情此景惨不忍睹。

昔日气势恢宏的武侯祠,怎么成了这般模样?

一位道人幽幽地说:“战乱毁了卧龙岗武侯祠。”

罗景点点头,黯然神伤地离开了卧龙岗。

一路上,他默然不语,一直回想着小说《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

诸葛亮,是为官者的榜样,是民族的精神旗帜。这旗帜不能倒下,一定要让它高高飘扬!

◎宁远楼

◎野云庵

不久,罗景和官员们商定修缮卧龙岗武侯祠。

经过两年筹备,修缮工程于1711年夏开工。谁也没料到,平整基址时,突然发现土砾里有五通石碑。碑上刻有卧龙岗十景图,即诸葛草庐、古柏亭、梁父岩、抱膝石、半月台、老龙洞、野云庵、诸葛井、躬耕亭、小虹桥。

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罗景喜出望外,激动地说:“此乃上天欲兴此工也,就按碑上的十景图位置建吧!”

工匠们驰而不息,日夜兼程。次年八月,工程竣工。

卧龙岗十景绕庐而建,如众星拱月,景点互对,步移景异。空隙之处密栽修竹,种植花卉,把武侯祠装点得花园一般,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罗景主编了《卧龙岗志》,集胜迹之大成,留住了卧龙岗文化之根之魂。

顾嘉蘅接任南阳知府后,新建了龙角塔、高台堂院等,助推卧龙岗上档升级。他还从《诸葛亮集》中选取部分篇章,命工匠刻于祠壁,旨在弘扬诸葛亮的“忠、勤、智、廉”精神。

至乾隆年间,南阳卧龙岗呈现出“漫道锦官祠宇好,龙岗今日更馨香”的盛况。

康乾盛世如落日的晚霞,绚丽多姿,形态万千,煞是好看。倏忽间,霞光慢慢消失在天际。

夜幕缓缓落下。晚清政府腐败无能,西方列强迫使清政府签署了一系列卖国条约,中华民族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半封建地社会。

◎三顾堂

◎关张殿

末代皇帝溥仪仰天长叹,怆然泪下,用笔抄写苏轼的《武侯庙记》:

密如鬼神,疾如风雷,进不可当,退不可追。昼不可攻,夜不可袭。多不可敌,少不可欺,前后应会,左右指挥。移五行之性,变四时之令。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卧龙也!

此时此刻,溥仪借《武侯庙记》抒发内心的激烈情怀,渴望身边有像诸葛亮这样的忠者智者神者仙者,辅佐自己重整山河,再创大清王朝的辉煌!然而,这只是他的黄粱美梦。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革命风暴很快席卷全国,清王朝迅速崩溃。

1912年2月12日,溥仪被迫颁布退位诏书,结束了清政府268年的统治。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降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