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西进

第五章 西进

数年征战,万余名渤海子弟兵伤亡过半,刘双全做梦都想着早日与妻儿父母团圆;特别是夜深人静的时候,仰望一轮皎月,他满脑子只有一个念头:回家!回家!回家!

十六

1949年2月,中央军委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统一整编,西北野战军整编为第1野战军,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原第2纵队整编为第2军,王震任军长兼政治委员;原第2纵队独立第6旅整编为第2军步兵第6师,张仲瀚任师长,曾涤任政委,师以下建制不变,各团名称依次为步兵第16、17、18团。

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同日,百万大军渡过长江,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江南;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然而,伴随着全国即将解放的大好形势,部队内部却开始滋生出厌战思乡情绪,这种情绪的蔓延直接影响了部队凝聚力和战斗力。

那时候西北大部分地区已经解放,很多山东老区过来的子弟兵不愿意继续向西进发。两年前,为了保卫毛主席、保卫党中央,这些老区翻身农民告别妻儿父老,背井离乡,来到黄土高原与胡宗南、马家军殊死作战,从没说过怂话、当过孬种。可现在延安已经光复,毛主席也化险为夷进了北京城。数年征战,万余名渤海子弟兵伤亡过半,若再向西走,冒着生命危险去解放那些和他们毫不相干的地方,心中便有了好大的不情愿。这些幸存的老兵,骨子里抹不去农民情怀,做梦都想着结束这场战争,早日回到山东老家,娶妻生子,孝敬父母,过上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田园生活。越是战斗间隙,越是休整的日子,就越思念远方的亲人。特别是每当半夜查岗的时候,刘双全走在安静的田园小路上,仰望天空一轮皎月,就抑制不住地想着妻儿父母,那时候满脑子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尽快回家!回家!回家!

可冷静下来细想,自己已经不再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几年的战斗生活早已将他锤炼成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一名优秀的解放军军官,党的利益、人民的利益已经战胜个人的欲望,既然毛主席提出“将革命进行到底”,革命战士就必须无条件听从党的指挥,服从党的召唤,坚定不移跟党走!

1949年7月,彭德怀确定了“钳马打胡,先胡后马”的决战方针,集中优势兵力将胡宗南主力包围分割于扶(风)眉(县)一带,战役历时5天,歼敌1个兵团部、3个军部、8个整编师零3个团,共计4.4万余人,从此完全掌握了西北地区的作战主动权,为日后歼灭马家军、解放大西北和大西南奠定了胜利基础。毛泽东闻讯,一连4次致电祝贺:“打胡胜利极大,甚慰。”

关中失守,西北门户大开,彭德怀乘胜发起“平凉战役”,决心集中优势兵力,将西北军阀马家军一举歼灭于陇东地区。

马家军兴于民国初期,活跃于甘肃、宁夏、青海等地,由于首领皆是回族马姓,时人称之“马家军”。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马步芳、马鸿逵、马鸿宾3个军阀集团势力逐渐壮大,其中尤以“青海王”马步芳、“宁夏王”马鸿逵最为强盛。他们虽然长期与蒋介石貌合神离,但在反共利益上却高度一致。

青、宁二马多为骑兵,善于远道奔袭,惯于冲杀白刃,当年红军西征时曾与马家军交战,有过几乎全军覆没的惨痛教训。为此,毛泽东高度重视二马,多次致电彭德怀,叮嘱“千万不可轻视二马,否则必然吃亏”,并亲自制定作战方案。

1949年7月24日,彭德怀调集优势兵力,向驻守平凉地区的青、宁二马发起猛烈进攻,各路大军以排山倒海之势,马不停蹄地向西挺进。张仲瀚率第6师横扫千军如卷席,1个月内连克陇县、清水、天水、漳县、和政、临夏等城镇,兵临西宁,切断了兰州之敌逃往新疆的退路,对我军主力夺取兰州起到了有力的策应作用。

刘双全记得,在那段大追踪的日子里,部队每天早上三四点钟就起床,简单吃两口干粮就匆匆上路,披星戴月地行进在群山峻岭之中。由于连日行军,疲劳过度,战士们严重睡眠不足,每人折一根胡杨枝,前后相互拉扯着走,脑子却早已进入梦乡。前面一停步,撞到别人的背包上就会陡然惊醒。如果前面的战士闭着眼睛掉到路旁的深沟里,后面的战士就稀里哗啦跟着滑了下去。

8月31日,兰州解放的第五天,部队尚未休整,彭德怀便向王震第1兵团发出将胡马残匪干净彻底消灭于河西走廊的作战命令。

河西走廊位于甘肃西北部、祁连山以北,连绵千余公里,为古代中原通往西域的主要通道,自清末至今一直是马家军盘踞之地。解放了河西走廊,即打开了内地通向新疆的大门。

第6师由甘肃绥化准备西渡黄河,向西宁前进。此时黄河大桥已为逃敌焚毁,对岸又有守敌防守,加之河水波浪汹涌,等架新桥,时间不允许,张仲瀚当即决定集全力扎木排强渡黄河。

刘双全说:当时渡河用的是羊皮筏子。这种皮筏子体积小、重量轻,颇具当地特色,只能坐4人,到达下游后,不用纤绳往上游拉,一个人就可以轻松将其背回原地。缺点是吃水浅,不易掌握平衡,稍遇水急浪高,就会前仰后翘,失去控制,很容易底朝天,所以用皮筏子过河十分危险。

渡河那几天一直在下小雨,河边冷风直往骨头里刺,冻得战士们牙齿直打架。刘双全乘坐的皮筏子摆渡到河心,由于水急浪大,筏子开始不听筏工摆布,径直向下游漂去,一个巨浪打来,筏子突然倾斜,半边掉进河里,半边露出水面,十分危险。刘双全顿觉一颗心悬到了嗓子眼,生的欲望和死的恐惧一齐涌上心间。

1个小时后,筏子终于抵达对岸,刘双全回头望去,但见河中激流之中到处是随波逐流的皮筏子,不免替他们捏了一把汗。事后才知道,有好几个皮筏子被激流冲毁,战士们只好抱着木头漂流,当地的撒拉族水手跃入黄河,救出几个落水战士,有的却沉入水底,永远没有回来。为此,第2军政治部还专门向撒拉族水手赠送锦旗表示感谢。

由于人多、船少、浪激,第6师用了整整3天才全部渡过黄河,随后越过巴扎山,至9月9日抵达化隆,三军会师。

就在张仲瀚率领步兵第6师强渡黄河之际,第1野战军主力部队先后解放西宁和宁夏,“青海王”马步芳与“宁夏王”马鸿逵苦心经营数十年的老巢土崩瓦解。至此,马家军统治青、宁二省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解放新疆成为当务之急。

十七

兰州、西宁先后解放,胡宗南残部4万余人沿河西走廊向张掖、玉门逃窜,妄想退守新疆,继续负隅顽抗。美国驻新疆领事马克南加紧联络政治土匪乌斯满等“疆独”分裂势力,重弹建立“东土耳其伊斯兰共和国”老调,企图趁乱将新疆从祖国版图中分裂出去。英国则凭借英属印度地利之便,觊觎新疆。新疆问题一旦国际化,就复杂难办了。因此,解放新疆宜速不宜拖,中共中央果断决定:第1野战军提前进疆,命王震所属第2军第5师为前部,第4师为中队,第6师为后卫,翻越祁连山,截击西逃之敌,促进新疆和平解放。

祁连山位于甘、青两省边境,由一系列平行排列的山岭和山间盆地组成,主峰海拔为5547米,山峰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山上常年冰天雪地,寒风刺骨,空气稀薄,荒无人烟,有“祁连山六月雪”之称,自古就是青海通往河西走廊的天险。

翻越祁连山是一次重大战略行动,是明知千难万阻、可能会付出巨大代价的果断决策,因为用两三天的时间翻过祁连山,就能截住西逃之敌并歼之,这就比正常行程要缩短五六天时间,从而能促使新疆和平起义,所以意义十分重大。

9月12日,第2军先头部队第5师率先由西宁向张掖出发,一路上摧枯拉朽,势如破竹,连克大通、门源、俄博。15日,部队开始翻越祁连山,沿途万物绝迹,寒风刺骨,又遇狂风雨雪和冰雹袭击。由于准备不足,部队缺乏防寒设备,许多官兵还穿着单衣,加上高山缺氧,导致沿途冻死100多人。但是,第5师官兵以惊人的毅力战胜狂风暴雪,于17日上午翻越祁连山,攻占民乐。

王震在到达顶峰时吟诗一首:“白雪罩祁连,乌云盖山巅,草原秋风狂,凯歌进新疆。”彭德怀闻讯来电,号召全军学习第2军不怕困难、在风雪交加的气候中奋勇前进的精神,并向英勇牺牲的烈士致敬默哀。

9月18日,张仲瀚第6师作为第2军的后卫,开始从西宁向张掖进发;19日沿门(源)民(乐)公路翻过达坂山,横渡大通河,进至门源县。

刘双全说:第6师在抢渡大通河时,岸边已经结冰,水中带有冰碴,气候在零度左右。当时,狂风大雨夹着冰雹,铺天盖地倾泻下来,战士们只好把背包顶在头上,抵挡冰雹袭击。河面很宽,有千余米,涉渡地段水深1米左右,连队都是男人,可以把鞋和裤子脱掉;只是苦了机关里的女同志,只好穿着衣服过河,沿着标记互相搀扶,缓缓而行。有处地段水深达到胸部,水流湍急,冲走了好几个战士,虽经奋力抢救,但水大浪高,连救人的人也被卷进漩涡,最后只好把两头驮炮的骡子压到水槽中顶住激流,大家从骡背上一个个踩过去,对面再有人拉拽接应。这样经过两个多小时,部队才到达彼岸,腿脚早已冻麻木。

20日,第6师从门源出发,开始翻越祁连山。刚到山脚下,老天就下起雨夹雪。不一会儿,风越刮越大,鹅毛大雪劈头盖脸,行军愈发困难。山路从峡谷中伸出来,忽隐忽现,渐次升高,似乎接着苍天,又像从云中撒下的飘带,宛如一条天路。

队伍沿着这条弯曲的山道盘旋而上,越往上爬风雨越急,雨水从衣领口落进去,全身透骨冰凉。行进到一座山峰,顷刻间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刮得人东倒西歪,睁不开眼。刘双全只好弯腰低头,用手遮住眼走。棉衣很快被打湿,又很快结成冰,像穿上了铁甲,腿重得像灌了铅。

越往上爬,雪越大,路越险,空气越稀薄,刘双全感觉头晕气短,每迈一步都要张大嘴吃力地吸一口气。最讨厌的还是路遇一条小河沟,弯曲不直,路一会儿在河这边,一会儿在河那边,只好挽着裤腿在水里走。水虽不深,但风厉害,上去下来,经风一吹,整个腿都要冻裂。饿得实在受不了,但干粮冻得像冰块一样,硬邦邦的,啃不动,水壶里的水也冻成冰块,只好憋住气喝口烧酒,不过这也只能暖和一会儿,过后更冷。

途经寺湾,刘双全看到躺在乱岗上第5师牺牲战士的遗体。祁连山上都是石头,牺牲烈士的遗体无法掩埋,只能用杂草、树枝遮盖一下。看着那些半卧着或裸露着胳膊腿的战友遗体,他心中十分难受,这些烈士为了共和国的诞生,永远留在这里,与大山为伴,成为守卫大西北的“山魁”。

9月24日,步兵第6师翻过大梁,经俄堡、山扁豆口峡谷,到达民乐。至此,河西走廊地区全部解放。10万大军云集酒泉、安西,兵临玉门,剑锋直指新疆。

十八

新疆面积大约有166万平方公里,三面环山,中间天山横亘,域内居住着汉族及维吾尔、哈萨克、蒙古、回族等12个民族。新疆又地处边陲,与蒙古、苏联、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等国接壤。新疆自古为亚陆交通要道,汉唐以来,中亚文化的输入,印度佛教的东来,中国文化的西传,还有国际贸易的进出,都要经过这里。

新疆在清朝之前叫“西域”,自古以来充满神秘。西汉初年,匈奴打败“三十六国”,统一西域,之后不断南下骚扰中原,成为汉朝边患。汉武帝转守为攻,接连对匈奴发起两次战役,均大获全胜。在此期间,张骞出使西域,联络沿途部落,共同抗击匈奴。到公元前60年,汉朝统一西域。18世纪中叶后,俄国崛起,强占了新疆西部数十万平方公里领土。与此同时,英国也加紧了侵略新疆的步伐。1895年3月,英俄两国签订《英俄协议》,私下将新疆帕米尔地区分成两部分,南部“划归”英国势力范围,其余“划归”俄国,但历届中国政府从来没有承认过这个协议。

应该说,自从汉武帝大败匈奴之后,新疆就已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然而,在之后的两千多年历史中,这片古老的土地从来没有安宁过。尤其是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西方列强的插足入侵,导致新疆分裂势力甚嚣尘上,新疆局面变得更加错综复杂,这也是毛泽东要求王震大军尽快入疆粉碎“疆独”阴谋的主要原因。

刘双全告诉我:最初在毛泽东进军全国的战略部署中,新疆是被列为第二步解放的区域。1949年5月23日,中央军委曾指示彭德怀,年底前占领兰州、宁夏和青海,1950年春“开始经营新疆”。[1]6月26日,毛泽东又致电彭德怀,指示“明年春季或夏季占领新疆”。[2]但是,时局的发展以及形势的变化,迫使毛泽东改变了初衷。7月23日,毛泽东再次电告彭德怀,要求于1949年冬季占领迪化,不必等到明春。[3]

毛泽东这一战略计划的改变是由新疆形势的变化所决定的。

1949年9月25日国民党西北军政长官署副长官兼新疆警备总司令陶峙岳通电起义,次日新疆省政府主席包尔汉也率部起义,宣告了新疆的和平解放,史称“新疆9.25起义”。但是,由于新疆远处边陲,沙漠千里,交通极其不便,中国人民解放军短时间内难以到达那里,于是新疆军政当局内残存的反动军官开始乘机在各地制造暴乱,杀人越货,四处抢劫,民族分裂分子与境外敌对势力沆瀣一气,妄图建立所谓“东土耳其伊斯兰共和国”。因此,维护新疆稳定迫在眉睫。

10月5日,包尔汉向毛泽东发出急电,表示鉴于当前新疆局势不断恶化、武装叛乱时有发生、社会秩序极为混乱的实际,迫切希望“人民解放军兼程来新,以解危局,并慰人民之热望”。

在此危机四伏的严峻形势下,毛泽东果断决定:王震率第1野战军第2、6军火速提前进疆,以加速统一祖国进程,彻底挫败帝国主义分裂新疆的阴谋。

1949年9月28日,彭德怀向王震所部发出“向新疆进军”的号令。

西北自古有句民谚:“出了嘉峪关,两眼泪不干,向前看戈壁滩,向后看鬼门关。”第6师不少官兵听说部队要进新疆,顿时思想起了波动,认为“第2军是几次保卫延安的老部队,毛主席应该把我们调到北京去保卫党中央”。有的同志认为革命胜利了,该回家过安稳日子了。还有的怕去了再也回不了老家,因此滋生了离队思想。

刘双全当时在第17团担任第9连连长。他说:部队到达酒泉时,大陆已经基本解放,随军有个山西担架队是负责打仗时抬伤员的,这时上级把缴获的战利品奖励给队员,这些队员于是敲锣打鼓、兴高采烈地回家去了。战士们看见后,立刻被勾起思乡情结。上级就不停地开会,教育我们说新疆的老百姓怎么怎么苦、地主恶霸如何如何坏。熊晃副政委对大家说:毛主席提出,全国解放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离我们共产党人追求的远大目标还远着哩。新疆虽然和平解放了,但乌斯满等匪徒还盘踞在阿山草原与我们为敌,起义队伍中的顽固分子还在各地策动暴乱,烧杀抢掠,那种“革命到头”的半截革命论调,那种“解甲归田”的农民意识,只能松懈我们的战斗意志,妨碍我们凯歌进新疆任务的圆满实现。然后,上级又让战士们自己报名到新疆待多长时间,那时候叫“大借兵计划”。

大家心里想:既然已经革命几年了,枪林弹雨都没死,进疆就进疆吧,当个完整的革命战士,不能当逃兵。再说进了新疆,漫山遍野都是荒无人烟的戈壁滩,出去几百公里见不到人,大风一吹连方向都分辨不出来,根本跑不出来。反正想通想不通都得去,还不如积极一点,所以同志们一般报了两三年。我当时是连长,要起带头作用,咬咬牙报了5年。开始让你干10年你也不愿意呀;

几年之后等你觉悟提高了,自己就不回去了。可是,谁也没想到最后在新疆待了一辈子。战士们都是农民出身,思想觉悟需要不断提高,这就是革命发展的阶段论。[4]

1949年10月5日,第2军在酒泉召开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会,彭德怀向全体将士发表了激动人心的讲话,最后豪迈地说:“新中国成立了,我今年53岁,还要为保卫祖国、建设祖国再干30年!”[5]

注释:

[1]《毛泽东军事文集》第5卷,第592、625页,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2]《毛泽东军事文集》第5卷,第592、625页,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3]《毛泽东军事文集》第5卷,第644页,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4]陈璞平、刘荣青于乌鲁木齐根据采访录音整理。

[5]张仲翰:《向新疆进军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