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后记
——一段历史的浓缩
这部作品与其说是刘双全司令员的人生传记,倒不如说是当年山东翻身农民万里跋涉西征戍边历史的缩影,或者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波澜壮阔屯垦乐章的一小段跳跃的音符。
70年多前,为了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山东渤海老区万余名翻身农民组建了山东渤海军区教导旅,毅然告别家乡父老,兵出渤海湾,鏖战大西北,半数儿男血洒疆场,牺牲在西进途中;后来,半数老兵屯垦戍边,此生永驻大漠戈壁的天山,留下多少忠孝难以两全的遗憾。刘双全的故事就是这无数感人故事中随意撷取的一个典型。
之所以最终定名为《将军泪》,也是经过斟酌再三。兵团寓兵于农,亦民亦兵,沿袭了部队建制,具有“战斗队、生产队、工作队”三重职能和鲜明的军队色彩,“兵团”和“司令”本身就是军人称谓的专利。当年毛泽东曾经对这支整编转业部队发布命令:“你们现在可以把战斗的武器保存起来,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当祖国有事需要召唤你们的时候,我将命令你们重新拿起战斗武器,捍卫祖国。”因此,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首先是一支随时待命出击的“战斗队”,从这个意义上考量,我更喜欢将“兵团司令”称为“将军”。将军是战神,叱咤风云,九死一生。将军流血不流泪,战场上不流泪,艰苦处不流泪,挫折中不流泪。然而,当不能膝下尽孝、不能叶落归根的时候,这些七尺男儿留下了愧疚和无奈的泪。为了祖国疆土的完整,为了人民生活的安宁,他们默默擦干眼泪,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世代坚守边疆,无怨无悔。这就是兵团战士和山东老兵的大义情怀。这种巨大的反差和悬念是本书创作的初衷。
我和刘双全司令员相识于6年前那个盛夏,此后交往颇多,相谈甚欢,最先打动我的是他和段丰英阿姨那段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从他们朴实无华的叙述中,我看到了山东男人的大义大爱和山东女人的坚韧温柔,感受了父亲般的博大胸怀和母亲般的慈爱善良,从此更加坚定了写作的决心。本书没有采用传记文学通常的编年体形式,也未将笔墨重点放在金戈铁马的战场厮杀描写上,而是选择了刘双全一生中最具代表性几个亮点,更多地触及山东老兵心灵深处最柔软的思乡情愫和“不孝”伤痛,从而感受一个军人、男人、丈夫、儿子对责任的担当和对家人的柔情。
《将军泪》是我在5年中继《兵出渤海湾》、《西风烈》之后创作的第三部关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山东渤海军区教导旅的专著。对于70多年前发生在我家乡的这一段光荣却又几乎被掩埋的历史,作为历史学科班出身的我,有责任将其挖掘出来、传承下去。写作过程中得到诸多朋友的热心帮助和大力支持,所采用的照片大多年代久远,无法联系原作者,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刘双全司令员家乡的著名诗人王培元先生专门为拙作创作了《一路芬芳》的歌词,情真意切,十分感人,在此引作《后记》的结束语,与读者共赏:
西征路上,烟尘茫茫
你驰骋疆场,热血点燃霞光
不回头,向着夕阳落下的方向
留下多少传说、多少悲壮
西征路上,号角嘹亮
你铁骨柔情,使命大义担当
不停息,向着大漠戈壁的荒凉
留下多少激情岁月的吟唱
我看见,你的目光
穿越七十年风霜
把回家的路深情凝望
我看见,你的心里
沧桑盛开花香
为回家的梦一路芬芳
陈璞平于德州
2018年4月5日
2022年6月10日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