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重任

第十二章 重任

刘双全80诞辰时,回首漫漫人生路,对自己任职6年兵团司令员的经历总结了24个字的经验:承上启下,推进改革;乱中清醒,信念坚定;突破瓶颈,加快发展。

四十二

屯垦戍边是西域古国传唱了两千多年的古韵长歌。历史上凡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都把屯田当成强国护边的一项根本制度。后汉一代枭雄曹操说:“孝武(汉武帝)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明代李贽说:“屯田是千古之策。”新中国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成立,则是这一古代治国良策的光荣延续。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毛泽东高瞻远瞩、雄才大略作出的伟大创举。它寓兵于农,屯垦戍边,沿袭了军队师团营连的建制,形成了党政军合一、工农兵学商并举、农牧副渔综合经营的社会主义联合体,既具有政府的绝大部分职能,又并非简单的经济实体,在屯垦戍边事业中发挥着推动改革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建设大军作用,增进民族团结、确保社会稳定的中流砥柱作用,巩固西北边防、维护祖国统一的铜墙铁壁作用。有首民谣生动形象地反映了这种组织结构的独特和复杂:“兵团师局真叫怪,是企业,办社会;是农民,有工会;是军队,没军费;是政府,要纳税。”正是这种看似不合常理的特性,使得兵团在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壮丽事业中具有鲜明的“战斗队、生产队、工作队”的三重职能。

兵团的历史既光荣又坎坷。“文革”期间,兵团饱经磨难,被无端撤销,遭受重创,后在张仲瀚的再三呼吁下,得以恢复。此时“文革”刚刚结束,各行各业百废待兴,兵团犹如大病初愈,何去何从?如何振兴?一系列难题摆在新任司令员刘双全面前。

刘双全压根也没有想过自己有一天会担任兵团司令员这一重要职务。

刘双全是一个懂得感恩和知足常乐的人。在他的思想深处,一个穷苦农民的儿子,18岁参军入伍,经历了枪林弹雨、艰苦屯垦、“文革”磨难,这一生坎坎坷坷、风风雨雨走过来,比起那些死去的战友、老乡,他对活着、工作着、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已经很知足了,做梦也没有想过临近退休,作为代理师长且没有经过兵团副职岗位的过渡,直接越级担任司令员。这种破格提拔不仅几乎所有兵团人没有想到,他本人更是半点思想准备也没有。中央宣布命令之前,很多人在焦虑、等待、观望,他却一头扎到万里之外的广州,心无旁骛地四处奔波求人,以一师之长的身份亲自推销丰收之后大量积压的库尔勒香梨。

段丰英回忆道:中央考察组来新疆换班子,很多人有想法,老刘当时已经58岁,很快就要退休,而且他只是代理师长,没有担任过兵团副职领导职务,再加上他这一辈子就没有向组织伸手要官的习惯,所以人家围着考察组转,他却飞到广州推销库尔勒香梨。那年香梨丰收,新疆只有4毛钱1斤,而广州卖到2块7,老刘着急,在广州四处求人说好话,回到库尔勒就病倒了。考察组来考察他,事先他根本不知道。后来听说有人反对,说他没有文化,字写得不好,理论也不行。王震说,刘双全实践经验丰富,敢于创新,他在国外那么复杂困难的条件下都能干好,国内还干不好吗?

考察完毕,只等中央批复。情况突变,有人匿名举报老刘曾经受贿过一台电视机。这下问题严重了,考察组立刻着手调查。消息传出,谣言四起,有人看笑话,说刘双全不但当不成司令员,怕是连师长也保不住了。

段丰英后来对我叙述了事情的原委:几年前有个上海知青从香港搞来一台二手电视机,问我要不要,当时进口电视机很难买到,我就四处借钱,买了下来。为了预防以后出问题,我还专门要来购货发票,生怕有人说是走私货。我这人平时大大咧咧,随手就将发票压到桌子玻璃板底下,很快就将这事忘了。这次考察组找到老刘谈话,要他拿出花钱买的证据。老刘从来不管家里的事,他上哪里去找什么证据?可找不到证据,就说不清楚;说不清楚,不但司令当不上,还要背黑锅。这下我可犯了愁,好几夜睡不着觉。有天打扫卫生,无意中看到桌子玻璃板底下压着那张发票,顿时欣喜若狂,捧着那张发票一溜小跑就给考察组送去了。考察组高兴地说:这下老刘没问题了。我临走时说:行就行,不行就拉倒。我们家这点破事还要上报中央政治局呀?结果老刘不声不响当上了兵团司令,一下子轰动了整个兵团。后来大家开玩笑说:刘双全这辈子就是一个奇迹。[1]

四十三

1988—1994年刘双全担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员期间,国内外形势风起云涌,变幻莫测,从“六四”动乱到邓小平南方谈话,刘双全始终保持坚定的政治立场,依靠兵团党委一班人,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强力推进各项改革,着力解决职工期盼的事情,兵团各项事业稳步向前发展。

历史总是要沉淀一段时间,才能被人们更深刻地认识、更准确地把握。对国家、对民族、对个人都是如此。刘双全80高龄时,回首漫漫人生路,对自己任职6年兵团司令员的经历总结了24个字的经验:承上启下,推进改革;乱中清醒,信念坚定;突破瓶颈,加快发展。

刘双全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

“承上启下。”我对离休的老领导陈实、谢高忠等十分尊重,经常向他们汇报和商量工作,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对他们在职时的重大决策坚决执行,比如办家庭农场、联产承包等。陈实同志任司令员时常说兵团是靠水利和农业起家,现在也必须依靠水利和农业为基础谋发展。我坚决贯彻这一重要发展战略思想。陈实同志曾当面对我说,你对兵团感情很深,像母亲对孩子一样操心兵团事业。有次我给谢高忠同志汇报、交谈工作时,他说有件事没有办好,咱们兵团机关连个像样的招待所都没有。我立即回答一定办好这件事。第二年,徕远宾馆就建起来了。我深切体会到离休老干部真正是党和人民的宝贵财富。

“推进改革。”就是坚持正确的东西,纠正错误的东西,保证兵团的改革开放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我当司令员面临诸多困难,首先是财政非常困难。有的团场亏损累累,别说扩大再生产,就是退休职工的工资也一欠再欠。广大职工收入偏低,有的生活十分困难。我认为当时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对兵团改革初期的认识不一致,对农业的投入减少、管理放松,团场穷了,没有后劲了。

在战争年代,基层指挥员要靠前指挥,带头冲锋。在和平建设年代,我们指挥员也要靠前指挥,解决新的问题。我带领兵团机关有关部门领导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南北疆垦区都跑遍了。我发现不少团场出现“花花田”,一个大条田承包给几户职工,这个种玉米,那个种棉花。机械作业无法进行,新的技术难以推广,甚至灌水都不能统一。

针对这种情况,1989年8月,我在南疆农1、3师主持召开司令员办公会议。在农3师第43团的改土培肥现场会上,我提出“十六字”方针,即“加强基础,改善条件,强化管理,提高效益”。“加强基础”即农业是兵团的起家之本,不管社会上吹什么“风”,抓住农业不放松。要大力加强农业基础,在这个问题上一定要头脑清醒。“改善条件”即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依靠科技力量,加大水利、农机建设,为提高生产力水平创造良好的条件。“强化管理”即加强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管理,在深化联产承包的同时,加强“五统一”,即统一种植计划、机耕作业、灌溉管理、技术措施、产品销售等,增加团场积累。“提高效益”即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消除团场亏损,增加兵团综合实力。这些措施的实施,对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兵团的改革起到了保驾护航作用。

有一次在农1师塔里木垦区开荒造田现场会上,地头上挂了条横幅:“希望在田野上,财富在土地里。”有人说:希望不在田野里,在市场上,再不要两眼只盯住田野了。还有人说:搞农业目光短浅,没有前途。我立即反驳:兵团过去是不是靠农业起家的吗?现在不靠农业,靠什么?面向市场搞生产当然不错,但得有产品进入市场,不能两手空空!如此浅显的道理,老百姓都应该知道,况且是领导干部!对方无言以对。近20年过去了,是非曲直,历史自有定论。

“乱中清醒,信念坚定。”我们那一届领导班子经历了两次大冲击:一是国际上苏联轰然解体,给国际局势造成非常强烈的冲击;二是国内1989年春夏之交的“六四”政治风波。我们坚定不移地与党中央政治上保持高度一致,兵团的大局稳定、人心稳定,坚持全神贯注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坚决把兵团的屯垦戍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我们那届班子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政策,深化和推进了兵团的改革。

“突破瓶颈,加快发展。”在王震等老同志的关心和支持下,1991年3月3日,国务院下发《关于调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计划管理体制和有关问题的通知》,批准兵团实行计划单列,多年困扰兵团发展的计划财务“瓶颈”被突破了,财务体制进一步顺畅了,为兵团事业持续快速大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发展新中国屯垦戍边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2]

刘双全说:我们那一届班子的功过是非自有历史来评判,我不过尽力做了一个老战士、老党员、老军垦应该做的事情。至今回想起来,对党、对人民、对自己都问心无愧。

注释:

[1]陈璞平于宁津根据采访录音整理。

[2]《刘双全回忆录》,第6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