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

赵剑敏

春秋有五霸,五霸中的第一霸,就是齐桓公。

开霸业不容易,首开霸业更不容易。在这群雄纷争、豪杰竞起的时代里,当了霸主,意味着他是最大的英雄,最大的豪杰。

做成这样的事业,得有绝高的智商,得有宽阔的胸襟,得有灵活的手段,得有超群的胆略,得有大批的人才,更得有良好的机遇。齐桓公发挥本身长处,抓住外部有利条件,看准形势,开出了盛大的新局面。

做事业需机遇,然机遇得靠人掌握。齐桓公是个抓机遇的能手,在故国发生变乱后,身在异国的他和哥哥纠展开了一场比速度、比智慧的竞争,途中佯死假装中了管仲之箭,欺骗敌手,赢得时间,捷足先登,夺取了君位。

政治就是人事,政治搞得好坏,说到底,是人才运用得好坏。齐桓公清楚这个理,把人才看得第一等重要。当君主前,他依靠的是鲍叔牙,登位后不计前嫌地放手任用了管仲。

为称霸,他放下架子,老实地向管仲谈了自己的短处:

“我好猎又好色,是否妨碍称霸?”

回答是:只要知贤、用贤、信贤、远小人,这短处无足轻重。

齐桓公心里有了底,大力支持管仲改革,使齐国成了一等强国。

凭着一等强国的实力,他将眼光投向了天下。

政治、军事双管齐下,内务、外交两轮并转,齐桓公做得有板有眼。

春秋无义战,他把无义战变成了“有义战”,高举“尊王攘夷”的大旗,以捍卫周王天下共主的名义,来笼络诸侯,压制诸侯,打击诸侯,让诸侯们围着他转,也让周天子围着他转。

他崇尚武力,但不迷信武力,他懂得什么时候该打,什么时候该和,什么时候该用计,什么时候该坦诚,他懂得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他伐鲁,救燕,讨蔡,问罪于楚……无一不胜利,无一不成功。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齐桓公霸主当得神气,当得自然,当得人们无话可说。

齐桓公成功了,成功了的齐桓公踌躇满志,有了骄气,有了傲气。其实,这骄气、傲气,在他争霸过程中早已见端倪。

他造就伟大的事业,远不是救民众于水火,解天子之危难,而是为了满足他的虚荣心,满足他的享受欲,满足他的权力感。

他洋洋自得地说:他的事业,古今罕有。

争霸成功,且成了第一个霸主,他原先压制的奢侈性爆发了,隐藏的自大心暴露了,他把宫室建造得华丽壮观,仿着天子的样子做了车辆服饰,还想学学天子的气派去泰山封禅。他把人欲全都释放了出来,没了节制。

管仲理解他,一语道破天机地说:

“君主辛辛苦苦地做事业,就是为了有一天能够享受享受。”

和政治家们呆在一起缺乏人情味,和人们一样需要人情味的齐桓公,慢慢地亲近了三个小人:杀子让他尝人肉的易牙,自宫其势来服侍他的竖貂,放弃卫世子不做而做他近臣的开方。三人大奸似忠,齐桓公误以为真,误以为忠。管仲遗言,请他远离小人,可照着做了,却弄得饮食不香,睡觉难眠,于是再召回。

身边有着一伙小人,加上接班人问题搞得反复不定,从而闹出了政变。政变时的齐桓公重病在身,独自一人被困于内宫,无人无水无饭,凄凉而死。死了六十七日没人过问,尸虫爬出了室外。

一代雄主落到这般下场,在他生命结束处,历史替他打上的不是句号,而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春秋有五霸,五霸中四霸(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皆有定论,惟对另一霸宋襄公是否算得上霸主是大有分歧,持否定意见的人推出越王勾践来代替他。

平心而论,宋襄公确实有过霸业,但霸得短暂,霸得迂腐,霸得滑稽,霸得让人觉得好像不是那么一回事。

论建立霸业的底子,宋襄公不缺。宋是西周初大分封时确立的异姓诸侯国,它由殷商的遗民所组成,以德高望重的微子为首领。宋一开始就是重要的诸侯国,有浓烈的文化底蕴,有极强的政治素养,它的地理位置处于不可等闲视之的中原,政治上其诸侯位居爵位的最高等——公。到春秋初期,宋对天下事务有了举世承认的发言权。

祖宗留下了宏大基业,有幸成为宋君的宋襄公,不想守成,不想故步自封,他要把祖宗的基业进一步发扬光大,要把宋国造就为第一流的强国,要继齐桓公之后成为天下第二个霸主。他相信本国的国力,相信本身的能力,相信他的目的能达到,相信他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

有些臣子觉得前景没这么好,提出宋国一则国小土薄,二则人才缺乏,三则自然灾害严重,不可争霸,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宋襄公不以为然,他认为只要有远大的目标,可以扬长避短,可以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

求霸业得抓住时机,宋襄公抓住的时机是齐桓公身后齐国大乱,继承人发生了问题。也是巧合,雍巫、易牙、竖貂发动政变拥立公子无亏后,世子昭政治避难避到了宋国。天意,天意,宋襄公认定这是天意,天意不可违,他紧紧抓住天赐良机,决定帮助世子昭复国。

雄赳赳的宋军在宋襄公亲自指挥下,会合卫、曹、邾三军,兵扣临淄。大兵压境,齐国发生内讧,奸臣被杀,无亏被杀,世子昭登上了大位。然宋军班师才刚至本国边境,齐再次发生内乱,世子昭又逃奔宋国。宋襄公义无反顾,增添兵马,亲将中军,顺原路返回,终于把世子昭真正变为了齐孝公。齐孝公感宋襄公大德,厚犒宋军。

此举成功,宋襄公的自信心直线上升,感觉好得不得了。他认定自己已经入了霸业之门,下一步只是如何趁风张帆。他的打算是学学齐桓公,召开一个诸侯大会,订立以自己为中心的盟约。考虑到大国不会来,他先照会了滕、曹、邾、四个小国。君迟到二日,宋襄公为警告东夷各族,将君杀而烹之,祭了神。

这一杀,坏了事,曹君首先冷了心,告辞回去。第一次盟会不了了之。

听到楚国召郑、鲁、齐、陈、蔡会盟,宋襄公想出一计,要求参加盟会,以用楚国压众诸侯,再用众诸侯压楚国。楚成王将计就计,在盟会上扣压了宋襄公。第二次盟会又遭惨败。

还算他有造化,楚军挟着他攻宋失利,将他给放了。

争霸受挫,宋襄公咽不下这口气,挥师伐郑,以捞回面子。楚军救郑,宋楚两军对垒于泓水两岸。楚军渡河,他不击;楚军上岸未排成阵,他还不击,理由是:“君子不攻击不成阵势的敌军。”楚军排成阵后,宋军被打得大败,宋襄公身受重伤。

宋襄公争霸没有争出什么名堂,倒是泓水之战让他出了名,这个名出得家喻户晓,落了个“蠢猪式的仁义道德”的千秋笑柄。

插着笑柄,宋襄公走进了五霸之列。

继宋襄公之后称霸的是晋文公。

在春秋大大小小几百个国君中,历尽人世炎凉,走尽人生坎坷,阅尽人间沧桑,都无过于一个名叫重耳的人。

按照常态,重耳的一生本不会如此复杂,应该是安安稳稳,过那悠闲富足的贵公子生活,与世无争,与人无争。然而也许是命运,把他推向了另一极。他生在了一个战争不已的时代,一个道德普遍沦丧的时代,一个根本无人情味的时代,更不幸的是,他生在了一个把政治看得比一切都高的家庭,一个为了私欲可以不择手段的家庭,一个阴谋和爱情串成罪恶的家庭。

重耳是晋献公的二儿子,其母是犬戎主的侄女狐姬。重耳是庶出,世子位已由兄弟申生占取,另有个庶弟夷吾,手足情谊颇深,彼此相安无事。

风云突变,当父亲娶了骊姬后,特别是骊姬生了儿子奚齐后,整个家庭的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骊姬的作用下,申生被迫自杀,重耳和夷吾出奔他国。父亲死后,晋国君位不断更迭。

大乱之时,君位本该是重耳的。他从小就对政治显示出强烈的兴趣,和各有名的大臣结下了较深的关系。他会做人,被朝中主要政治势力所看好。当政变为首者里克等人,迎他入朝为君时,他因形势动荡不定而拒维了。他拒绝,夷吾则求之不得,迅速赶回来登了位(是为晋惠公)。

原先关系很不错的兄弟,由于政治角色的变化,关系同时发生了变化,夷吾担心重耳的威望,恐成为后患,派出刺客前往翟国进行暗杀。重耳得到警报,带着从人开始了遥遥无期的历游多国的大流亡。

大流亡,时而遭冷遇,时而受欢迎,时而座上客,时而叫花子。踯躅在漫漫长路中,他激扬过,消沉过,曾指点江山思大展雄图,也曾拜倒在石榴裙下不想再奋进。末了,他还是咬了咬牙关,上路。

卫,齐,曹,宋,郑,楚,秦,走到秦国,他找到了救星。秦缪公发兵送他回国,赶跑了晋君圉(晋惠公之子),夺取了权杖,是为晋文公。

四十三岁出奔翟国,六十二岁返国,十九年的大流亡,流出了一个饱经苦难的晋文公,流出了一个深知各国状况的晋文公,也流出了一个有着无比老到政治经验的晋文公。

老年的晋文公,抓住根本,改善国民生活,争取民心;整顿内政,革除弊端;建设军队,提高国力。国力是基础,有了国力的晋文公转而向外发展。他亮出“尊周”、“尊王”的大旗,出兵平定周室内乱,杀死叛乱发动者王弟姬带,帮助周襄王重返王位。

大旗打出,万众注视;平叛成功,天下瞩目。

天下瞩目的晋文公,公开争霸。

争霸是实力的竞争,是智谋的竞争,竞争展开在晋楚之间。明报楚成王当年厚待之恩,实是用兵家之计,晋文公指挥大军“退避三舍”,诱使楚军生骄轻敌,通过“城濮之战”,一举击败楚军。

击败楚军的晋文公,在践土大会诸侯,成为霸主。周天子承认这个霸主,荣封他为伯。

晋伯事业显赫,且有个可心的晚年。

几十年的流亡生活,培养了晋文公深刻的忧患意识,当他把忧患意识用于治国后,国家的面貌发生了改观;当他把忧患意识用于天下大业时,造成了霸业。他整个人生,苦也苦在忧患意识,成也成在忧患意识。

春秋五霸,从时间顺序上来说,秦穆公排在第四位。

秦穆公向晋侯求婚,欲娶申生的姐姐伯姬为妻。晋献公又筮又卜,终于同意了他的请求。这是两个大国间的政治联姻,绝非一般的婚娶迎嫁,其中的意义对秦穆公更大些,和地处中原的晋国结下如此的关系,可使带有西戎形象的秦国生色不少。这一笔,托出了一个具有极强政治眼光的新秦君。

《史记·秦本纪》称秦穆公为秦缪公,写他的第一件事是:亲自率军伐西戎茅津国,取得大胜。然后迎娶了申生的姐姐。

秦穆公显著的特点是,会用人,不拘一格地用人,不论地位,不论出身,不论年龄,只要有才,就给予最高的待遇,最大的信任,推心置腹,勇于分担责任,给人才们制造一个宽松的天地。凭着锐利的慧眼,宽容的肚量,诚恳的态度,先后将百里奚、蹇叔、由余、公孙枝、孟明视、白乙丙、西乞术等大批杰出人物罗织到手下,并让他们充分地发挥了能量。

有着一流政治家的手段,有着一流人才的帮助,秦穆公继承祖业,做成了大事业。

任何大事业,总有个着手处,总有个开端。秦穆公的大事业,开端于征服西戎主赤斑的胜利。这个胜利,不是单纯的战役胜利,它具有辉煌的战略效果,诸戎望风归顺,使秦国在西面确定了宗主地位。

西面的胜利,长足地扩大了秦国的实力,秦穆公审时度势,顺风张帆地借助这个胜利,倚靠这股实力,开始插手中原事务。

第一次的插手,《东周列国志》书目上叫《穆公一平晋乱》。晋献公亡后,奚齐、卓子相继登位,大臣里克连连发动政变,杀死二人,秦穆公出兵送夷吾回国为君,安定了晋国的局势。

出兵干涉一国事务,得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当时夷吾许诺以河西五城为报。然夷吾事后食言了,秦穆公投资失败。正当秦国上下愤慨不已时,晋国发生了饥荒,晋惠公竟老着脸皮向秦国请求帮助。秦穆公一反众议,既往不咎,及时伸出了援助之手。然而,下一步轮到秦国闹灾了,晋惠公忘恩负义,趁火打劫,兴兵攻秦。一场鏖战,没想到,晋惠公反成了秦穆公的阶下囚。经过周天子的说项、秦穆公夫人的求情,晋惠公以儿子子圉为人质、交割五城的代价得以被释放。

秦穆公趁晋萎缩之机,先后灭了梁、芮两国,扩大了领土。

在制定对晋政策上,秦穆公没有计较小得小失,他从大处着眼,建立争霸所需要的仁义名声,树立能解决大国事务的形象,谋求扶植一个亲秦的晋政权。

由此他进行了第二次插手,书目上叫《穆公再平晋乱》。晋惠公夷吾死后,子圉接过权杖,大肆杀戮老臣,迫害异己分子,造成晋国政治动乱,秦穆公再次发兵送长期流亡在外的重耳返国,取而代之。

晋文公在位期间,秦晋算是度过了一段友好的岁月,可在伐郑的战争中闹得有些不欢。晋襄公继位后,两国的形势急转直下。秦军袭郑,见难以得手,顺便灭了滑国。哪知触及了晋国利益,在崤山遭到晋军伏击,全军覆没。再次交战,依然大败。第三次,秦穆公亲征,渡河焚船,置之死地而后生,终于雪了耻。

对晋会战的大捷是至关重要的,当秦军两次惨遭败绩时,以赤斑为首的诸戎密谋叛秦而去,秦穆公得胜回来,准备移师讨伐。赤斑率诸戎迅速纳地朝拜,尊秦穆公为西戎伯主。

秦之威名,直达京师,周天子遣使祝贺。

艰难曲折,秦穆公终于成了霸主。可他站在事业的顶峰上,却看到了功名的空虚,转而追求神仙之事,他说:“若有龙凤来迎寡人,寡人弃山河,如弃敝屣。”

他梦见一凤相迎,游于广寒宫,醒来得寒疾而亡。

雄踞南方的楚国,起先被中原诸国看不起,被贬称为“荆蛮”。可就是这个荆蛮,出了不少有为的君主,他们依靠贤臣能将,依靠独特的天时地利,依靠勤劳勇敢的民众,把楚国造就了一个大国。

祖孙世代经营,经营到楚庄王,终于当成了霸主,圆了宿世之梦。

你若根据楚庄王的赫赫武功,而把他认作一开始就是个了不起的君主的话,那你是大错特错了。

楚庄王第一次出现时,你看到的是完完全全的昏君:即位三年,没出过一道命令,日日不是纵马打猎,就是和女人饮酒作乐,并在朝门前贴出了一张大告示:“有敢谏者死无赦!”

大臣申无畏进见,楚庄王右手抱着郑姬,左手抱着蔡女,踞坐在钟鼓之间,问来者何意。

申无畏想谏又不敢谏,委婉说了一段隐语:

“有五彩大鸟,栖于楚国高坡上,已有三年。不见其飞,不闻其鸣,不知此是什么鸟?”

楚庄王知是讽刺自己,笑着说:

“寡人知道了。这非凡鸟,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你等着看吧。”

申无畏等着,朝臣们等着,老百姓等着,可迟迟不见大鸟飞,不见大鸟鸣。大臣苏从等不下去了,面见君主大哭,开口说了真话,情愿用自己的生命来免楚国之亡。他说得声泪俱下,说得情真意切,说得大怒的楚庄王肃然起敬,表示要遵言而行。

绝钟鼓,屏郑姬,疏蔡女;立贤惠的樊姬为夫人,主持中宫;选用年轻有朝气的人才:贾、潘、屈荡,以分令尹斗越椒之权;楚庄王改观了,似大鸟般地腾飞了,鸣叫了。

探究政治关系的底蕴,其实当时的楚庄王有苦衷:元老斗越椒揽权自重,全不把他这个雏儿放在眼里。他能做什么呢?政治大事做不得,小事没必要做,惟有玩女人,玩乐舞,玩犬马,一则麻痹自己;二则迷惑权相,以示自己胸无大志,不足为虑。真人不露相,他躲在声色后耐心等待,等待腾飞、鸣叫的时机。时机一旦成熟,他才现出雄才大略的原形,按着自我意志设计一切,改造一切。

浪子回头金不换,楚庄王这个有苦衷的特大“浪子”回头后,立即重振祖宗雄风。《史记·楚世家》说:楚庄王改悟后,罢淫乐,听政,诛杀了数百人,进用了数百人,国人大悦。当年灭庸国,而后,伐宋,获得战车五百乘。

激励楚庄王向中原发展的,是他伐宋时和晋国发生的一场大战,此战俘虏了晋将解扬,获得大捷。对晋的胜利,使他了解了中原大国的实力,也认清了本国的力量,由此确定了楚国的战略计划。

他的战略计划是宏大的,宏大到前几个霸主想也不敢想:和周天子平分天下,各领南北。他想到哪做到哪,当他讨伐陆浑戎,大军经过雒水时,陈兵周郊,向天子耀武,问象征天子权威的九鼎轻重。周使王孙满以天命相责,他才打消了主意。

在楚庄王顺利向外发展时,被分去大权的斗越椒在内发动了事变,拥兵准备夺取政权。他风驰电掣运兵回返,镇压了叛乱。

有雄君,还得有贤相,贤相孙叔敖的出现,使楚国达到了大治。楚庄王凭着国力,灭舒,破陈,克郑,横行天下,所向披靡。

晋国为维护霸权,也为报前仇,以救郑名义,和楚展开了会战。会战的地点在,楚庄王趁敌军统帅部意见不合,打了个晋军措手不及,获得全胜。

之战,决出了新的霸主:楚国。

霸主得有霸主的风度,楚军围宋围得城内易子而食,对方主将华元出来告以实情后,楚庄王挥了挥手,撤走了军队。

黩武一世的楚庄王,晚年懂得了“仁义”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