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空-天-地一体化通信将成为未来移动通信的重要特征,借助航天器进行通信、导航、遥测等服务已经成为科学探索的重要方式,进一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而航天器有效载荷大功率微波系统仍是关键环节。随着下一代航天器载荷技术向更高功率、更多通道数、更小尺寸发展,航天器微波部件发生微放电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航天器有效载荷中的大功率微波部件如输出多工器、滤波器、开关矩阵、天线馈源等,由于结构复杂,如果设计的微放电阈值电平不高,或者防护措施做得不够,就很容易发生微放电。借助微放电仿真设计验证方法可对航天器在轨环境进行分析和验证,减少反复设计,避免长周期的地面试验,但是鉴于实际大功率部件微放电影响因素复杂且航天器高可靠性要求,在轨飞行件必须开展微放电检测试验。

本书介绍了微放电效应,指出了航天器微波部件开展微放电检测的必要性,围绕微放电检测技术,介绍了国内外微放电检测研究进展和微放电设计验证方法,总结了微放电检测的关键问题,针对种子电子详细分析了微放电试验用种子源,最后介绍了微放电检测技术最新进展。本书面向航天领域一线科研人员、相关高校、研究院所的相关研究人员和高校专业学生,既可用于专业领域内人员作为研究查阅,也可作为高校相关专业学生的参考书籍。

本书共6章,由魏焕、崔万照、李砚平、马伊民、孙勤奋、王新波、张雨婷、杨兆伦编写,全书由魏焕统稿。魏焕负责全书章节的编写与校对工作,其中崔万照、孙勤奋参与第1章、第2章的编写,马伊民、张雨婷、杨兆伦参与第3章和第6章的编写,李砚平、马伊民参与第4章的编写,李砚平、王新波参与第5章的编写,崔万照、王新波参与第6章的编写。

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士中在百忙之中为本书撰写了序言,并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本书的研究工作得到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编号:6142411112101、6142411191103、6142411191104、61424111911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61901361、51827809、62101434、61901360)资助。本书的出版得到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资助,并获得“十四五”时期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专项规划项目·重大出版工程项目支持。本书还得到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原院长李军、书记沈大海、院长谭小敏、副院长李立、实验室副主任李小军等的关心和支持;感谢双龙龙、王海林、王保新、郭鲁川、彭璐、胡少光、周少杭、田源等在大功率微放电测试方面的专业支持,感谢课题组胡天存、王瑞、张娜、白鹤、何鋆、王琪、陈翔、杨晶、苗光辉、谢贵柏为微放电做了大量工作;感谢北京优诺信创科技有限公司余涛总经理等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殷新社、孙勤奋、李砚平、柏潇、李登辉、左刚等在多载波微放电检测平台开发研究中所做出的工作。本书在撰写和编辑过程中,得到了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编辑的精心校阅,特别是得到了陈莉华、李颖颖编辑的多次交流与指导。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科技发展与日俱进,技术进步突飞猛进,作者在编写全书的过程中虽穷尽十年之研究,始终未能完全覆盖微放电检测技术研究的方方面面。同时,随着检测手段的发展,微放电检测技术必将取得更大的发展。虽然我们竭尽全力,但受限于水平和能力,难免有一些疏漏和不足之处,恳请广大读者和专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