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条块”说

20世纪70—80年代是中国考古学发展走向成熟的转折期,我们经过60年代的摸索和解悟,终于找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考古学发展道路,一个带根本性的学科理论,这就是中国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学说。“区”是块块,“系”是条条,“类型”是分支,科普界在介绍这一学说时,俗称为“板块”说,不过称“条块”说更贴切些。这是借用了生态学的名称和理论,即地球是一个整体,是千差万别的,而又是互为条件的。
历史上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56个民族的先人们,他们活动地域的自然条件不同,获取生活资料的方法不同,他们的生活方式也就各有特色。当时,人们以血缘为纽带,强固地维系在氏族、部落之中,这样,不同的人们共同体所遗留的物质文化遗存有其独特的特征也是必然的。就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来说,到20世纪70年代,全国各地已发现的遗址数以万计,早已不局限于三四十年代黄河流域的少数几个地点,不少遗址已经过试掘和发掘,其文化面貌诸多差异,已被命名的考古学文化有数十种之多,其中有些文化内涵、分期、年代等都了解得比较清楚,这就为提出区系类型理论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从全国范围来看,我们可以将现今人口分布密集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分为六大区系(图9),它们分别是:

图9 六大考古学文化区系示意图
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
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
以关中(陕西)、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
以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部;
以环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部;
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中轴的南方。
六大考古学文化区系的划分最早见诸文献,是在1981年〔1〕。这一理论是经过一段很长时间才酝酿形成的,现在不妨再做一点回顾。
记得50年代前期,我们在西安附近调查时,把所见遗存分别称为文化一、文化二和文化三(图10—12),当时有人不理解,说这不就是梁思永的后岗三叠层吗?不就是仰韶、龙山和小屯吗?为此我同梁先生进行过切磋,我说这“文化一”是关中的仰韶文化,与后岗下层的仰韶文化不是一回事;这“文化二”(相当于龙山文化,后称陕西龙山文化,或客省庄二期文化)与后岗中层的龙山文化也不是一回事,缺乏漆黑光亮、快轮制的典型黑陶;这“文化三”相当于商代,但与小屯不是一回事,不是殷的而是关中的,包括了先周文化,梁先生同意这一观点。其实,三四十年代整理斗鸡台资料时所产生的不同地区各有自己文化发展脉络、商周不同源的想法,就应是这区系类型理论的萌发,而认真思考确是为解脱50年代的困惑才开始的。1965年《关于仰韶文化的若干问题》发表之后的几年时间,包括“文化大革命”和去河南“五七”干校期间,这一解悟过程仍在继续。对仰韶文化的再研究,实际上起了个解剖麻雀的作用,可以说是这一学说形成过程中一个突破性标志。我们通过对仰韶文化的再分析,把对考古学文化的认识提高到分子水平,对“类型”做了重新界定,这是一项理论突破,也是方法论上的突破。我们用研究仰韶文化所取得的新观点、新方法去考察全国各地的史前文化遗存,如从60年代前期起,对从山东到浙江的东南沿海地区史前文化的考察分析,澄清了把大汶口文化和太湖流域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也包括在内的大青莲岗文化的不明确概念;1970—1972年,对淮河流域的古文化特征及其在联结中原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史前文化的地位,进行过“业余考古”和考察分析。回到“专业考古”岗位之后,1975年前后给北京大学、吉林大学考古专业师生做报告时提出中国考古学文化划分“块块”“条条”问题,那可以说是第一次明确提出区系类型理论。1981年6月在北京史学会的讲话,除了更加系统地阐述区系类型学说,并首次提出了“建立马克思主义的具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中国考古学”,即考古学上的“中国学派”的设想。

图10 关中的仰韶文化(文化一)

图11 关中的龙山文化(文化二)

图12 先周文化(文化三)
六大区并不是简单的地理划分,主要着眼于其间各有自己的文化渊源、特征和发展道路。这又集中体现于每一大区系中范围不大的历史发展中心区域。它与各区系内其他分支,即“类型”之间,又有着发展的不平衡性,同时各大区系间还会存在一些文化交汇的连接带。各大区系不仅各有渊源、各具特点和各有自己的发展道路,而且区系间的关系也是相互影响的。中原地区是六大区系之一,中原影响各地,各地也影响中原,这同以往在中华大一统观念指导下形成的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国民族文化先从这里发展起来,然后向四周扩展,其他地区的文化比较落后,只是在中原地区影响下才得以发展的观点有所不同,从而对于在历史考古界根深蒂固的中原中心、汉族中心、王朝中心的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所以,区系类型学说一提出,立刻在学界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并很快推向全国考古界。各地在工作实践中体会到,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理论一方面指导各地立足于本地区考古工作,着力于各地区文化类型的划分,渊源、特征、发展道路、文化关系的分析;另一方面更体会到,这是有效探索中华文化起源、中华文明起源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的一把钥匙。一时,各地考古工作和学术活动空前活跃起来,几乎每个大区系内都很快选择了若干处典型遗址,积累了成批典型材料,研究成果又集中反映在这一时期在各地召开的各有特点的专题性学术研讨会上。区系类型学说无论从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在不断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