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图41)

图41 文化区系中的中原区系示意图
与包括北方区系,甚至山东区系在内的周围地区相比,中原地区自然是考古工作做得最早、最多的地区,从三代以至三代以前到秦统一的“逐鹿中原”的形势,也使这一地区的文化面貌最为复杂。现在所称的“中原古文化”,在中国考古学中只能算作我们为了研究的方便而约定俗成的一个暂设的“区系”概念,还说不上是经过科学论证的考古学术语。其范围大致包括关中(陕西)、豫西和晋南一带。对于这个考古学文化区系概念的形成,我们应该历史地看,它是对若干年来西起甘(肃)青(海),东至山东一线考古工作成果进行总结得出的一种“暂设”的认识。这个认识的依据,我们在前一章“解悟与顿悟”介绍仰韶文化研究成果时已谈过一些,这里不妨再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陕西、甘肃两省间隔着六盘山和陇山这样一条不清晰(模糊)的界线(文化的)。陇山东西两侧古文化的发展道路是有差异的:在东侧,从仰韶文化之后发展起来的,是以客省庄二期为代表的新石器晚期文化;在西侧,从仰韶文化之后发展起来的,则是马家窑文化和有关诸类型以及齐家文化。这一地区青铜文化的类型更加复杂。但要指出的是,这里进入青铜时代的时间并不晚于商代,可以认为它是中国又一个较早发明青铜器的地区,是周秦的老家。因此,在考虑陇山两侧古文化的渊源时,如果简单地归为同源并不妥当。
第二,豫东(郑州以东)、鲁西(大运河以西)间也存在一条不清晰(模糊)的界线(文化的),中原区系与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之间的界线要在这里寻找。
第三,宝鸡-郑州间是仰韶文化的主要分布地带,连成一片,并保持同步发展。这也包括隔黄河对应的晋西南、晋中和晋东南地区。
第四,在上述范围内又可划分出两个区系,其一,可暂称中区(支),约在宝鸡-陕县间;其二,可暂称东区(支),约在洛阳-郑州间。中区(支)包括仰韶文化发展的核心区,可分为半坡和庙底沟两个仰韶文化代表性类型。
第五,位于上述中、东两区系(支)之间的洛阳-陕县一段(大致与老函谷关-新函谷关之间相当),也就是以仰韶村遗址为代表的文化类型,除了和中、东两区系(支)部分文化特征相似,并具同步发展的过程以外,如果把它同隔黄河对应的山西垣曲一带连成一气,它自身并不乏明显地区别于中、东两区系(支)的特征因素,很可能自成一系。1981—1982年河南的同行在仰韶村遗址做了工作,挖了200平方米,分了几期,左与关中、右同洛阳比较,各是各的,面貌不一样,不完全是“混合文化”,有“混合”的一面,也有自己的一面,特征突出。
以上跨越的空间,大致西起甘肃东部,东至河南中部的郑州,中间穿过陕西关中(渭河盆地)。跨越的时间大致上起距今7000年前后,下至距今5000年前后;中心内容是仰韶文化。其中大致距今7000年前后,西端(陇东)的秦安大地湾下层,相当于“前仰韶文化”时期,与仰韶文化中心区的中支宝鸡北首岭下层(底部)“前仰韶文化”遗存和东支郑州大河村下层(底部)“前仰韶文化”遗存之间相比较,三者虽有一些相似的文化特征因素,但我们暂时还没有探讨它们之间亲缘关系的条件;大约距今6000年前后,是相当于仰韶文化的前后两大期;大约距今5000年,则是相当于“后仰韶文化”时期。
关于这一地区古文化的渊源,有些现象是很重要的。如丁村遗址中的出土物,与山西境内其他不同时期的旧石器时代遗存在文化面貌上有不少共同之处,有趣的是丁村遗址(汾河西岸)中也有细石器,层位关系清楚,距今26000年以上,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细石器。它与沁水下川的细石器遗存,在文化面貌上也有连续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无论中条山北侧的西阴村,还是南侧的东庄村、西王村以及垣曲境内发现的仰韶文化遗存中,除其他特征有相似之处外,都含有细石器。这或可说明山上山下的文化之间具有承继关系。至于仰韶文化,虽然河北武安磁山、河南新郑裴李岗或华县老官台都发现了距今七八千年的较早遗存,为探讨仰韶文化的起源提供了线索,可是迄今只有宝鸡北首岭遗址的下层遗存,从地层与器物两个方面提供了较直接的可资讨论的资料。(图42)

图42 北首岭下层陶器
从距今7000年的仰韶文化早期到距今5000年的仰韶文化晚期阶段所经历的发展、变异、融合和演变的全过程,以及从仰韶文化过渡到“客省庄二期文化”,从客省庄二期文化到周文化,正存在着文化传统的连续性。
青铜时代,现在的河南成了当时政治活动的中心。夏、商两族曾在那里交错存在。目前对这一地区的商、周文化,认识比较全面,但对夏和先夏、先商以及先周文化的认识远不够清楚。对于和它们同时存在的其他文化的遗存,也还不易辨认和区分。但是,对夏、商、周三者在文化面貌上各具特征以及各有渊源和其发展序列这一基本情况,则已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对于中原地区来说,夏、商、周都是“外来户”,大约先周与西部有关,夏则有源于东南方的线索,商人则认东北为老家。所以,把黄河中游以汾、渭、伊、洛流域为中心的地域,称作中华民族的摇篮并不确切,如果把它称作在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起到最重要的凝聚作用的一个熔炉,可能更符合历史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