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二:苏秉琦论著目录
附录二:苏秉琦论著目录
著作
《斗鸡台沟东区墓葬》及附录《瓦鬲的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48年
《斗鸡台沟东区墓葬图说》,中国科学院出版,1954年
《洛阳中州路(西工段)》结语部分,科学出版社,1959年1月
《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文物出版社,1984年6月
《华人·龙的传人·中国人——考古寻根记》,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9月
论文
石鼓文“”字之商榷,《史学集刊》第一期,1936年
试论传说材料的整理与传说时代的研究(与徐炳昶合著),《史学集刊》第五期,1947年12月
《斗鸡台沟东区墓葬》编后记,《史学集刊》第五期,1947年12月
如何使考古工作成为人民的事业,天津《进步日报》1950年3月28日
1951年春季陕西考古调查工作简报,《科学通报》第2卷第9期(1951年)
目前考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科学通报》1953年第1期
我从这个展览看到些什么,《文物参考资料》1954年第9期
西安附近古文化遗存的类型和分布,《考古通讯》1956年2期
关于仰韶文化的若干问题,《考古学报》1965年1期
略谈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在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文化学术讨论会上的一次发言提纲,《文物》1978年3期
石峡文化初论,《文物》1978年7期
在全国考古学规划会议、中国考古学会成立大会上的发言(摘要),1979年
楚文化探索中提出的问题——在中国考古学会第二次年会闭幕式上的讲话,《中国考古学会通讯》第二期,1980年
关于“几何形印纹陶”——“江南地区印纹陶问题学术讨论会”论文学习笔记,《文物集刊》第3辑,1981年3月
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文物》1981年5期
姜寨遗址发掘的意义,《考古与文物》1981年2期
现阶段内蒙古文物考古工作问题——在内蒙古自治区考古学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摘要),《内蒙古文物考古》1981年创刊号
七十年代初信阳地区考古勘察回忆录,《中原文物》1981年4期
建国以来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在北京市历史学会、中国历史博物馆举办的纪念中国共产党六十周年报告会上的讲话,《史学史研究》1981年4期
地层学与器物形态学,《文物》1982年4期
在中国考古学会第三次年会闭幕式上的讲话(提纲),《中国考古学会通讯》第三期,1982年
在中国考古学会第四次年会闭幕式上的讲话(提纲),《中国考古学会通讯》第四期,1983年
燕山南北地区考古——在辽宁朝阳召开的燕山南北、长城地带考古座谈会上的讲话(摘要),《文物》1983年12期
提高学术水平,提高工作质量——在文化部文物考古发掘工作汇报会上的讲话,《四川文物》1984年3期
笔谈东山嘴遗址,《文物》1984年11期
在中国考古学会第五次年会闭幕式上的讲话,《中国考古学会通讯》第五期,1985年
祝北京大学“文物爱好者协会”成立,《江汉考古》1985年3期
谈课题,国家文物局编《文物工作》1986年3期
燕山南北·长城地带考古工作的新进展——1984年8月在内蒙古西部地区原始文化座谈会上的报告提纲,《内蒙古文物考古》(4),1986年7月
辽西古文化古城古国——兼谈当前田野考古工作的重点或大课题,《文物》1986年8期
辽西古文化古城古国——试论当前考古工作重点和大课题,《辽海文物学刊》1986年创刊号
山东史前考古,《山东史前文化论文集》,齐鲁书社,1986年9月
谈“晋文化”考古,《文物与考古论集》,文物出版社,1986年12月
纪念仰韶村遗址发现六十五周年,《论仰韶文化》(1986年《中原文物》特辑)
象征中华的辽宁重大文化史迹,《辽宁画报》1987年1期
太湖流域古动物古人类古文化学术座谈会上的讲话,《东南文化》1987年1期
关于编写田野考古发掘报告问题,《辽海文物学刊》1987年1期
给青年人的话,《文物天地》1987年4期
向建立中国学派目标攀登,《庆祝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十周年院内通讯特刊》,1987年5月12日
华人·龙的传人·中国人——考古寻根记,《中国建设》1987年9月
——又见ANTIQUITY(71)MARCH 1997(Translated and footnoted by Wang Tao)
中国考古学从初创到开拓,《瞭望》(海外版)1987年12期
编者的话,《考古学文化论集》(1),文物出版社,1987年12月
做考古学新时期的开拓者,《考古学文化论集》(1),文物出版社,1987年12月
在中国考古学会第六次年会上的讲话,《中国考古学年鉴(1987年)》,文物出版社,1988年
中国考古学从初创到开拓——一个考古老兵的自我回顾,《中国文物报》1988年4月15日
中华文明的新曙光,《东南文化》1988年5期
环渤海考古与青州考古,《考古》1989年1期
考古学简札——苏秉琦先生给陈晶同志的信,《辽海文物学刊》1989年2期
写在《中国文明曙光》放映之前,《中国文物报》1989年5月12日
再谈筹建考古实验站与课题问题——给山东省文物局负责人的一封信,《海岱考古》第一辑,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9月
文化与文明,《辽海文物学刊》1990年1期
考古学的新时代,《纪念北京大学考古专业三十周年论文集》,1990年6月
《中国彩陶图谱》序,张鹏川著《中国彩陶图谱》,文物出版社,1990年
走向世界,走向未来——新年述怀,《中国文物报》1991年1月6日
重建中国古史的远古时代,《史学史研究》1991年3期
在中国考古学会第七次年会上的讲话,《中国考古学年鉴(1990年)》,文物出版社,1991年
在中国考古学会第八次年会闭幕式上的讲话(提纲),《中国考古学会通讯》八期,1991年
关于重建中国史前史的思考,《考古》1991年12期
重建中的“中国史前史”,《百科知识》1992年5期
在中国文明起源研讨会上的讲话,《考古》1992年6期
中国考古学的黄金时代即将到来——纪念北京大学创设考古专业四十年,《中国文物报》1992年12月27日
迎接中国考古学的新世纪,《东南文化》1993年1期
论西辽河古文化——与赤峰史学工作者的谈话,《北方民族文化》1993年增刊
北京大学“迎接二十一世纪考古学”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的讲话(提纲),1993年
《中国考古文物之美》序,《中国考古文物之美(1)》,文物出版社/(台)光复书局,1994年
六十年圆一梦,《中国文物报》1994年10月16日
与日本富山电视台内藤真作社长谈话,1994年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考古学派,《考古》1995年6期
良渚文化的历史地位——纪念良渚遗址发现六十周年,《文明的曙光——良渚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
创业艰苦,成绩辉煌,《文物》1997年9期
中日合作《东北亚考古学研究》序文,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日本中国考古学研究会编《东北亚考古学研究——中日考古合作报告书》,文物出版社,1997年
环渤海考古的新起点——世界的中国考古学,《考古学文化论集·4》,文物出版社,199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