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以义起:传统礼学的义理探询》简介
《礼以义起:传统礼学的义理探询》这本书是由吴飞创作的,《礼以义起:传统礼学的义理探询》共有27章节
1
前折页
吴飞,1973年生于河北肃宁,2005年获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礼学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基督教哲学、人类学、中西文化...
2
“古典与文明”丛书 总序
甘阳 吴飞 古典学不是古董学。古典学的生命力植根于历史文明的生长中。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学界对古典教育与古典研究的兴趣日增并非偶然,而是中国学人走向文明自觉的...
3
目录
...
4
前言
本书中收录的,是我十余年来一些礼学研究的习作。我对礼学的关注,是从2007年开始的,经过数年对丧服制度的研读,首先写了《从丧服制度看“差序格局”》一文,刊于《开...
5
第一部分 经学与中国文明理想
...
6
从古史重建到经义新诠
2018年,考古学家孙庆伟教授的大著《鼏宅禹迹:夏代信史的考古学重建》出版,旋即引起学界内外的广泛关注,夏代是否存在,这个中国考古学的“哥德巴赫猜想”再次成为各...
7
今人如何读郑学?
传统中国的学问有两个公认的高峰:一个是东汉的郑玄,一个是南宋的朱熹。前者被尊称为郑君,是两汉经学的集大成者,虽然死后不久就遭到了王肃的批评,却塑造了魏晋至唐的经...
8
大同抑或人伦?——现代中国文明理想的探索
唐文明教授的《彝伦攸斁》,收入作者近年来的十二篇文章,根据主题推进,而非发表顺序,以十二地支精心安排。我与文明兄相识二十多年,对他的思想也算熟悉,他出版过的几本...
9
《礼运》首章再考辨
在现代中国思想中,最受重视的经学文本莫过于《礼记·礼运》,是其开篇的大同、小康之论,由于康有为、郭沫若等先生的创造性诠释,对百年来的中国思想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10
圣人无父——《诗经》感生四篇的诠释之争
《诗经》中有四篇谈到了殷、周始祖感生之事。《生民》和《閟宫》讲姜嫄因履大人迹而诞生周人始祖后稷,《玄鸟》《长发》讲简狄因吞食玄鸟之卵而生殷人始祖契。现代学者常常...
11
第二部分 “差序格局”与“亲亲尊尊”
...
12
从丧服制度看“差序格局”——对一个经典概念的再反思
费孝通先生的“差序格局”概念,是现代社会科学对中国文化最重要的诠释之一。自从这一经典概念诞生之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者们广泛运用它解释中国人的行为方...
13
丧服图考论
从民国以来,国内外学者都逐渐认识到,丧服制度是理解传统中国社会和宗族制度的重要入手点,而丧服图则是理解丧服制度的基本工具。王国维先生的名文《殷周制度论》对宗法、...
14
三年丧起源考论
孔、孟大力提倡以父母三年丧为中心的丧服制度,宣称是“百王之所同”,“三代共之”,历代丧服学者本无异词。但现代学者对三年丧何时成立,产生了种种争论,使之成为理解中...
15
人道至文——《三年问》释义
在现代学者当中,吴检斋(吴承仕,字检斋)先生对丧服之礼讲得最清楚。他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者对于丧服应认识的几个根本观念》和《五伦说之历史观》两篇文章(1)中,主...
16
《礼记·三年问》与《荀子·礼论》关系再讨论
《三年问》是《礼记》中讨论丧服制度的重要篇章,其全文又见于《荀子·礼论》,两篇之间必然有个孰先孰后的问题。在古代经学传统中,绝大多数人认为《三年问》取自《荀子·...
17
第三部分 再议经典礼学问题
...
18
王昌前母服议
晋武帝咸宁六年(公元280年)四月,晋平东吴,三国一统,改元太康。不久,东平王司马楙上言,东平相王昌自平吴以来,即欲以母忧不摄职事。但王昌新近并未丧母,他为什么...
19
若子与降等——论为人后丧服的两个方面
为人后之服是丧服礼制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涉及对整个丧服制度乃至宗法制度的理解,不仅历代礼学家讨论极多,且往往关系到君位传承的大问题,经常成为国家礼制的讨论焦点,...
20
论“妇人不杖”
用杖是丧服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斩衰三年、齐衰三年、齐衰杖期,均应有杖。而《仪礼·丧服·斩衰章·传》曰:“童子何以不杖?不能病也。妇人何以不杖?亦不能病也。”《...
21
说辟领
丧服之衣有负、適(1)、衰,其形制历代多有争议。其中適又名辟领,争议犹大。今人丁凌华先生在《五服制度与传统法律》中详释辟领之制云: 丧服上衣有前、后襟,在衣领正...
22
第四部分 礼学中的“汉宋兼采”
...
23
祭及高祖——宋代理学家论大夫士庙数
宋代重建宗族之努力,已为学界所熟知。而于宗族重建之中,重整庙制为一重要维度,也已得到研究者的注意。(1)无论儒家学者的礼学研究,还是官方修订的多部礼典,都力图建...
24
精义之学——程瑶田之义理学、宗法学与丧服学
在礼学传统中,丧服学立人伦之本,故向称显学。自魏晋之后,法律制度准五服以治罪,对丧服的细密讨论为礼学、律学构建了理论基础,此于《通典》中记载的诸多服议尤可见之。...
25
礼学即理学——定海黄氏父子的思想脉络
近些年来,随着对清代学术研究的展开,以为清代“只有学术,没有思想”的论调已经逐渐被否定了。(1)而清代思想的一个焦点问题,就是礼理之辨。但究竟该如何看待礼理之辨...
26
风雨难摧伏氏壁,弦歌终剩窦公音——张闻远先生学述
张闻远先生(锡恭)(1858—1924),清末民初礼学家,黄以周先生高足,其遗著《丧服郑氏学》十六卷、《丧礼郑氏学》四十四卷,俱为鸿篇巨制,清代丧服学集大成之作...
27
参考文献
《大明会典》,《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礼学馆延聘顾问官绅、纂修人员名单》,《申报》,光绪三十三年丁未九月十九日第四版。 《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