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意见述略

办学意见述略

中国之兴学校,自始即着重于知识技能之传授。所谓开学者,开始讲授功课之谓也;所谓放假者,亦即停止讲授功课之谓也。除此之外,直无所谓学校,亦无所谓教育。此盖四十年来学校制度仿西洋;西洋之长,即在其迈越往世之知识技能。然吾人所见,知识技能乃生活之工具;求之在人,得之在人,运用在人。人之生命消沉无力,则知识技能一切说不到。而果得身心条理,生命活泼,亦自然知所追求运用;知识技能亦乃有以著其功。一般中学即此知识教育亦往往失败者,其故即在完全忽略生命本身。不自其全生活以为对象,而实施教育;一任学生身心荒芜粗暴,莫与条理,惟集中全力偏为知识之传授。学校虽亦有所谓训育之事;然所谓训育者,亦只条规之警诫,秩序之维持,仍为知识教育得以设施之配备而已。其结果,活泼化为消沉,自动转为被动。一消沉,则深邃之情不启;功课标准无形低落。一被动,则唯教师讲说是恃,纵甚浅显,无由自了。以荒芜粗暴之身心,杂求支支节节之知识,于是破坏力强,同情力弱。一入学校遂轻看其家庭,为梗于社会,乃至与其学校常处于对立之地,而时有所谓风潮之事者,固无足怪也!

虽然,就全生活以为教育对象,是必当自学生身心两面为彻底细密之了解认识之手;此其事盖禾易言也。一般中学,多数教师,但任功课讲授,于学生生活,例不过问。管理之责,仅以分属训育主任及少数级任教员。教师一出教室,与学生即不谋面;功课之得失,了解之明疑,不可得而知也!往往全期全年,学生姓字未知,面貌不熟,但于试验时,就课卷纸本,照例划分,遂以毕事已耳。至训育主任,其管理工作亦至难言。普通一中学校学生,人数率在千人左右,一班则五六十人等,全级人数往往百人而上。而训育级任均任有十余至二十小时之繁重课程,余力无几;欲其管理周密,训导尽职,实不可能。且不论本于教育意义之积极训导,徒托空谈,莫由实行。即所谓消极制裁,加分扣分之赏罚处理,亦且草率从事,不合实情。是何为其然也?则因对学生之了解认识不足,不得不尔也。常见学校每期使学生自行填写学生调查表,每以学生“在全校职教员中谁最了解自己”一栏,多是空白不著一字!吾人忆其填写至此,执笔苦思终难想出之状,真足令人感喟不置也!学生日受学校教学,而想不起学校中谁是亲切知我之人,其凄凉寂寞,孤独无依,亦大可悲矣!世之主持教育者,顾不可憬然以悟乎!

同人创办中学,既一面须顾全政府规定之课程标准,为各科知识之讲求,更当以全力纠正此弊。此则教育部新颁订之导师制,必当力行而善为发挥也。窃以为此制之施行,必先求导师之能有正确合理的教育思想,与爱护青年之真情,并为之腾出多余之时间精力,然后乃不致名不副实,而收到预期之效。正确合理的教育理想,必基于人类生命(亦即人类心理)之深切了解。而知求“人所以不负为人”者;惟吾古人践形尽性之学足以当之。是则吾同人二十年来之所宗也。若爱护青年之情,同人自揣夙不后人,是以抱有与青年为友之愿;今肩负青年教育责任,更不敢不加勉,所余者唯如何腾出多余之时间精力一问题,必待训育教学两面融合不分,统盘筹划之后,庶可解决。

今之中学(职业学校除外),技能之传授尙说不到,教师学生终日所忙于授受者,不过杂多之普通常识而已。其科目及内容若以教育意义判之,颇有不尽合于学生本身及社会之需要而宜为裁减者。至于所余门类,若在身心活泼灵性启发之学生习之,实并不须教师全盘讲授;而讲授亦并不须长期长年之岁月,而缩短时间可以办了。如数十页之公民教本,但通文理而略有慧性者,多可以自行阅读了之。所得印象尙可较为紧凑深入也。然而一般中学(尤其高中),课程定为一期一册,尙未能及时授毕(往往差欠三分之一以上)。又如国文课程,在略有思想而文字稍具基础之学生习之,一学期至少可自行阅读十卷乃至数十卷之书本者,今乃一学期之久,仅由教师讲得一二十篇之裁篇短文,而学生尙未尽得了解,且全不熟悉也。其它类此情形,举不胜举。要之,即此普通知识之授受,学生所得,已至寡浅。且每门功课,讲授完毕,一经试验,则遂全盘遗忘,学如未学。更不待毕业出校,始付之九霄云外也。

于是,学生整个生活既禾及照顾,而偏为知识之讲求者亦往往失败无功。年来各大学招生,咸感觉中学学生程度太差,非其事实之表见耶!挽救之计,不当徒严其课程,而宜注意学生整个生活,养成其追求学问摄取知识之活泼能力;即是必须充实训育内容。然前既言之,认真施行导师制,必须为导师腾出多余之时间精力然后可。同人计议,训育职责将不分属于一部分同人,而由全部同人合力任之。教师待遇亦不以钟点计算。教学方法多立于学生自己修学,教师讲授时间力求减少。每人机械工作减轻之余,然后行以导师制。每一导师皆分有几个或十数个之学生;此几个或十数个学生之全生活,亦即为此一导师之教育对象。学生个个有其最亲近之导师;导师亦人人有其最亲近之学生。全校亲切相依之校风,于以树立。隔阂之势除,对立之弊去,则师生为父兄子弟之相与,而了解认识遂有其深透真挚之基础。据此以求身心并进之合理教育,其所设施方可以着实而不虚罔。迨其生命渐几活泼,更从人生问题上多方启发指点,俾其心理趋向自有转移,不觉平添无限活力。就其活力而鼓励振导之,使之进求知识技能,则所得之成绩,敢断言其必有大异于今日之中学者。而课室讲授之繁重沉闷,一向为中学师生之嫌苦者,至此将必扫荡不存,而易为悦乐以趋。以往教自教管自管之积弊,亦至此而得其沟通之道。全校同学皆为教育环境之设置推动,全校学生亦整体薰沐于此教育环境中,则教务自教务,训育自训育,教师自教师一向割裂分散之病,将不复见。

今之学校制度袭自外国,而不出于固有社会,因是其所讲习与所设施,恒自为风气,孤立于特殊环境,缺乏社会联系,亦不为社会所关切,一任自为进退。同人等以为中国社会其组织之根底为家庭,沟通中国社会,必自沟通此家庭情谊始。如上所述,学生在校既皆有其最亲切之导师在,宜更由此导师与其本来亲切之家庭亲属以为经常不断之交往。将见此学生之家庭以至亲属乡里,必以关切其子弟之热情,进而关切学校之一切措施。学校教育得其社会最见情谊处之家庭热诚关切,则学校社会必逐渐跻于沟通合一,可为预期也。更自一面言之,学生仅以其一己之关系加入学校,似孤单难生爱护学校团体之情趣。今若并其家庭关系以与学校相往还,则于学校亲切之情立兴。学校更自此而常得深切了解学生之机会,则所谓学校家庭化,师生一体之意义亦遂有其实现之道。

又一般中学学生,当毕业出校时,无论转学升学或就业社会,其茫然无主之徬徨心理,最足同情。故同人计议,学生纵已毕业离校,犹常视作自家子弟,多方指示,而实地教导之。倘能从此使其感觉天壤间尙有我相关切足可依托之师友在,不敢自堕,不忍自贼,而任时有向上一念,则所保全固己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