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五 中医与康复健康干预

任务五 中医与康复健康干预

课件资源

案例导入:

2013年国家开始每年为老年人提供1次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内容包括中医体质辨识和中医药保健指导。根据2017年《国家基本卫生服务技术规范》关于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内容编写。

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记录表见表3-5-1。

表3-5-1 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记录表

填表说明
1.该表采集信息时要能够反映老年人近一年来平时的感受,避免采集老年人的即时感受。
2.采集信息时要避免主观引导老年人的选择。
3.记录表所列问题不能空项,须全部询问填写。
4.询问结果应在相应分值内划“√”,并将计算得分填写在相应空格内。
5.体质辨识:医务人员应根据体质判定标准表(附件2)进行辨识结果判定,偏颇体质为“是”“倾向是”,平和体质为“是”“基本是”,并在相应选项上划“√”。
6.中医药保健指导:请在所提供指导对应的选项上划“√”,可多选。其他指导请注明。

体质判定标准见表3-5-2。

表3-5-2 体质判定标准表

填表说明
1.该表不用纳入居民的健康档案。
2.体质辨识结果的准确性取决于接受服务者回答问题准确程度,如果出现自相矛盾的问题回答,则会出现自相矛盾的辨识结果,需要提供服务者核对其问题回答的准确性。处理方案有以下几种:
(1)在回答问题过程中及时提醒接受服务者理解所提问题。
(2)出现两种及以上判定结果即兼夹体质是正常的,比如气阴两虚,则两个体质都如实记录,以分数高的为主要体质进行指导。
(3)如果出现判定结果分数一致,则由中医师依据专业知识判定,然后进行指导。
(4)如果出现既是阴虚又是阳虚这样的矛盾判定结果,要返回查找原因,帮助老年人准确采集信息,必要时候由中医师进行辅助判定。
(5)如果出现每种体质都不是或者无法判断体质类型等情况,则返回查找原因,或需两周后重新采集填写。

请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请简述社区老年人进行中医体质辨识的意义?

2.社区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内容体现了治未病的哪些理念和方法?

任务实施:

【知识学习(理论知识)】

一、中医学基础知识

中医是形成于古代中国,历经数千年发展的一门独特的医疗体系,是一种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传统医学。

(一)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学以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学说和精气学说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以辩证论治为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中医理论中的主要学说有:

1.精气学说

在古代中国哲学理论中,气被认为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有“升降出入”四种形式。由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为“气化”,天地之精气化生为人。但气可养人,也可伤人。人体生病,是因为感受邪气。气的升降出入失调也可致病。

2.阴阳学说

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中医采用阴阳学说解释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例如,按中医理论,五脏为阴,六腑为阳;五脏之中,心肺为阳,肝脾肾为阴;心肺之中,心又为阳,而肺为阴;从病理上来说,认为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从诊断上,望诊时黄、赤为阳,青、白、黑为阴,脉象浮、数、洪、滑为阳,迟、沉、细、涩为阴;从药物上,认为药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的特性,寒热温凉四气中,温热属阳,寒凉为阴等。

3.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行构成,而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也都可按照木、火、土、金、水的性质和特点归纳为五个系统或类别。

4.藏象学说

藏象,也称脏象。藏,指人体内的五脏六腑,通称为脏腑。象,其义有二:一指“形象”,即脏腑的解剖形态;二指“征象”,即脏腑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透过外在“象”的变化,以测知内在“藏”的生理病理状态,称为“从象测藏”。即“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

5.气血精津学说

气、血、精、津液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的生成源自先天与后天。禀受于父母的精气,称为“先天之气”。肺吸入自然的清气,与脾胃运化水谷产生的水谷之气,合称为“后天之气”。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称为“气机不调”。其表现形式有气滞、气郁、气逆、气陷、气脱、气闭等。

6.经络学说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别络、浮络、孙络,十二皮部、十二经脉等。其中,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纵行的主干,大多循行于人体深部,有确定的循行路径,而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循行于较浅部位,网络全身无处不至。

7.中医病因学说

病因即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又称病原、病源、病邪等。《黄帝内经》将病因分为阴阳两类;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把病因分为三类;宋代陈无择提出“三因学说”;近代则将病因分为:外感病因、内伤病因、继发病因,其他病因还有外伤、寄生虫、胎传、诸毒等。

(二)中医主要诊断和治疗方法

1.中医诊断方法

中医诊断主要是通过“四诊”,即望诊、闻诊、问诊、切诊,获取病情资料,进而以中医理论进行分析、辨别和综合,明确病证。

(1)四诊。

中医诊断的手段,可概括为“四诊”即望诊、闻诊、问诊、切诊。

①望诊。

观察神、色、形、态,以及身体局部分泌物、排泄物的外观,其中以望面部和望舌为重点。望面色一般为:面色白主虚寒,赤主热,黄主脾虚、湿困,青主瘀、寒、痛,黑主肾虚、寒、水、瘀。望舌主要是观察舌质和舌苔两个方面的变化。舌质,又称舌体,是舌的肌肉脉络组织。舌苔,是舌体上附着的一层苔状物,由胃气所生。舌质淡红,舌苔薄白为正常。舌质淡白主寒、虚,红绛主热,青紫主寒凝血瘀,白苔主寒证、表证,黄苔主热证、里证。

②闻诊。

包括耳闻和鼻嗅。

③问诊。

是获取病情资料的主要途径。概括为“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④切诊。

现在分为脉诊和按诊,但古代中医中主要是指切脉。切脉的部位,一般在手太阴肺经的寸口,即现代解剖中桡骨茎突内侧桡动脉所在部位。每侧寸口又分寸、关、尺三部,两手合而为六部脉,不同部位对应不同脏腑,称为“三部九候”。

(2)辨证论治,又称辨证施治。

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特有的一种研究和处理方法。所谓辨证就是根据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病证。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两部分。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的手段和方法。通过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的正确与否。临床常用的辨证方法主要有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

2.中医主要治疗方法

中医的主要治疗方法有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

(1)中药。

中医最主要的治疗手段是采用中药。中药品种,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有1892种,后来,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又增加了716种之多,各地又有民间应用药草出现,估计现有的中药有3000种左右。这些中药来源包括动物、植物、矿物,而以植物占大多数。因此,中医药物书籍称作“本草”。中医对于药理的研究采用阴阳、五行学说来区别药物的性能,分为气和味两大类。药性的气分为四种即寒、热、温、凉。四种之外,味分五味即酸、苦、甘、辛、咸。用多种药物配成的处方,称作方剂。方剂的组成,分君、臣、佐、使四项。其剂型常用的有丸、散、膏、丹、酒、汤等几类。

(2)针灸。

是中医针法和灸法的总称。针法是用特制的金属针,按一定取穴原则,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操作手法以达到治病的目的。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温热穴位的皮肤表面,利用热刺激来治病。

针灸是迄今在国际上被广泛接受的中医传统治疗方法。1996年1月世界卫生组织有关机构曾提出64种针灸适应证,包括进行过随机对照试验的针灸适应证,如戒酒、变应性鼻炎(花粉症)、面瘫、运动系统慢性疼痛(颈、肩脊柱、膝等)、高血压、经前期紧张症等;有足够数量的患者为样本,无随机性对照试验的针灸适应证,如急性扁桃体炎和急性咽喉炎、肠道激惹综合征、单纯性肥胖等;以及有反复的临床报道或有一些试验依据的针灸适应证,如便秘、缺乳、呃逆、尿失禁等。

(3)推拿按摩。

推拿,又称按摩,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推拿医生运用推拿手法或借助于一定的推拿工具作用于患者体表的特定部位或穴位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属于中医外治法之一。

(4)拔罐。

拔罐法又名“火罐气”“吸筒疗法”,古称“角法”,是一种以杯罐作为工具借热力排去其中的空气产生负压,使其吸着于皮肤,造成局部充血或瘀血的一种疗法。古代医家在治疗疮疡脓肿时用它来吸血排脓,后来又扩大应用于肺痨、风湿等内科疾病。中医认为拔罐可以疏通经络、调整气血、开泄腠理、扶正祛邪。拔罐常用于治疗腰背部肌疼痛,也用于治疗头痛眩晕、眼肿、咳嗽、气喘、腹痛等。常用的罐有竹筒火罐、陶瓷火罐、玻璃火罐、角制罐、紫铜罐等。

(5)气功。

气功是一种以调整呼吸、身体活动和意识为手段的身心锻炼方法。气功的种类繁多,主要可分为动功和静功。动功是指以身体的活动为主的气功,而静功是指身体不动,只靠意识、呼吸的自我控制来进行的气功。大多数气功方法是动静结合。

(6)食疗。

食疗又称食治,即利用食物来影响机体各方面的功能,从而达到保健、愈疾、防病的一种方法。中医认为,食物本身具有“养”和“疗”两方面的作用,自古以来,食疗在中医养生和治病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二、中医养生学

中医养生是传统中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目的是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采用的主要方法包括养精神、调饮食、服药饵、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

饮食养生强调食养、食节、食忌、食禁等;传统的运动养生有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针灸、按摩、推拿、拔火罐等,也常被用作养生保健。

古代养生家、医家认为,人的正常寿命应在百岁到一百二十岁之间。养生的主要目的即为“尽享天年”。近几年来,中医“治未病”理论得到广泛重视,其主要内容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愈后防复。“未病先防”既是养生的手段,也是养生的重要目的。

(一)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

中医养生学以传统中医学的理论和古代哲学思想为指导,以“天人相应”和“形神合一”的整体观为出发点,主张从综合分析的角度去看待生命和生命活动。养生方法以保持生命活动的动静互涵、平衡协调为基本准则。主张“正气为本”,提倡“预防为主”,要求人们用持之以恒的精神,自觉地、正确地运用养生保健的知识和方法,通过自养自疗,提高身体素质和抗衰防病的能力,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二)中医养生方法

1.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1)协调脏腑。

是通过一系列养生手段和措施来实现的,协调的含义:一是强化脏腑的协同作用,增强机体新陈代谢的活力;二是纠偏,当脏腑间偶有失和,及时予以调整。作为养生的指导原则,贯彻在各种养生方法之中,如四时养生、精神养生、饮食养生、运动养生。

(2)畅通经络。

在养生方法中主要形式有两种,一是活动筋骨,以求气血通畅,用动作达到“动形以达郁”的锻炼目的。二是开通任督二脉,营运大小周天(气功)。

(3)清静养神。

以养神为目的,以清静为大法。一是所谓“恬淡虚无”之态,其气即可绵而生;二是少思少虑,用神而有度,不过分劳耗心神,使神不过用;三是常乐观,和喜怒,无邪念妄想,用神而不躁动,专一而不杂,可安神定气。这些养生原则,在传统养生方法中均有所体现。

(4)节欲葆精。

中医认为,男女生殖之精,是人体先天生命之源泉,不宜过分泄漏,如果纵情泄欲,会使精液枯竭,真气耗散而致未老先衰。欲达到养精的目的,在传统养生法中,调摄情志、四时养生、起居养生等诸法中均贯彻了这一养生原则。

(5)调息养气。

养气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保养元气,二是调畅气机,中医有吐纳、胎息、气功诸法,重调息以养气。在调息的基础上,还有导引、按摩、健身术以及针灸诸法,活动筋骨、激发经气、畅通经络。

(6)持之以恒。

养生必须贯穿人生的自始至终。中国古代养生家非常重视整体养生法。明代张景岳特别强调胎孕养生保健和中年调理的重要性。刘完素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指出:“人欲抗御早衰,尽终天年,应从小入手,荀能注重摄养,可收防微杜渐之功”。

2.常用中医养生方法

(1)精神养生。

就是在“天人相应”整体观念的指导下,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神之法包括清静养神、立志养德、开朗乐观、调畅情志、心理平衡等方面。

①清静养神。

方法主要包括少私寡欲:“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专心致志,志向专一,排除杂念,驱逐烦恼。

②立志养德。

意志具有统率精神,调和情志,抗邪防病等作用,意志坚强与否与健康密切相关。

③修身养性,开朗乐观。

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说:“性既自喜,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

④调摄情绪。

《备急千金要方》指出:“人生切要知三戒,大怒、大欲、并大醉,三者若还有一焉,须防损失真元气。”老庄提出“宠辱不惊”之处世态度

(2)起居作息养生。

①和谐自然。

中国养生家历来十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医认为,自然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人的寿命的长短。

②起居有常。

中医养生家认为起卧休息只有与自然界阴阳消长的变化规律相适应,才能有益于健康。也就是古人所说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样可以起到保持阴阳运动平衡协调的作用。

③劳逸适度。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说:“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但莫疲及强所不能堪耳。”主张劳逸“中和”,有常有节。

(3)饮食养生。

饮食养生,就是按照中医理论,调整饮食,注意饮食宜忌,合理地摄取食物,以增进健康,益寿延年的养生方法。其目的在于补益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颇,抗衰延寿。中医尤其注意饮食禁忌。饮食养生,大要有四:一要“和五味”,即食不可偏,要合理配膳,全面营养;二要“有节制”,即不可过饱,亦不可过饥,食量适中,方能收到养生的效果;三要注意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四要因时因人而宜。

(4)房事养生。

古代养生家认为,男女房事,实乃交换阴阳之气,固本还元,只要行之有度,对双方都有益处。古代养生家将独宿作为节制房事和养生保健的重要措施之一。中医养生,更强调节制房事,行房有度。

(5)运动养生。

运用传统的体育运动方式进行锻炼,以活动筋骨,调节气息,静心宁神来畅达经络,疏通气血,和调脏腑,达到增强体质、益寿延年的目的,这种养生方法称为运动养生,又称为传统健身术。

(6)娱乐养生。

各种娱乐活动如琴棋书画、花木鸟鱼、旅游观光、艺术欣赏等,可怡神养性,防病健身。琴、棋、书、画,被古人称为四大雅趣,也是娱乐养生的主要形式和方法。

(7)针灸按摩保健养生。

针、灸、按摩是祖国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也是中医养生学中的重要保健措施和方法。利用针、灸、按摩进行保健强身,是中医养生法的特色之一。

①针刺保健。

是用毫针刺激一定的穴位,运用迎、随、补、泻的手法以激发经气,使人体新陈代谢功能旺盛起来,达到强壮身体,益寿延年的目的,这种养生方法称为针刺保健。针刺保健的作用,主要为通经络、调虚实、和阴阳。操作时,可选用单穴,也可选用几个穴位为一组进行。常用的养生保健穴位有足三里、曲池、三阴交、关元、气海等。

②保健灸法。

是在身体某些特定穴位上施灸,以达到和气血、调经络、养脏腑、益寿延年的目的。艾灸从形式上分,可分为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三种;从方法上分,又可分为直接灸、间接灸和悬灸三种。保健灸则多以艾条灸为常见,而直接灸、间接灸和悬灸均可采用。

③推拿按摩。

按摩古称“按跻”,是运用手和手指按摩人体特定部位或穴位。其作用为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调和营卫、平衡阴阳。

保健按摩法多以自我按摩为主,保健按摩法有熨目:两手相摩擦,搓热后将手掌放于两眼之上,这就是熨眼,如此反复熨眼三次,然后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轻轻按压眼球,稍停片刻;摩耳:两手掌按压耳孔,再骤然放开,连续做十几次,然后用双手拇指、食指循耳廓自上而下按摩20次,再用同样方法按摩耳垂30次,以耳部感觉发热为度;按双眉:用双手拇指关节背侧按摩双眉,自眉头至眉廓,经攒竹、鱼腰、鱼尾、丝竹空等穴,做时可稍稍用力,自己感觉略有酸痛为度,可连续按摩5~10次;摩腹:用手掌面按在腹上,先以顺时针方向,再以逆时针方向,各摩腹20次,立、卧均可,饭后、临睡前均可进行;摩涌泉:用左手拇指按摩右足涌泉穴,用右手按摩左足,按摩时可反复摩搓30~50次,以足心感觉发热为度。

(8)药物养生。

中医认为,药物养生,用之得当可补虚、泻实,调整阴阳,固护先天、后天,从而起到益寿延年的作用。其应用原则包括:不盲目进补;补勿过偏;辨证进补;盛者宜泻;泻不伤正;用药宜缓等。

中医列出的有延年益寿作用的中药有很多,这类药品,一般均有补益作用,同时也能疗疾,即有病祛病,无病强身延年。按其功用分补气、养血、滋阴、补阳四类,补气类:如人参、黄芪、茯苓、山药、薏苡仁;养血类:如熟地黄、龙眼肉、阿胶、紫河车;滋阴类:如枸杞子、玉竹、黄精、桑葚、女贞子等;补阳类:如菟丝子、鹿茸、肉苁蓉、杜仲等。

三、康复医学

(一)康复医学的基本概念

1.康复与康复医学

(1)康复(rehabilitation)。

定义较为复杂,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康复的最新定义是:综合地、协调地应用医学的、教育的、社会的、职业的各种方法使病、伤、残者(包括先天性残疾)已经丧失的功能尽快地、最大可能地得到恢复和重建,使他们在体格上、精神上、社会上和经济上的能力得到尽可能的恢复,重新走向生活工作和社会。

根据工作内容和服务方式不同,康复可以分为五个方面:

①医学康复(medical rehabilitation)。

是指通过应用医学的方法和手段帮助病、伤、残者实现全面康复的目标,包括药物、手术、物理疗法等治疗手段,是康复的首要内容和基础。

②教育康复(educational rehabilitation)。

即通过特殊教育和培训促进康复,包括对肢体残疾进行的普及教育,对视力、听力、语言、智力及精神残疾者进行的特殊教育,以及对全民进行康复知识普及与预防的教育。

③职业康复(vocational rehabilitation)。

即恢复就业能力、取得就业机会的康复,包括职业评定、职业咨询、职业培训和职业指导等连续的过程,最终使残疾者能找到合适的工作。

④社会康复(social rehabilitation)。

即在社会层面上采取与社会有关的措施,促使残疾人重返社会。包括为残疾人建立无障碍设施;改善经济环境,最大限度地获得经济能力的恢复;改善法律环境,维护和保障残疾人的基本权益等。是实现医学康复、教育康复和职业康复目标的最终保证。

⑤康复工程(rehabilitation engineering)。

即应用现代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残疾人康复过程中的工程技术问题,通过假肢、矫形器、辅助工具以及环境改造等途径,最大限度地帮助残疾人恢复躯体功能。

(2)康复医学。

康复医学是一门具有独立的理论基础、功能评定方法、治疗技能和规范的医学应用的学科,旨在预防和改善服务对象的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质量,回归家庭、社会、学习、工作。

①康复医学的内容包含康复基础学、康复评定学、康复治疗学、康复临床学和社区康复学等。

②康复医学工作模式与康复评定会由多学科、多专业人员组成康复团队,共同致力于患者功能康复。由康复医师召集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康复护师、心理医生、假肢及矫形器技师、社会工作者、营养师以及相关科室医生等出席康复评定会,确认患者的功能障碍、制订康复目标,并制订、修正系统康复计划等。

③生物—心理—社会康复模式:从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到生物医学模式,再到生物—心理—社会康复模式,现代康复综合考虑生物、心理及环境因素之间的联系与影响,认为人类疾病的治疗方法除了传统的生物学方法以外,还应当包括社会科学和心理学方法。现代康复医学以患者为中心,以人与环境和谐适应为基础,鼓励患者重新拥有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积极进行康复训练。充分动员社会各阶层力量,为患者提供舒适的社会生活环境,帮助患者融入社会。

康复工作不仅针对疾病而且着眼于整个人,从生理上、心理上、社会上及经济能力上进行全面康复。

(3)服务对象。

①残疾人。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残疾人占世界总人口10%左右。中国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我国残疾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6.34%,总数达8296万,涉及2.6亿家庭人口,其中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接近5000万。截至2020年,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统计的数据显示,中国各类残疾人总数已达8500万,其中仍有1500万以上残疾人生活在国家级贫困线以下,占贫困人口总数的12%以上。

②老年人。

随着衰老,老年人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产生许多功能障碍。我国已经进入老年化社会,目前有60岁以上老年人1.67亿,其中约有7000多万老年人有康复需求。

③慢性病患者。

主要是指各种内脏疾病、神经疾病和运动系统疾病患者。这些患者往往由于疾病而减少身体活动,并因此产生继发性的功能衰退,除临床治疗外进行积极的康复治疗,有助于改善他们的躯体和心理功能,减轻残疾程度,提高生活的独立性。目前我国有康复需求的各类慢性病患者已近2亿人。

④疾病和损伤的急性期和恢复期患者。

急性期及恢复早期的许多疾病和损伤的患者需早期开展康复治疗,早期康复不仅可促进疾病的临床治愈预防并发症,而且也为疾病的后期功能康复创造了条件。如针对脑卒中、脑外伤、脊髓损伤、老年性认知功能损害等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进行的康复,对于外伤、骨关节病、骨折等骨关节疾病患者进行的康复;对于冠心病、高血压等内脏疾病患者进行的康复;对小儿脑瘫、孤独症等儿童疾病患者进行的康复等。这类人群已逐渐成为康复医学最主要的治疗对象。

⑤亚健康人群。

世界卫生组织将机体无器质性病变,但是有一些功能改变的状态称为“第三状态”,我国称为“亚健康状态”。亚健康即指非病非健康状态,这是一类次等健康状态(“亚”即“次等之意”),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对亚健康状态人群进行康复治疗干预有助于恢复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2.残疾与残疾学

(1)残疾。

指由于各种躯体、身心、精神疾病或损伤以及先天异常所致人体解剖结构、生理功能的异常和(或)丧失,造成机体长期、持续或永久性的功能障碍状态,并影响到身体活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和社会交往活动能力。

(2)残疾学。

针对残疾人及残疾状态,研究残疾病因、流行规律、表现特点、发展规律、结局以及评定、康复与预防的学科。

(3)残疾分类。

根据残疾的性质和特点可以分为:

①视力残疾。

指因各种原因导致双眼视力低下并且不能矫正或双眼视野缩小,以致影响其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视力残疾包括盲及低视力。

②听力残疾。

指因各种原因导致双耳不同程度的永久性听力障碍,听不到或听不清周围环境声及言语声,以致影响其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

③言语残疾。

指因各种原因导致的不同程度的言语障碍,经治疗一年以上不愈或病程超过两年,而不能或难以进行正常的言语交流活动,以致影响其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包括:失语、运动性构音障碍、器质性构音障碍、发声障碍、儿童言语发育迟滞、听力障碍所致的言语障碍、口吃等。

④肢体残疾。

指人体运动系统的结构、功能损伤造成的四肢残缺或四肢、躯干麻痹(瘫痪)、畸形等导致人体运动功能不同程度丧失以及活动受限或参与局限。

⑤智力残疾。

指智力显著低于一般人水平,并伴有适应行为的障碍。此类残疾是由于神经系统结构、功能障碍,使个体活动和参与受到限制,需要环境提供全面、广泛、有限和间歇的支持。智力残疾包括在智力发育期间(18岁之前),由于各种有害因素导致的精神发育不全或智力迟滞;或者智力发育成熟以后,由于各种有害因素导致智力损害或智力明显衰退。

⑥精神残疾。

指各类精神障碍持续一年以上未痊愈,由于存在认知、情感和行为障碍,以致影响其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自闭症一般划归为精神残疾范畴。

⑦多重残疾。

指同时存在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残疾。

(4)残疾分级。

各类残疾按残疾程度分为四级,残疾一级、残疾二级、残疾三级和残疾四级。残疾一级为极重度,残疾二级为重度,残疾三级为中度,残疾四级为轻度。多重残疾分级按所属残疾中残疾程度最重类别的分级确定其残疾等级。

(5)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

世界卫生组织于1980年制定了“国际残疾分类”方案。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又修订通过了“国际功能、残疾、健康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 Disability and Health, ICF)。用身体功能、个体功能、社会功能来表示健康功能状态。可以用残损、活动受限、参与局限评定残疾(图3-5-1)。

图3-5-1 ICF残疾模式

ICF的开发为描述和分类健康以及健康相关领域提供了统一的国际化和标准化的语言,并为健康结局的测量提供了通用架构。ICF弥补了传统上仅关注死亡和疾病的不足。

ICF包括三个关键部分。①身体功能和结构:分别是指生理功能和解剖部分,缺失或偏离正常的身体功能和结构都被称为损伤。②活动:是指个体的任务执行情况,“活动受限”是指个人在执行中可能遇到的困难。③参与:指的是与生活状态有关的方面,“参与局限”是个体投入生活情景中可能体验到的问题。涵盖性术语“功能和残疾”总结了这三个部分,它们与健康状况(例如障碍或疾病)以及个人和环境因素有关并且可能相互影响。

ICF包括患者的功能残疾和健康的绝大多数重要方面,临床医生和健康专业人员能据此制订干预目标。它还包含大范围的功能、残疾以及健康相关生活质量测量项目的内容。

(二)康复医学的基本内容

康复医学的工作内容包括康复预防、康复功能评定和康复治疗三部分。

1.康复预防

康复医学的首要任务是预防残疾的发生,保护患者的身体功能和各种能力。残疾预防是指在了解致残原因的基础上,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途径,防止、控制或延迟残疾的发生。康复医学人员配合其他学科的工作人员进行残疾流行病学的研究,提出预防计划,从医疗卫生、安全防护、社会管理、宣传教育等方面提出综合性预防措施。残疾预防分为三级。

(1)一级预防。

预防可能导致残疾的各种损伤和疾病,避免发生原发性残疾的过程。残疾预防的主要目的是减少残损的发生率,通过有效的预防措施,可降低残疾发生率的70%。如通过对青少年进行运动锻炼和生活方式的调整,减少或预防冠心病以及脑血管病的发生,从而预防由此类疾病引起的残疾。

一级预防的主要措施包括免疫接种、预防性咨询及指导、预防性保健、避免引发残疾的危险因素、实行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倡合理行为及精神卫生、安全防护预防职业性工伤事故;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的宣传教育及交通安全教育,减少各种意外事故造成的残疾等。

(2)二级预防。

指疾病或损伤发生之后,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限制或逆转由损伤造成的残疾,可降低残疾发生率的10%~20%。

二级预防的主要措施有通过残疾早期筛查、定期健康检查、控制危险因素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早期医疗干预、早期康复治疗、必要的药物治疗、必要的手术、及时提供系统的康复治疗等措施防止损伤后出现残疾。

(3)三级预防。

残疾已经发生,采取各种积极措施防止残疾恶化的过程,以减少残疾、残障给个人家庭和社会所造成的影响。

三级预防的措施有防止残疾变成残障或降低残障影响的各种措施,如通过各种康复治疗、安装假肢、训练等,对残疾者直接干预,以改善或提高躯体和心理功能;通过职业咨询和训练,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恢复或增强工作和学习能力;通过改变雇主和社会公众的态度和行为、保险等,促使残疾者重返家庭和社会。

2.康复功能评定

(1)定义。

康复功能评定是康复医学领域内一门对功能障碍进行评定的专门诊断技术,是指在临床检查的基础上,对病、伤、残者的功能状况及其水平进行客观、定性和(或)定量的描述,并对结果做出合理解释的过程。

(2)评定目的。

判断患者功能障碍的性质、部位、范围、程度,制订相应的康复目标;确定患者尚存的代偿能力情况;找出功能障碍的发展、转归和预后;制订可行的康复治疗措施;决定康复治疗后患者回归及去向;根据治疗前后评定结果判定疗效等。

(3)评定过程。

①初期评定:在制订康复治疗计划和开始康复治疗前进行的首次评定,在患者入院初期完成,目的是全面了解患者功能状况和障碍程度、致残原因、康复潜力,并估计患者康复的预后,以此确定康复目标和制订康复治疗计划的依据。

②中期评定:在康复治疗中期进行的评定,目的是了解经过一段康复治疗后,患者功能改变情况,有无康复疗效,分析其原因,并以此作为调整康复治疗计划的依据,中期评定可多次进行。

③末期评定:在康复治疗结束时进行,目的是了解患者经过康复治疗后,患者总体功能状况,评价康复治疗效果,提出今后重返家庭和社会或进一步康复治疗的建议。

开展康复功能评定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患者功能障碍的部位和性质、障碍的程度、判断患者代偿能力、确定患者康复治疗目标、康复治疗方案及具体的治疗措施以及根据评定结果预测患者康复疗效、随时调整对患者的治疗计划、变更治疗措施,以获得更好的康复治疗效果,判断在康复治疗结束后患者的去向等。

④内容可按《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分类),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评定:身体功能和结构(损伤);活动(活动受限);参与(参与局限)。

目前常用的评定方法有:肌力评定、关节活动度评定、痉挛评定、感觉评定、协调和平衡功能评定、心肺功能评定、步态分析、神经电生理评定、失语症评定、构音功能评定、吞咽功能评定、语言发育迟缓评定、认知功能评定、感知觉评定、心理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生活质量评定、就业能力评定等。

3.康复治疗

(1)定义。

康复治疗(rehabilitation treatment)是为帮助患者获得知识和技能,最大限度获得躯体、精神和社会功能的一个主动的动态的过程。康复治疗可最大限度增加患者的运动功能,将残疾和残障降低到最低程度,从而促进活动能力和参与能力。

(2)康复治疗的特点。

①强调“以患者功能为中心”的战略。

目的是改善患者的功能及其障碍,使患者能独立完成功能活动,同时又能适应自己周围环境。

②强调患者主动参与。

在实施康复治疗前,获得患者的信任,让患者了解治疗方案,只有患者主动参与,才能保证康复治疗的有效性。

③康复团队模式。

康复治疗由多学科的专业人员组成康复治疗小组共同进行。在实施中虽有先后,但原则上主要治疗同步进行、穿插安排,以发挥康复小组共同作用模式,提高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

④终身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应尽早介入,并贯穿于整个治疗的始终,患者应长期坚持,终身康复。脑血管意外、脊髓损伤等较严重的患者,患者急救后转入康复病房后要坚持三个月的康复治疗,出院后在家中或社区定期进行康复训练,重返职业后仍坚持康复训练。

(3)康复治疗常用手段。

康复治疗是康复医学日常工作的基本内容,最常用的康复治疗手段如下:

①物理治疗(physical therapy, PT)。

包括运动疗法(kinesitherapy)和物理因子治疗(electrophysical agency)。运动疗法是物理治疗的核心部分,主要是通过运动(力学方法)对身体的功能障碍和功能低下进行预防改善和功能恢复的治疗方法。物理因子治疗是使用电、光、声、磁、水、蜡等物理因子治疗手段,促进患者的康复。

②作业治疗(occupational therapy, OT)。

指针对病、伤残者的功能障碍,指导患者参与选择性、功能性活动的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训练、感觉统合训练、矫形器具和自助具制作、康复环境设计及改造、社区及家庭生活技能训练等。如利用患者进食、梳洗、穿衣、轮椅与床间的转移等动作,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选用木工活、纺织、刺绣制陶、手工艺品制作等,改善患者双手功能等。其主要作用是减轻残疾、保持健康、增强患者参与社会、适应环境创造生活的能力。

③语言治疗(speech therapy, ST)。

针对脑卒中、颅脑外伤后、小儿脑瘫、头颈部肿瘤以及一些先天缺陷患者引起的交流能力障碍和口语发音障碍等进行评定,并进行训练和矫治的方法。常见交流能力障碍包括对语言的理解、表达和学习获得的障碍,如失语症、语言发育迟缓、口吃等。

④心理治疗(psychological therapy, PT)。

通过观察、谈话、实验和心理测验法(智力、人格、神经心理等)对患者的心理异常进行诊断,采用精神支持疗法、暗示疗法、催眠疗法、行为疗法、脱敏疗法、松弛疗法、音乐疗法和心理咨询等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的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改善心理危机、心理创伤、各种类型的神经症等,以重新恢复患者的自信心。

⑤康复护理(rehabilitation nursing, RN)。

用护理学方法照料残疾者,除治疗护理手段外,尚采用与日常生活活动有密切联系的训练方法帮助患者在病房中进行自理生活的训练。利用床上良好体位的摆放,预防患者关节肌肉的挛缩畸形;通过对患者进行肢体的被动运动防止患者出现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直;通过教给患者定时翻身和变换体位预防褥疮的发生;利用自助具的辅助,训练患者在病房中练习进食、穿衣等动作;加强患者的自理生活能力;通过进行膀胱护理和再训练,改善膀胱的功能。总之,这些训练的目的是使患者从被动接受他人的护理,转变为自己照料自己的自我护理等。

⑥康复工程(rehabilitation engineering, RE)。

应用现代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恢复或重建患者功能的科学。通过研制功能代偿性用品如假肢矫形器或辅助器具的制作,使患者最大限度代偿或重建患者的躯体功能;通过康复评定设备和功能训练器械等,系统评定患者的运动功能,准确制订有效的治疗方案,以最大限度恢复患者的运动功能;通过设计无障碍建筑和环境改造等途径,方便残疾者室内和社区内的活动。

⑦中国传统医学康复(chinese traditional rehabilitation therapy)。

整理、发掘、研究、总结中国传统医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康复医学中所面临问题的医学方法,包括按摩、太极拳、针灸、气功、推拿等。中国传统医学康复是中国医药宝库的组成部分,有独特的疗效,也是我国康复医学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重要切入点。如推拿疗法、针灸疗法、气功疗法等。

⑧社会工作(social work, SW)。

是残疾人全面康复的组成部分,它是指从社会的角度推进医疗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等工作,动员社会各界、各种力量为残疾人的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活动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使他们能够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自强自立,享有与健全人同样的权利和尊严,并为社会履行职责作出贡献。

(三)康复医学工作方式

1.康复团队模式

(1)定义。

由于康复医学由多个专业和跨学科的人员组成,为解决患者的功能恢复常采用“多专业跨学科性工作形式”(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即组成康复团队模式的形式,实现全面康复的目标。康复团队模式是指多学科和多专业合作,共同致力于患者功能康复的工作方式。

(2)康复团队模式的优缺点。

针对患者制订的康复治疗方案全面、治疗技术精良、效率较高;缺点是:分工过细,需要专业人员太多,康复事业落后地区或国家较难办到。此外,这种团队康复模式需要较好的管理和组织,否则成员间容易产生相互依赖脱节、矛盾等现象。世界卫生组织对发展中国家提倡培养一专多能的康复治疗师,以解决分工过细,人员编制过多的问题。

(3)康复团队组成。

①学科间团队。

学科间团队指与康复医学密切相关的学科,常涉及预防医学、临床医学、保健医学、中医学、工程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康复医学是一门跨学科、以患者功能为基础或以功能为中心的学科。在康复治疗中,为使患者达到最大功能的恢复,康复医学需与相关学科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以提高患者的康复疗效。为使患者实现全面康复,康复医学常与其他学科相互形成与康复相关的许多新专科,如形成康复心理学、神经康复、骨科康复、小儿脑瘫康复、社区康复、特殊教育等。

②学科内团队。

学科内团队指康复医学机构内部的多种专业组的领导为康复医师(physiatrist),其他成员由物理治疗师(physical therapist, PT)、作业治疗师(occupational therapist, OT)、语言治疗师(speech therapist, ST)、康复工程师(rehabilitation engineer, RE)或假肢/矫形技师(prosthetist&orthotist, P&O)、康复护士(rehabilitation nurse, RN)、康复心理师(psychologist)、社会工作者(social worker, SW)等组成。康复医学涉及的功能障碍和功能恢复常常是多方面的,如身体方面、心理方面、社会参与能力方面等,因此患者的康复不是某一专业可解决的,需要多专业的合作。

2.团队会议

(1)定义。

团队会议(teammeeting)模式是传统的康复医疗工作方式。团队会议一般由康复医师召集,由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康复护士、心理治疗师、假肢矫形技师、社会工作者等组成。

(2)团队会议模式工作形式。

康复医师为主要领导,召集主持团队会议;各专业和学科从各自专业角度,对患者功能障碍性质部位严重程度、发展趋势、预后转归充分发表意见,并提出各自领域的康复处理对策;康复医师将归纳总结完整的治疗计划,由各专业组分头付诸实施;康复治疗中期,召开团队会议,对患者康复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并对患者治疗方案进行修改补充;患者康复出院前,康复医师再次召开会议对患者的康复效果进行总结并为患者出院后的康复提出意见。

3.康复团队工作特点

这是一种多专业、跨学科性的工作形式。即几个相关的康复治疗学科相互协作、共同为患者制订康复治疗目标。各学科将发挥学科的技术专长,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要求在学科间围绕一个共同目标,即患者功能最大限度的恢复而相互配合、沟通、协调地完成自己应尽的职责。在患者康复治疗过程中,从功能评定、康复目标制订、训练方案到最后总结,都应用这种康复团队工作形式。如临床中常见的脑卒中患者的康复团队,主要包括康复医师、康复护士、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心理治疗师、假肢矫形技师、社会工作者等康复治疗人员。

(四)康复服务体系及康复机构建设

1.我国康复医学发展历程

我国现代康复医学事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我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以伤残军人疗养院、康复医院、荣军疗养院等为载体。我国康复事业的蓬勃兴起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从原先的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跨越。1984年3月,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成立并经国务院批准开始筹建中国康复研究中心。1988年10月28日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正式落成,标志着中国现代康复医学的开始。目前该中心拥有康复病床1100张,职工1600余人,是我国唯一一家以康复为特色的三级甲等医疗机构,同时也是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指定的全国康复人才培养基地、康复技术资源中心和示范窗口。与此同时,医疗卫生系统开始在各地二级以上医院陆续成立康复医学科,并在河北省立医院、北京小汤山、辽宁汤岗子、广东从化等地设立了4个康复中心,逐步开展系统全面的现代康复服务。

我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大致经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九五”末,以残疾人康复工作被纳入国家发展规划为主要标志,为探索积累阶段;第二阶段贯穿“十五”,以第三次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会议的召开为主要标志,为拓展提升阶段;第三阶段从“十一五”初期到2015年,以第四次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会议的筹备召开为主要标志,为全面发展阶段。2018年,1074.7万残疾儿童及持证残疾人得到基本康复服务,全年共为319.1万残疾人提供各类辅助器具适配服务。

2.三级康复网络服务理念

世界发达国家围绕残疾人康复建立了从急性期救治、系统康复治疗再到社区、家庭康复,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全方位的康复服务体系。虽然我们国家康复起步较晚,但近几年发展迅速,各地康复服务网络正在逐步形成。

(1)早期康复。

以国家级、省级大型康复中心或有条件的综合医院为主,立足于疾病急性期的早期康复介入,与相关临床专科互相配合,提供及时有效、高水平的康复治疗,并承担人才培养(培训)任务。

(2)后期康复。

以区域性康复中心或专科医院及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为主,为疾病恢复期患者提供专科化、专业化、系统的康复治疗。

(3)社区康复。

以社区康复机构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主,为疾病稳定期患者提供基本康复服务或家庭化的康复服务指导。

3.康复机构建设和服务现状

目前,国内康复资源分布比较分散,可以提供服务的主要有中国残联系统建立的各级康复中心;三级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二级医院开展的部分康复项目,一级医院基本上缺少康复资源。一般来说,专门的康复中心或康复医院以及三级医院的康复治疗场地较大,设备齐全,能够开展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心理治疗和康复工程等,二级医院设置的康复医学科开展康复治疗常不够全面。一级医院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康复治疗。

(1)中国残联系统康复服务体系。

在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10年残联致力于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即残疾人保证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已经建成国家级中心1家,省级康复中心29家,地市级康复中心93家,县市级及以下社区康复机构2500余个,基本上形成了覆盖全国的残疾人康复服务网络。

(2)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地方政府管理的康复资源。

主要存在于各级医院的康复医学科,这部分康复资源已具备了相当大的规模,但服务水平参差不齐,技术手段大都以传统理疗、中医为主,缺乏现代康复理念和技术。近几年随着康复知识的普及,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中型城市的康复医学科发展非常迅速,现代康复理念得到快速提升。特别是2011年国家卫生部颁布《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以后,对各级康复医学科的建设提出了较为具体明确的要求,势必会对各地康复事业发展带来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

(3)民政系统康复资源。

主要集中在各级民政部门设置的疗养机构,一般设置在风景区或旅游区,治疗理念以休闲、疗养为主兼顾部分康复,服务对象多局限于特定人群。通常情况下一些社会机构也会建有一些行业内的疗养院、所,服务对象多集中本系统内,相关的康复服务内容更加有限。

(4)人事和社会劳动保障系统。

康复资源随着我国社会劳动保障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一些地区开始建立专门为工伤患者提供康复服务的工伤康复机构,服务模式以后期康复和职业康复为主。

(5)教育系统康复资源。

大多分布在一些特殊教育学校,以特殊教育和某类特定疾病的康复为主,如聋哑学校开展的言语康复,盲校开展的低视力康复,弱智学校开展的智力康复等。

(6)民办康复资源。

这些康复机构通常规模较小,大部分以营利为主要目的,提供的康复手段十分有限。但也有一些民办康复机构管理服务相对比较规范,在区域内享有较好的口碑。这类机构一般灵活性较大,收费比较低,服务人群主要是收入相对较低,需要康复的人群。

【技能训练】

一、案例讨论

1.老年人进行中医体质辨识的意义

体质的形成是先、后天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既是相对稳定的,也是动态可变和联系可测的,这就使体质的调节成为可能。

中医体质辨识是实践“治未病”,是体质健康管理的核心环节。针对老年人各种体质类型及早采取相应措施,纠正和改善偏颇,以降低老年人对疾病的易感性,可以预防老年人疾病发生或延缓发病。

2.社区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内容体现了治未病的哪些理念和方法

“治未病“是中华民族伟大的医学思想,历经千年的实践检验,其预防医学思想的核心要点包括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欲病救萌、防微杜渐、已病早治、防其传病、药后调摄、防其复发等诸多方面,概括起来主要包括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和愈后防复等方面的内容。

为老年人提供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包括中医体质辨识和中医药保健指导。针对老年人不同体质特点,进行个体化的体质调理,可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愈后防复的作用,这些均体现了治未病的理念,干预措施中情志调摄、饮食调养、起居调摄、运动保健和穴位保健的方法,也是健康干预服务的重要手段。

二、技能演练

辨识六味地黄丸、交泰丸,中医使用在补益时适合和禁忌的体质是什么?

过程性考核

一、选择题(10题)

1.我们国家康复起步较晚,但近几年发展迅速,三级康复网络正在逐步形成(ABC)。

A.早期康复 B.后期康复 C.社区康复 D.医院康复

2.康复团队组成(AB)。

A.学科间团队 B.学科内团队 C.学科外团队 D.学科团队

3.康复治疗是康复医学日常工作的基本内容,最常用的康复治疗手段有(A)。

A.物理治疗 B.物理因子治疗 C.心理治疗 D.语言治疗

4.康复医学的工作内容包括康复预防、(A)和康复治疗。

A.康复功能评定 B.康复预后 C.康复功能测定 D.康复测定

5.根据工作内容和服务方式不同,康复可以分为(ABCD)、康复工程五个方面。

A.医学康复 B.教育康复 C.职业康复 D.社会康复

6.中医养生理论(ABCD)。

A.天人相应 B.形神合一 C.动静互涵 D.正气为本

7.中医诊断主要是通过“四诊”,即望诊、闻诊、问诊、(D),获取病情资料。

A.舌诊 B.相面 C.叩诊 D.切诊

8.中医的主要治疗方法有中药、针灸、(BC)、拔罐、气功、食疗等。

A.药物 B.推拿 C.按摩 D.太极拳

9.各类残疾按残疾程度分为四级,残疾一级、残疾二级,残疾三级和残疾四级。残疾一级为(B),残疾二级为重度,残疾三级为中度残疾四级为轻度。

A.重重度 B.极重度 C.深重度 D.最重度

10.中医理论中的主要学说有精气学说、藏象学说、(BCD)中医病因学说、气血精津学说。

A.太极学说 B.阴阳学说 C.五行学说 D.经络学说

二、简答题(5题)

1.简述康复机构建设和服务现状。

2.康复团队工作特点是什么?

3.康复团队模式概念和特点是什么?

4.康复评定定义和工作过程是什么?

5.常用中医养生方法有哪些?

参考文献

[1]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2010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指导[M].康复医学与治疗技术.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2]缪鸿石.康复医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3]戴红.康复医学[M].2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

[4]李建军.综合康复学[M].北京:求真出版社,2009.

[5]李建军,杨明亮,王方永,等.我国康复服务的未来发展方向探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14(11):1081-1082.

[6]李建军.中国康复医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17(1):1-4.

[7]李胜利.言语治疗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8]陈立嘉.基础作业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9]纪树荣.康复疗法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10]卓大宏,中国康复医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