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序言(1852)
第一版序言(1852)
在本书中,作者打算描述从戴克里先即位到君士坦丁之死的半个世纪,将之作为一个与众不同的过渡时期来写。作者并不想写君士坦丁生平与统治的历史,也不想写一本百科全书,记录下那个时期值得书写的所有信息。而是想写当时那个世界重要而基本的种种特征,把它们勾勒、塑造成明白易懂的整体。
本书只在有限的意义上实现了这个目标,读者完全可以认为本书标题应当为“君士坦丁时代研究”,而非其他。这个时代某些方面的生活无法令人满意地复原,也就无法将它们作为活生生的成分编织进整体结构中,故而略去;财产与财富、工业与贸易、国家财政以及诸多其他此类问题就属于这些方面。作者无意通过引证新材料把学术争论推进一步,相关争论基本上仍然悬而未决。总体说来,本书主要不是写给学者的,而是写给一切勤于思考的读者,对后者而言,只有在叙述中呈现出一幅清晰而全面的图画,他们才跟得上。但作者相信,他在本书所属的领域内得出了一些新结论,如果能被专家认可,他将非常看重。材料之选择并不完全是自由的,除此而外,这里采用的谋篇布局无疑也不尽如人意,作者不敢确信恰好运用了最好或惟一正确的方法。在根本前提和目标上,通史著作可以留有观点分歧的余地,同样的史实可能在一个作者看来基本而重要,但在另一个作者眼中不过是乏味透顶的垃圾。因此,本书作者很清楚,他的处理方法可能被责难为主观的。更安全的方法或许是写一本关于君士坦丁的新历史,对所有现存叙述进行批判性考察,并为全书配上适量原始资料引文;但本书作者以为,这样写无法产生内在吸引力,而只有这种内在吸引力才能报答所付出的每一份努力。这并不意味着作者对迄今为止处理这些材料所使用的各种方法有任何负面评价;如果允许我们献上的供品在阳光下拥有小小的一席之地,足矣。
作者在引文方面有所限制。熟悉这个主题的读者不难发现,他广泛借鉴了吉本、曼索(Manso)、施洛瑟(Schlosser)、奇尔纳(Tzschirner)、克林顿(Clinton)和其他前辈,但也会发现,他自始至终在很大程度上不得不依靠自己对原始资料的研究。顺便提一下,关于奇尔纳的杰作,他感到在一个方面意见完全相左。在他看来,那本著作过高估计了基督教对日渐衰落的异教的影响,他情愿把相关现象解释为由异教本身的内部发展引起的;如此解释的原因这里无法详细阐述。
正如我们将要看见的,本书用于处理这个主题的部分(第五、六章)事实上根本不想将之简化为一个体系。作者相信,这方面谨小慎微比勇于冒险更好。一般而言,评论精神问题,尤其是评论宗教史领域内的问题,他宁可人们责备他迟疑不决,而非胆大妄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