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代史料

关于古代史料

摩西·哈达斯

为了重构历史,布克哈特充分利用了古代史料——既有文献又有钱币和铭文、既有专门史著又有纯文学(belles lettres)——和近代的权威著作。后一类以今日眼光看多半已显陈旧,布克哈特自己的著作一定程度上也是如此。在古代作家之中,布克哈特最常用的是基督教作家尤西比乌斯(主要是《君士坦丁传》[1])和拉克坦提乌斯(主要是《论迫害者之死》[2]),异教文献则是《奥古斯都史》(Scriptures Historiae Augustae)、阿米亚努斯·马赛利努斯、[3]奥里略·维克多[4]和《颂辞》(Panegyrici)[5],参考这些著作对于研究这一主题无法回避。关于所有这些原始资料的史学价值,学界评价历来大相径庭,为了方便读者,有必要对此略加陈述。

恺撒里亚的尤西比乌斯(约265—340年)是高产作家,作品涉及圣经注释学、护教学和教会史。关于圣经的著作除了通常的评注,还包括研究圣经地名的工具书《专有名称录》(Onomasticon)[6];主要的“护教”著作是十五卷《福音之准备》和二十卷《福音之证明》(有超过十卷传世);十卷《教会史》[7](此外尚有一部关于年代学的短小作品)是这一领域内的开山之作,为后世历史学家竞相使用。他所有篇幅长的作品对早期作家之摘录翔实丰富,价值尤其高。尤西比乌斯写作时,基督教已经是得到承认的宗教,他第一个把世俗研究者的客观方法运用到教会学术中去。如果从客观史学的角度考虑,显然,《君士坦丁传》确实容易受到责难,像布克哈特宣称的那样(参看边页码第272页以次)。但从这个角度看问题不完全公正,因为它事实上属于颂辞,客观真实在这类作品中必须向大量阿谀奉承让步,这在当时是举世公认的。但如果这种开脱之辞维护了尤西比乌斯的品格,却仍不能确保《君士坦丁传》的真实性。

如果说尤西比乌斯在希腊教父的著述中标志一种过渡,同样的过渡在拉丁教父著述中则由拉克坦提乌斯(约生于250年)体现。他的教义著作包括《论创世》、《神圣原理》[8]和《论上帝的愤怒》,但包含历史材料的著作是《论迫害者之死》。这篇论文叙述了先前所有迫害基督教的皇帝所遭受的可怕死亡,连戴克里先和马克西米安的退位也被解释为上帝的责罚,用意在于显示上帝对选民的关心,可能也为了阻止李锡尼对基督教采取敌对措施。在布克哈特身后,学界倾向于认为此文乃伪作,但近来钟摆又荡回来,觉得是出自拉克坦提乌斯之手。无论这位作者是谁,种种迹象表明,他亲眼见证了发生在尼科美底亚的迫害,不管他的证词有多么偏颇。

《奥古斯都史》提供了从哈德良到努梅里安(117—284年)期间的皇帝、恺撒和篡位者的传记,但在244年到253年之间空白一片。此书声称作者共有六人——斯帕提亚努斯(Aelius Spartianus)、伽利卡努斯(Vulcacius Gallicanus)、兰普里迪乌斯(Aelius Lampridius)、卡皮托利乌斯(Julius Capitolius)、波利奥(Trebellius Pollio)和沃皮斯库斯(Flavius Vopiscus),还声称书写于从戴克里先到君士坦丁统治的期间。有些学者承认这种说法是真实的,但另一些学者认为此书出自一人之手,写作时间比声称的要晚差不多一个世纪,六位作者之名只是附在上面增加可信度的。不管怎样,此书作为历史价值不高,它主要关心微不足道的流言蜚语,各种谎言假话穿插其间,俯拾即是。

阿米亚努斯·马赛利努斯(约生于325年)写了一部从涅尔瓦到瓦伦斯时期的历史,共三十一卷,其中前十三卷失传了;剩下的部分涵盖了353年到378年。历史学家基本上同意吉本的评价,认为阿米亚努斯“明智而公正”,而他的证词“无懈可击”。但书中顺带出现了一些评论,如“基督徒彼此之间的敌意超过了野兽对人的狂怒”(卷22章5),有些人认为此类评语暗示了阿米亚努斯大体上敌视基督教的偏见。

奥里略·维克多与阿米亚努斯·马赛利努斯有私交,曾于389年出任罗马城的市政长官(Prefect),并于360年完成共分三部分的历史。前两部分一为《罗马种族之起源》(有关埃涅阿斯的传奇),一为《论名人》(有关早期王政时期和共和国),与本书不相关;第三部分题为《恺撒列传》,写的是帝国,具有许多与阿米亚努斯著作相同的优点。布克哈特所谓的“第二个维克多”是一部摘要,表面上是维克多写的,实乃独立作品,附在《恺撒列传》之后。

《颂辞》汇集了在特定场合下写给不同皇帝的十二篇演说辞,内容因恭维过头而倒人胃口。毫无疑问,此书并非伪作,如果谨慎利用,不失为有价值的史料。其中八篇与这一时期有关:第二篇,献给马克西米安,作于289年4月21日(罗马诞辰之日),地点在帝国北方一个城市;第三篇,献给马克西米安,为他祝寿;第四篇,尤曼尼乌斯请求皇帝重建奥顿的学校;第五篇,献给君士坦提乌斯,作于297年3月1日,关于征服不列颠;第六篇,为君士坦丁和芙丝塔之婚礼而作,307年;第七篇,为君士坦提乌斯而作,纪念特里尔建城,310年;第八篇,以特里尔的名义感谢君士坦丁,311年;第九篇,庆祝君士坦丁战胜马克森提乌斯,作于特里尔,313年;第十篇,拿扎里乌斯歌颂君士坦丁在位十五年,321年。

布克哈特频频引用的其他作家还包括:历史学家狄奥·卡西乌斯、索纳拉斯[9]、尤特洛皮乌斯[10]、希罗狄安[11]、左西莫斯[12];教会史家索克拉底、索佐门、克雷涅的摩西;教会作家德尔图良、哲罗姆、亚大纳西、阿诺比乌斯;为修辞学家立传的菲洛斯特拉托斯和尤纳皮乌斯;小说家阿普列尤斯[13]、赫利奥多罗斯、朗戈斯[14]。

[1]Eusebius,Life of Constantine.Translated with introduction and commentary by Averil Cameron and Stuart G.Hall.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尤西比乌斯:《君士坦丁传》,林中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2]Lactantius,De Mortibus Persecutorum.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J.L.Creed.Oxford:Clarendon Press,1984.

[3]这两种著作常见的版本见之于洛布古典丛书(Loeb Classical Library)。

[4]Aurelius Victor,De Caesaribus.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commentary by H.W.Bird.Liverpool:Liverpool University Press,1994.

[5]C.E.V.Nixon,and B.S.Rodgers,In Praise of Later Roman EmperorsThe Panegyrici Latini.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4.

[6]Eusebius Caesariensis,OnomasticonThe Place Names of Divine Scripture.Including the Latin of Jerome.Translated into English and with topographical commentary by R Steven Notley and Zéev Safrai.Leiden:Brill,2004.

[7]Eusebius,The Ecclesiastical History and the Martyrs of Palestine.Translated with introduction and notes by Hugh J.Lawlor and John E.L.Oulton.London:Society for the Promotion of Christian Knowledge,2 vols(1927—28)[1954].优西比乌:《教会史》,瞿旭彤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

[8]Lactantius,Divine Institutes.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commentary by Anthony Bowen and Peter Garnsey.Liverpool:Liverpool University Press,2004.

[9]T.M.Banchich and E.N.Lane,trans.,The History of Zonaras from Alexander Severus to the Death of Theodosius the Great.London:Routledge,2008.

[10]尤特洛庇乌斯:《罗马国史大纲》,谢品巍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11]狄奥·卡西乌斯、希罗狄安,以及后面提到的菲洛斯特拉托斯和尤纳皮乌斯的常见版本见之于洛布古典丛书(Loeb Classical Library)。

[12]左西莫斯:《罗马新史》,谢品巍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

[13]阿普列尤斯:《金驴记》,刘黎亭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

[14]赫利奥多罗斯和朗戈斯的小说,见朗戈斯等著:《希腊传奇》,陈训明、朱志顺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第175—54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