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书香世家
在江苏扬州宝应县,有个古老大镇氾水镇。氾水镇位于县城南20公里京杭大运河东岸,正如成贻宾作文中所描述的那样:“河之东,一望平原,良田沃壤,阡陌纵横,而沼泽池荡星罗棋布……河之西,毗连宝应湖,汪洋浩荡。民多业渔,晨曦初上,即已舟帆点点矣,所得鱼蟹之埠,亦得厚利……”氾水镇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素有“金氾水、银宝应”之称。
早在汉代,这里便形成了村落。到了唐代,这里的人民已开始种植稻麦,从事渔猎、纺织等生产活动,集镇初具规模。自明洪武年间建镇,农业、商贸和手工业日渐发展。民国时期,交通、邮政等亦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后来屡遭战祸,自然灾害频发,以致百业凋零,民不聊生。
氾水镇是宝应县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发展较早的地区之一。明清时期私塾遍及乡里,清末始办新学,民国6年(1917年),就提倡实施初级小学义务教育。1924年,氾水设立民众教育馆,开展书报阅览、夜校教育、社会服务及文化活动等。
成贻宾出生在氾水镇一个家道中落的书香人家。从成贻宾家族留传下来的《成氏家谱》可知,成家祖上在氾水算是名门望族。《成氏家谱》始编于明朝隆庆年间,嗣后又多次续编。历代《成氏家谱》中都一再告诫子孙后代以“耕读”二字为传家的遵循。成氏家族所订立的祠规中对子孙要求非常严格。其中就有:“春秋祠祭致孝享也,衣冠不具貌言不肃,何以尽对越之,诚其有亵,服以临及,倨傲不恭者,皆不准与祭。子孙不遵礼法,荡检偷闲,抚心自问所为有难以对祖宗者,可以不必与祭。”从祠规中人们可以看到,成家要求子孙后代举止言行一定要循规蹈矩。如果行为不端、不遵礼法,行为不检点、骄傲放纵、任意胡为,这样的子孙是没有资格参加家祠中任何祭祀活动的。成贻宾的祖父严格按照家族祠规要求自己的言行,是一个安分守己、知书达理的人。
成贻宾的祖父在氾水镇附近的农村有些田产,在镇上兼做生意,全家生活无忧,家境算得上比较富裕。可惜他英年早逝,临终前,他一再嘱托妻子,希望成家后代子孙无论如何要好好读书,接续书香。祖父去世时,成贻宾的父亲成时清才7岁,祖母一面用祖产维持生计,
成贻宾宝应县氾水镇故居
一面全身心培养孩子,要他用功读书。在母亲严格要求之下,成时清勤奋读书,1906年考入镇江理化讲习所,并于6个月后毕业。1907年,考入扬州两淮师范学堂。1911年毕业后一直从事教师工作。
成贻宾的母亲严氏是宝应县城人,外祖父早年曾追随孙中山,参加过同盟会,受孙中山思想影响很大,具有一定革命思想。他希望成时清夫妇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希望自己的外孙(女)们从小都要树立远大志向,长大成人后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
在长辈们的影响下,成时清尽其所能培养子女,供他们读书,甚至不惜变卖家产。在当时氾水镇上有这种超前思想的人是极少的。那些有钱的财主,只知道做生意发财,买田买地,置办家产。他们看到成时清变卖家产供子女读书,都耻笑他是“败家子”。甚至有的亲友也劝说他:“人家有本事的人是买田买地,置办家产,而你供小孩子读书却变卖家产,不是‘呆子’是什么呢?把这些钱财投到小孩子读书上有什么名堂,真是没有价值,难怪人家笑你是‘败家子’,真叫人想不明白。”成时清总是对这些亲友付之一笑,说:“我这样做太值得了,子女成人成才比什么都重要,金钱对于我来说如粪土,我所做这些将来你们是会看到的。”成时清排除一切干扰,一心一意培养子女,供他们读书。
1925年夏,成时清迁居扬州。其长子成贻典受恽代英革命思想影响,积极参加革命活动。1926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学(1927年初改为上海交通大学)。由于思想进步,革命积极,很快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入党后不久,国民革命军占领了武汉,上海各学校学生散布传单,张贴标语,举行游行示威,支援国民革命军,反对反动军阀。在这些革命行动中他都积极带头参加。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在白色恐怖之下,成贻典不改初衷,冒着生命危险秘密进行革命活动。
就在这到处兵荒马乱,人们生活一夕数惊的时期,严氏身怀六甲,即将临盆。全家人不能离开氾水,除了小心门户外,也没有其它好的办法。有时实在紧张,严氏就只好到氾水镇郊外荒地里躲一阵子。7月25日,严氏生下了一个男孩。自出生起,这孩子就跟着大人过着东躲西藏的日子。一直熬到秋天,父亲都未能来得及给孩子起名字。后来父亲经过考虑,觉得大儿子叫贻典、二儿子叫贻奂,典字、奂字下面都是“八”字,又因为逃兵荒,就给这个小儿子起名叫贻兵,后又觉得不太妥当,就取兵字的谐音宾字,故名成贻宾。
成贻宾出生时,父母都已过40岁不惑之年。他大哥已经20多岁,在上海交通大学读二年级,二哥和姐姐又与他相差好几岁。因此,家人都特别疼爱他。
成时清夫妇待人真诚,和亲友及邻里相处和睦。亲朋好友及邻里家有什么困难,他们都能及时伸手相帮。他们的言传身教和良好的家风,对子女成长影响极大。成贻宾幼年时,经常随父母去亲朋家作客。小贻宾长得眉清目秀,对长辈恭敬有礼,亲朋好友们都非常喜欢他。有时父母带他到亲友家拜访时,人家会拿出家里玩具让他玩耍,他玩完以后总会把玩具整理好,很有礼貌地还给主人,从不损坏一件。他的行为举止得到亲友们一致赞许。成贻宾4岁时,他的堂伯父经常在执教之余逗他一起对一些简单的对子。如伯父说“上”,他对“下”;伯父说“大”,他对“小”;伯父说“多”,他对“少”;伯父说“天”,他对“地”。就这样,成贻宾在游戏当中开始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成贻宾天资聪慧,进步神速,堂伯父曾对他父亲说:“贻宾这个孩子有这样好的天分,将来不比他哥哥姐姐差,要好好培养他,一定能有出息。”成贻宾5岁时父亲就开始教他认识一些常用的字,有时父亲还给他讲历史上一些名人在少年时期刻苦用心学习的故事,“凿壁偷光”“头悬梁锥刺骨”等故事成贻宾都耳熟能详。父亲还经常讲一些忠臣如何爱国爱民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感天动地的英雄事迹,如岳飞、文天祥等等,并教他吟诵《满江红》《过零丁洋》等,要求小贻宾牢记这些民族英雄的高尚品质和爱国情操。
成贻宾6岁时就读于氾水小学,学习成绩就超出一般的同学。他的同学亦是他家邻居的芮昌第比他大6岁,就感慨地说:“成贻宾在同班级同学中年龄是最小的一个,但他智商很高,非常聪明,学习又很勤奋,学习成绩比大家好。”后成贻宾随家迁移,先后在如皋师范附属小学、省立扬州实验小学读书,成绩亦是出类拔萃,深得师生们的喜爱。
成贻宾不仅读书用功,更是多才多艺,经常参加学校里一些文体活动。有一次学校举办恳亲会(即家长会),会上,他参加文艺演出。在《孙中山伦敦蒙难记》剧中,他扮演主角孙中山。在表演孙中山突然被清廷鹰爪抓住时,成贻宾呈现出既紧张、焦急,又沉着、镇定的复杂表情,赢得家长们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