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目 录

前 言

第1章 计算机网络概论

1.1 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

1.1.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1.1.2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1.2 计算机网络分类

1.2.1 按网络的交换方式分类

1.2.2 按网络的覆盖范围分类

1.2.3 按网络的拓扑结构分类

1.2.4 按网络的层次结构分类

1.2.5 按计算机网络采用的通信技术分类

1.3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过程与趋势

1.3.1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过程

1.3.2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趋势

1.4 下一代网络及其关键技术

1.4.1 下一代网络的概念、特点及其功能

1.4.2 下一代网络的概念模型和体系结构

1.4.3 下一代网络组网结构

1.4.4 下一代互联网的关键技术

1.4.5 下一代网络的发展过程

第2章 Internet体系结构

2.1 网络协议与体系结构

2.1.1 协议及体系结构的概念

2.1.2 分层的网络体系结构及其划分原则

2.1.3 OSI参考模型

2.2 Internet体系结构和协议

2.2.1 TCP/IP参考模型

2.2.2 TCP/IP协议集

2.2.3 OSI参考模型与TCP/IP参考模型的比较

2.2.4 一种建议参考模型

2.3 Internet基础

2.3.1 IP地址

2.3.2 子网及其划分

2.3.3 超网(supernet)

2.3.4 地址的转换

2.4 IP数据报的格式

2.5 路由协议与路由表

2.5.1 IP地址与物理地址

2.5.2 通过路由表进行选路

2.6 Internet应用协议

2.6.1 域名系统DNS

2.6.2 电子邮件系统

2.6.3 文件传输与文件访问系统

2.6.4 远程登录

2.6.5  WWW服务的基本原理

2.6.6 网络管理协议

2.7 网络标准化组织

2.7.1 美国国家标准协会(ANSI)

2.7.2 电子工业协会(EIA)

2.7.3 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

2.7.4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2.7.5 国际电信联盟(ITU)

2.7.6 Internet管理与标准化组织

第3章 MPLS 技 术

3.1 当前IP网络面临的问题

3.1.1 Internet协议

3.1.2 传统IP组网模式的缺陷

3.1.3 IP与ATM—— 从竞争到结合以及最终走向MPLS的发展

3.2 MPLS技术及其优点

3.2.1 MPLS的基本思想和发展过程

3.2.2 MPLS网络的原理

3.2.3 MPLS在Internet服务质量方面的特点

3.3 MPLS网络与IP传统组网模式的比较

3.3.1 传统路由器与标签交换路由器(LSR)的本质区别

3.3.2 MPLS网络与传统路由器组网的比较

3.3.3 MPLS网络与重叠模式的比较

3.3.4 逐跳路由和显式路由及层次转发

3.4 MPLS网络环境下的QoS控制技术

3.4.1 QoS资源控制与管理技术

3.4.2 MPLS网络环境下的QoS控制技术

3.5 MPLS流量工程

3.5.1 流量工程概述

3.5.2 传统骨干网络的Internet流量工程技术

3.5.3 IP/ATM重叠模型解决Internet流量工程

3.5.4 MPLS流量工程

3.6 MPLS流量工程TE的测试

3.6.1 MPLS网络系统的测试

3.6.2 流量工程中带宽的测试

3.7 MPLS骨干网络中流量工程的实施方法

3.7.1 MPLS网络实施流量工程的一般问题

3.7.2 MPLS网络中各个路由器运行的协议及其相互关系

3.7.3 MPLS流量工程的实施策略

第4章 IPv6协议及其过渡

4.1 IPv4协议历史的回顾与不足

4.2 IPv6协议

4.2.1 IPv6的产生的背景和经过

4.2.2 IPv6基本报头格式

4.2.3 IPv6的扩展报头

4.2.4 IPv6的地址基本表示

4.2.5 IPv6地址空间的分配

4.2.6 IPv6的地址类型

4.2.7 IPv6的路由和寻址

4.2.8 ICMPv6

4.3 IPv6协议新特性

4.3.1 邻居发现与利用邻居发现实现自动配置

4.3.2 IPv6中的安全性分析

4.3.3 IPv6服务质量功能

4.3.4 IPv6的移动性

4.4 IPv4过渡到IPv6的演进

4.4.1 IPv6过渡问题的基本策略

4.4.2 基于这三种基本技术的派生方案

4.5 IPv6实验床的建立

4.5.1 Linux系统上运行IPv6协议栈

4.5.2 Windows XP系统上运行IPv6协议栈

4.5.3 Windows 2000系统上运行IP v6协议栈

4.5.4 IPv6局域网实验

4.6 基于IPv6的网络服务

4.6.1 Web Server Apache的配置

4.6.2 DNS的配置

4.6.3 Telnet client和server的配置

4.6.4 Ftp client和server的配置

4.7 IPv6 Socket编程

4.7.1 IPv6的Socket API函数

4.7.2 IPv4与IPv6之间的通信编程

4.7.3 Socket 通信的实现

4.8 IPv6部署及其策略

4.8.1 高等学校部署IPv6策略

4.8.2 电信运营商、ISP/IDC部署IPv6策略

4.9 全球著名IPv6实验床

第5章 移动IP技术研究

5.1 概述

5.2 移动IP设计目标

5.3 移动IPv4的基本原理

5.3.1 移动IPv4功能实体

5.3.2 相关术语

5.3.3 移动IPv4基本原理

5.4 移动IPv6 [MIPv6]

5.4.1 移动IPv6的必要性

5.4.2 移动IPv6的路由优化

5.4.3 移动IPv6工作原理

5.4.4 移动IPv6路由特性分析

5.5 移动IPv4、IPv6比较

5.6 移动IPv6实现关键技术

5.6.1 路由器发现

5.6.2 获取转交地址

5.6.3 位置通知

5.6.4 源站选路

5.7 移动IPv6路由优化策略

5.7.1 问题的提出

5.7.2 移动IPv6路由策略改进与优化

5.8 移动IPv6有待解决的问题

5.9 移动IPv6实验床

5.9.1 Linux下的MIPv6(Mobile IPv6 for Linux)安装

5.9.2 实验场景

5.9.3 实时测试-平滑切换

第6章 IP QoS

6.1 概述

6.2 QoS的描述指标

6.3 QoS相关技术

6.3.1 综合服务IntServ

6.3.2 区分服务DiffServ

6.3.3 用于DiffServ模型中的一些基本概念

6.3.4 IntServ与DiffServ结合

6.3.5 带宽代理

6.3.6 MPLS与IP QoS结合

6.4 移动IP QoS模型

6.4.1 移动IP QoS需求分析

6.4.2 移动IP QoS解决方案

6.4.3 移动IP QoS框架结构及其功能实体

6.4.4 移动IPv6 QoS

6.4.5 移动IPv6 QoS协商过程分析

6.5 下一代互联网QoS模型

6.5.1 IP网络端到端的Qos实施策略

6.5.2 MPLS VPN业务QoS举例

6.6 城域网络中QoS部署

6.6.1 可选择的工具

6.6.2 实现的模型

6.7 MPLS QoS测试与部署

6.7.1 测试目的

6.7.2 测试实验模型

6.7.3 配置过程

6.7.4 配置实例

6.7.5 观测结果

第7章 下一代计算机网络业务集成

7.1 概述

7.2 NGN体系结构

7.3 应用框架

7.3.1 向主机业务转变

7.3.2 Parlay API

7.3.3 集成网络的Java API(JAIN)

7.3.4 Java 2企业版(J2EE)

7.3.5 .NET

7.3.6 SIP CGI和SIP Servlets

7.3.7 OSS-J

7.4 NGN的应用

7.4.1 应用举例

7.4.2 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