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概述

6.1 概述

现有的互联网服务质量体系框架主要是互联网任务工程组IETF 提出的集成服务体系(IntServ)和区分服务体系(DiffServ)。集成服务体系虽然能提供确定的端到端服务质量保证,但是它需要在网络中维护每个流的状态,因而扩展性差,难以在互联网全网中大范围地实施;区分服务体系是通过域边缘的业务量调节和域内基于汇聚流的简单分组调度和管理来实现一定程度上的服务质量区分,但是由于区分服务实质上提供的是一种基于类的、相对的服务质量,因此它也无法保证业务的端到端服务质量。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技术利用其显式路由和QoS路由功能可大大增强IP网络中实施流量工程的能力,MPLS流量工程可以根据流量的服务质量需求选择一条优化的边缘到边缘路径,也能够在MPLS 域内进行负载均衡,从而在宏观上可提供保障QoS的基础。由于区分服务和MPLS技术具有较多的优势和兼容性,因此将两者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提供更好的服务质量保障,是一种可行的技术方案选择,但是这种方案仍然将服务质量的控制局限在互联网的数据平面上,难以满足在大规模互联网上运营多种业务的管理需求。

在IP协议方面,IETF发布了IPv6协议,引入了流的概念,增加了流标签字段,其目的就是克服IPv4固有的缺陷,增强对QoS的支持与控制。

在IP网络中支持端到端QoS能力的标准化方面,ITU-T SG13有以下3个IP QoS草案如下:

(1)Draft Recommendation Y.qosar。

(2)Draft Recommendation Y.123.qos: A QoS architecture for Ethernet-based IP access network。

(3)Draft Recommendation Y.e2qos: End-to-end QoS architecture for IP/MPLS networks。

Y.qosar草案建议提供了在分组网络中支持QoS的框架。这一框架结构由一组QoS构建模块组成。这些模块跨越了三个逻辑层面,即控制平面、数据平面和管理平面。它们组合起来可以达到控制网络性能的目的。借助这些模块的组合应用可以帮助电信运营商提供综合的业务性能,从而确定出针对某种业务的客户满意程度。

Y.123.qos草案建议给出了基于以太网的IP接入网络的QoS架构。它规定了一个分层的参考模型,并给出了协议需求及实施方法。同时,在架构所涉及的拓扑及资源状态收集需求及信令描述也进行规定。

Y.e2qos草案建议给出了从IP网络演进成为NGN网络的一种端到端QoS架构,尤其是在核心网络中,MPLS作为一种关键技术应得以支持。

随着移动网络的发展,特别是3G未来的发展以IP网络为核心的新的移动网络出现,人们逐渐关注移动网络的QoS问题。解决移动IP协议中的QoS保证问题可以采用以下四个步骤:

(1)列出移动IP协议对QoS机制的要求。

(2)依照要求,评估现有基于IP的QoS解决方案。

(3)确定现有的解决方案是否需要进行扩展,或者是需要定义从一个新的解决方案。

(4)根据(3)的结果,定义新的解决方案或者修改现有方案。

为了在分组IP网络上实现有效统一的QoS技术,希望实现一个同一规则对网络进行策略配置和统一QoS管理。为此,IETF提出了通用开放策略服务COPS(Common Open Policy Service)协议,该协议描述了以客户机/服务器模式支持QoS信令协议的控制策略。

另外,城域网交换论坛MSF(Multi-service Swithching Forum)、电信管理论坛TMF(Telcom Management Forum)以及Internet 2、Packet Cable等组织提出的QoS模型和多种端到端IP QoS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