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概述

5.1 概述

在Internet上,每个主机都被分配唯一的IP地址或动态的IP地址,由于Internet是基于网络前缀的路由机制进行路径选择,即IP包首先路由到IP地址前缀对应的网段路由器或网关,然后通过路由协议经过中间路由器转发到目的主机。因此,IP地址不仅标识一台主机,同时也表示了这台主机对应的物理位置。当移动主机移动到不同的网络或同一网络不同网段,由于其IP地址不能表示了这台主机对应的物理位置即IP地址的网络前缀与当前网络或网段的网络前缀不匹配,这时候移动主机发送到目的主机的IP包不能被发送,移动主机因而不能正常接入Internet,造成网络服务中断。因此,必须寻找一种新的机制,解决主机能在不同网络之间的自由移动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IETF移动工作组在1996根据A.Myles 和C.Perkings 提出MIP(Mobile IP)协议发布了Mobile IP协议[RFC 2002],Mobile IP采用了新的IP路由机制能在全球因特网上提供移动功能的方案,使节点在切换链路时仍可保持正在进行的通信。对于移动IPv4,IETF移动工作组(IP Routing for wireless/Mobile hosts)制定了一些标准。但是,随着IPv6协议的制定,Mobile IP IPv6也进入到了新的发展阶段。1996年11月IETF发布了第一个移动草案“IPv6 draft-ietf-mobile IP-IPv6-01”,它充分利用了自身的移动性能和IPv6的优点,简化和解决了移动中的众多问题。2000年D.B.Johnson根据Mobile IPv4和IPv6特点,提出了下一代因特网互联协议Mobile IPv6草案,由于IPv6的巨大的地址空间使得地址的自动配置变得非常简单,移动节点可以很简单快速地得到一个配置转交地址,Mobile IPv6不再需要外地代理的概念,同时,Mobile IPv6采用了新的IPv6选路报头以及认证报头等IPv6新功能,从而简化了到移动节点的路由选择。IETF移动工作组在2004年6月根据D.B.Johnson,C.Perkins,J.Arkko提出MIP(Mobile IP)协议发布了移动IPv6协议即RFC 3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