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心之批判:贯通问题

第一章 认识心之批判:贯通问题

在中国没有心物的问题发生,只有一个气化流行的物实世界。

——牟宗三 《从周易方面研究中国之元学及道德哲学》

终归必须有自然界以之为基础的那个超感官之物与自由概念在实践上所包含的东西相统一的某种根据。

——康德 《判断力批判》

据牟子看来,中国文化要能够撑开方才可以实现儒学第三期的发扬。而牟子所谓的撑开,是在和康德的对话中进行的。可以说,无论是前期的逻辑哲学,还是后期的道德的形上学,牟子都在与康德对话。与康德对话的目标有二:一是接上康德的途径,建立普遍必然的客观性,引发中国的知识论和政治学等;一是重开圣学之门,确立道德的主体性,在为科学找到基础的同时,导人——无论中西——入于至美至真至善的孔子之途。二者一体两面,从不同的方向对康德认识心展开了批判。

这里的中心问题是:心与物、自由与自然、道德与知识,是否贯通?又如何贯通?而且,由贯通问题还会引发出一个更加深层的问题,那就是,心(智的直觉)逻辑在先,还是美(审美直觉)逻辑在先?心或者美,哪一个又具有形而上的先在性呢?哪一个才是“元”?牟子的回答当然是:心在先,只可以从心流射下来,而不可以从物推演上去,所以贯通问题的最终解决只能是存有自我展开的逻辑,即那种自上而下的、如行云流水般生动活泼且美不胜收的良知坎陷。

不过一开始便端呈出这一解决方案,毕竟还有点为时尚早,或操之过急。牟子能够有一个清楚的意识,认定要实现内圣开出新外王的时代使命,则必须借助与康德的对话,从而形成一条中西文化对话批判的道路,那实际上是在经历了一个长期而艰苦的思索过程之后,才有所自觉的事情。最初,牟子在很大程度上是在走一条反向格义的道路,认定中国人的世界观有机、有神、有节奏,虽然是直感式的,但却也能够和西方的知识学逻辑学接得上。也即是说,牟子起先学习的味道浓,而要超越、改造西方的意味少,他的目标并不是中西判教,而是想拿西方人的逻辑,来解说中国人的道德哲学。或者说,牟子欲借西方的知识之学,来描绘出一幅自下而上、从知识(逻辑)到存有、即真即善即美的中国哲学全景图。这同时也意味着,牟子曾经相信沿着认识之路、通过科学之闼才能建立坚实的道德,也曾经相信西方人主客二元对立的知识学与中国人混沌不分直感悟入的道德学虽然在方向道路上有所不同,但却同样能够领会、通达生生世界最终的条理和美。

本章的内容,便是跟随牟子从逻辑到存有的思想轴线,在自下而上的“反向格义道路”与自上而下的“对话批判道路”的轻重权变中,展示“美”在牟子道德心对康德认识心的“贯通”过程中的重大意义,即那种作为开合之门户枢纽的关捩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