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口琴发展概况

第一节 中国口琴发展概况

中国的口琴音乐是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出现的,有传说当时口琴音乐的产生,是由一位留学生在回国时携带了一支口琴而开始的。当时有一个美国海京伯马戏团,其中有一位乐队小号兼吹口琴的乐师叫查利,在演出时吹奏的口琴引起了人们的注意,那时的报纸把口琴称作“口笛”和“哨琴”。当然这仅仅是传说而已。其实早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在上海就开始出现了口琴音乐的小团体,当时比较活跃的有黄涵秋、王庆勋等最早的口琴演奏家。不久在音乐贫乏和大众生活水平较低的特定条件下,口琴音乐开始受到社会的重视,特别是在青年学生、职员和工人中比较流行。口琴的价格低廉,容易入门,是促使口琴音乐迅速发展的直接原因之一。

1931年,上海生产出我国自制的第一批口琴。为了适应口琴音乐的发展,在上海由民族资本家和口琴演奏家联袂创立了中国新乐器制造公司(今天的上海国光口琴厂),太中华口琴厂等专业制造工厂,虽然规模都不大,但具有一定的生产能力。国产的各类口琴开始和国外进口的口琴在中国的乐器市场上相抗衡。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又成立了中央口琴厂、华侨口琴厂等一批口琴制造企业,并形成了中国口琴乐器制造的工业基础。到1990年,仅上海各口琴厂的总生产总额已达到600万~800万只,其中相当部分还远销到东南亚、美国和西欧,品种达到60种以上。制造工艺也日趋提高,在诸多产品中如黄牌10孔20音的半音阶口琴的制造质量和音色上都能与德国“和莱”牌口琴相媲美,是演奏乐器中的精品,畅销美国和西欧。至于一般演奏、练习用的口琴,如上海口琴总厂的“胜利牌”、“上海牌”,国光口琴厂的“英雄牌”以及东方乐器厂的“敦煌牌”口琴均己达到一定的制造水平。

综上所述,就口琴音乐的发展来说,上海是中国口琴音乐的摇篮和发源地。口琴前辈石人望创建的大众口琴会,王庆勋、王庆隆兄弟创建的中华口琴会,陈剑晨创建的上海口琴会(它的前身是亚声口琴会)以及鲍明珊创建的光明口琴会等,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已成为颇具影响的中国口琴音乐团体。他们为发展口琴音乐、培养口琴音乐人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这以后又陆续出现了和平口琴会、人人口琴会以及中国口琴交响乐团等不少群众口琴音乐团体。据不完全统计,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全上海口琴爱好者已达50万人,而且层次不一,遍及工人、学生、职员和教师等等,从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口琴已成为比较普及和大众化的乐器之一,著名指挥家黄始钧、作曲家丁善德、音乐家吕骥、歌唱家胡晓平及原文化部长周巍峙等都曾是口琴爱好者。指挥家苴贻钧在自述中谈到:“我在青年时代也是演奏口琴的,它是我接受西洋音乐的一个渠道,应该说口琴是引导我进入音乐殿堂的启蒙老师……”

早在1938年,前辈口琴家陈剑晨和他的口琴乐团在我国音乐史上第一次为国华影业公司所摄制的电影《红粉飘零》进行了口琴音乐配乐,这是口琴音乐应用于电影的首次成功的尝试。在以后也有不少国产电影配乐采用了口琴为主调乐器,例如20世纪70年代摄制的电影《城市里的村庄》,就是以口琴音乐作为全部电影配乐,从而成功地渲染了剧情的发展和变化,使口琴音乐有了更大的实用意义。从20上世纪60年代起,世界各地的口琴音乐在演奏技艺、作曲配器以及口琴电子合成方面都有极大的发展,因此中国口琴音乐界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通过对口琴音乐的重视和普及,来促进口琴音乐发展,从而赶上世界其他国家的先进水平。

20世纪80年代初经过口琴界人士的努力,口琴音乐出现了复苏的新局面,上海、北京、天津、西安、兰州、杭州、广州、贵州、重庆等地相继出现了口琴音乐热,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有口琴家杨世珩主持的天津群艺口琴会、口琴家顾泉发主持的西安口琴会、口琴家傅奈久主持的兰州口琴会以及著名老口琴家任虹和青年口琴家徐成刚等共同组建的北京口琴会。为了推动、普及口琴音乐,使这种易于在群众中,特别是在青少年中普及的口琴音乐能作为有效的业余活动,陶冶爱好者的身心。老一辈口琴家陈剑晨、程明德、陆金邦、鲍明珊等在上海口琴开拓基金会的支持下,举办了全国口琴独奏比赛,参加人员遍及全国二十几个省市,参赛选手多达300余人。

由上海市团委、学生联合会支持主办的上海市第一、第二届大学生口琴比赛及第二届上海市大、中学生口琴独奏重奏比赛,都大大推动了大、中学校的口琴音乐的发展;以后也出现了少年口琴比赛以及高等院校口琴邀请赛等。近年来在上海教育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上海100多所中、小学也先后设立了口琴音乐教育和课外兴趣口琴小组的活动。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口琴音乐在大、中、小学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口琴音乐出现了既有繁荣发展的一面,也有传统口琴音乐受冲击的一面。从事物发展和国际口琴潮流变化的观点来看这是必然的,这种必然涉及口琴乐器本身的工艺改革,簧片音响的研究,乐曲的创编,口琴乐队的专业化、交响化和探索口琴音乐室内乐化的表演等等方面;还有就是复音口琴音乐和半音阶口琴音乐两大流派的相互提高,互为补充以及对两种流派进行系统演奏表演的理论性研究等等课题,也成了中国口琴音乐工作者面临的问题。

1995年口琴界以4个主要口琴团体为活动中心,它们是以陈稽法、江季璋主持的中华口琴会,陈剑晨、陈宜男主持的上海口琴会,董礼衡、柏树、黄毓千主持的大众口琴会以及黄毓千主持的豫园口琴乐团。此外在各大专院校以及工人俱乐部、文化馆等也有小型的口琴音乐小组或类似的爱好者的组织。目前,上海及全国的口琴音乐活动,作为一种普及性、群众性很强的群众艺术也处在方兴未艾的发展时期,也亟需得到有关方面的支持。近年来,中国口琴音乐在国际上的活动影响日益增大,中国青年口琴家何家义、季申、徐成刚以及白氏三兄弟在两次国际性比赛获得了较高的名次。1995年11月在日本举行的第四届世界口琴锦标赛中,我国口琴家何家义再次获得复音口琴独奏第二名,为中国赢得了荣誉。1993年,中国白氏三兄弟应邀在马来西亚参加该国全国口琴比赛活动中担任评委。